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一个永远不会让人感到寂寞的城市。
它的热闹总是不会落幕。
因为在北京,各种各样的思想和文化都能被接纳。

无论是理想主义还是现实主义,中国文化还是外国文化,逆反还是乖巧,奇形怪状的油画和雕塑,形形色色的人,在北京都能找到专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以及被理解的权利。

而798艺术区,就是“包容性”最重要的表现之一。

它解释了艺术的既挑剔又包容。
单纯写实,只能叫写文章。
充满思想和智慧的,才能被称作是文学。
正如在美术界,复制得很像,只能被叫做绘画。

而投入了情感和技巧、结构,以及自己想法的,是艺术。


看似古怪没有章法的线条和颜色,让观众在一定距离欣赏时,产生一种具有震颤的“视觉混合”。
“艺术家只完成了创作过程中的一部分。观众才是它的完成者,而且,最终的解释权归观众所有。”
——马歇尔·杜尚这就是印象派作品的魅力。
例如下面这幅贾科莫·巴拉的悲观与乐观:
左边的暗黑与锋利尖刀似的线条表现了悲观主义带来的伤害,以及由此产生的激进情绪;
右边的浅蓝与圆润的画面则体现了乐观主义的柔和。
所以在观看整幅画的过程中,左半边和右半边会给人以完全不同的感觉。



每一个时代,都会存在一些有强烈反骨的人。
比如用绝食来抵抗日本排放核废水行径的政治家,以及用自己的油画来反对不公平生活、陈旧性的现代主义艺术家们。
很经典的一位就是雷纳托·古图索。

《自画像》中的人当然没有古图索本人好看,但这里的每一点颜色,都体现了他的忧郁和不安。
紧握的拳头和略微歪斜的肩膀,我想这是在描述他带有反叛精神的性格。
从听从家人的想法学习法律,到听从自己的心灵学习艺术,这一定是一个极为叛逆又难以作出的决定。
另一位则是西尼奥里尼。

这幅《佛罗伦萨犹太人区》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画面质朴、结构严谨,向我们呈现了佛罗伦萨的一处“穷人区”。
其中最能展现细节的,就是环境。
狭窄的街道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画家用写实手法描绘了当时的压迫。
同时,衣着阴暗的颜色和破烂的墙壁反映了居民悲凉的心理环境。
另一方面,地面上的洞体现了社会已经是满目疮痍。
与之相对应的是一幅“富人区”《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同样是在意大利,环境却截然不同。

耀眼的亮红色和无暇的洁白,戴着礼帽的绅士,遍身珠宝的淑女,觥筹交错。
两幅画放在一起,就如作家洪晃非常有名的一段话所描述:
精英阶层已经完全沦落到不知人间疾苦,他们认为世间本就如此,他们不知道这个世界还有很多人为了吃饭、穿衣、住房而发愁。

这便是我们参差十万人家的京城繁华地,色彩缤纷的繁星缀玉台。
欢迎光临首都北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