又是一年清明时节,连续多日的雨,到处湿露露的,这天气让人颇为不喜。雨季总是带给人惆怅和莫名的烦躁,此时才会觉得杜枚那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欲断魂",是多么的应景。
仔细算来,自打上学离家后,就未有在家中过清明节,至于祭祀,也是安排在过年回家的时候,去给逝去的长辈们烧纸钱,放鞭炮。
老家也因为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离家的距离也远,很多人在清明节赶不及回去祭拜祖先,便也只能择其它时间祭拜。如今的清明节也越来越冷清。
最隆重的清明祭祀还是在小时候,那时每年的清明节,父亲的几个兄弟,还有堂兄弟,便会聚集到一起。提前准备好纸钱,蜡烛,香烛,祭拜的肉和酒等用品,用背篓装好。爷爷,爸爸,叔叔们便背着这些东西往山上坟地祭祀,我们小孩子自然也是跟着到处跑的,妈妈,婶婶们便在家中煮饭煮肉煮菜。
那时,我们家要祭拜的祖坟很多,因为我们祖上是搬家到现居住地的,往上头寻的祖坟远的有十几里路。一大早便要集合出发,每每拜到那些坟头时,先放上一堆纸钱,再点上一支香烛,在坟头压上一张纸钱,若是近一些的关系便要放一串火炮,关系太远的,也就烧一些纸钱便作数。爷爷便会站在坟头边对大家说这是某某祖爷爷,某某祖奶奶,高祖爷爷,高祖奶奶的坟,我们一众小孩便站成一排向坟头作辑俯拜。爷爷就会在边上介绍,这是儿子谁谁谁,叫什么名,那是孙子谁家的,恳请祖先要保佑大家,仿佛就是在跟祖先对话似的。而我们心里也默默跟着念着自己的小小愿望,希望祖先保佑自己学习好,身体好等等。
现在想来,祭祀好像就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来与逝去的先人沟通,让先人知道后人的境况,告诉先人一切安好,放心即可。同时也把自己的愿望告知先人,希望他们能护佑后人们。
那些较远的坟,一年祭拜一次,有的山上杂草丛生,树木众多,有时候甚至找不清哪堆坟是自家的了,若是有拜错也是极有可能的。
拜完远处的坟再回到家附近的坟头处祭拜,十几里的路绕着来回,那已经得到午饭时分了。家里妈妈,婶婶们饭菜准备着,只等大家回到近处时,便开始烧锅炒菜。
近处的坟是爷爷的父辈们,那倒是亲近一些的。所以到近处时烧的纸钱也会多加一些,鞭炮也会不绝于耳,我们作完辑,便会双手捂住耳朵跑得远远等大人们点起鞭炮,一阵霹雳啪啦的声音响完之后,我们便会飞奔过来,在地上寻找那些遗落的未点燃的鞭炮。
等祭拜完最后一处坟头时,大人们便会把祭拜的肉赶紧地送回家,家里正等着这肉下锅呢。祭拜的肉叫着“刀头”,是一块煮熟的四四方方的五花肉。就着这块肉切成小片,和着坛子里的干江豆在锅里一炒,那美味啊,真香。
那时物质比较贫乏,但祭祀的风气很浓厚,大家庭之间的兄弟家人们都会聚到一起,去认先祖的坟头。围成几桌一起吃饭时,也是大家沟通交流的时间,族人兄弟之间的感情比较深厚。虽然吃的是家常普通饭菜,但是难得的相聚,所以大人小孩都是很期待兴奋的。
后来,慢慢的各家有了一些单独的想法,家中的青年也都外出务工,家中人丁越来越少。就只剩下老年人在家,远处的坟头已经多年不去了,渐渐地也都不记得哪堆坟是自家祖先了,因为久不祭祀,那些无人认领的坟,有些便被修路或其它用处占领,亦或在山中无从辩认。如今每年将就着把祖上三代内的坟头祭祀好就已属不易。
现在,一个姓氏的家人也很难聚集到一起,更别提集体祭拜的事了。如今也是各自有空回家时,便独自祭拜罢了。
如今清明的氛围越来越淡了,但那时的清明节日仪式和气氛却刻在了心中。
不论以什么样的方式,在什么时间,只要有心祭拜,寄托哀思,便是对逝世的亲人们最好的悼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