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
《狗十三》,熄灭在微观权力下的生命烈焰,原来我们都是这么长大的?

《狗十三》,熄灭在微观权力下的生命烈焰,原来我们都是这么长大的?

作者: 火锅jjb | 来源:发表于2019-03-09 09:44 被阅读10次

《狗十三》,

在雪藏五年之后,

与观众见面,

是2018年年尾献给影迷们的一份精彩的视觉盛宴。

比起国内上映时的片名,

我个人更喜欢这部影片的英文版片名《Einstein and Einstein》。

众所周知,

爱因斯坦是著名的物理学家。

作为一个物理学界的顶级符码,

爱因斯坦之名被赋予到一条狗的身上,

显然这样的符号赋予,

不是中国式的辱骂与嫌弃,

而是一种深情的仰慕与向往。

我们知道,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

一个人骂另一个人,

往往会用这样的语词“你猪狗不如”。

但在电影《狗十三》里,

命名为“爱因斯坦”的狗,

却是女主人公李玩的深爱之物。

事实上,

两条一真一假、一丢一亡命

名为爱因斯坦的狗的身上,

不但隐喻着女主人公成长过程中

被微观权力规训至求真(真实、真相、真诚)意志的丧失与死亡,

还存放着李玩对物理学的喜爱,

以及因家庭的残缺不全

而对宠物产生的一种深层的情感依赖。

在我看来,

《狗十三》是一部将福柯哲学中的微观权力

纤毫毕现的呈现在大荧幕上的中国佳片。

福柯哲学的权力观里,

将现代社会的权力分为微观权力和宏观权力。

宏观权力是整个国家机器

对诸多主体的管制与影响,

诸如经济、教育、行政和法律等等

对主体的强制性管理。

微观权力

却是一种间于宏观权力和主体之间的权力。

宏观权力通过诸多微观权力掌控主体、

影响主体并塑造主体。

譬如上司对下属、

老师对学生、

家长对孩子、

男人对女人等等,

皆属于主体间的微观权力。

微观权力就是宏观权力的毛细血管,

每一个人

都无法逃离这个巨大的权力网络。

影片里有一个有趣的片段,

每一个夜晚,

李玩总听到楼顶的阳台上传来鸟叫声。

她以为那家人养了一只宠物鸟,

结果那些鸟语却来自一个人的身体。

显然,

那是一个不正常的人。

他是一个把鸟语当做自己语言的人,

或者,

是把自己看做一个鸟的人。

看来,

这是个拒绝一切规训的精神病人。

他无法与这个世界的宏观权力与微观权力达成良好的互动。

而女主人公李玩,

则面临着被微观权力规训为傀儡的成长危机。

正如影片的海报上的一句箴言:

“每一次成长都是一场凶杀案”。

而那犯案现场,

却没有任何犯罪痕迹。

一切都风平浪静,

然而有些东西,

在内心深处却真真切切的死了。

在这日渐月累的微观规训之下,

天才会被阉割成庸才,

真相会被修改为谎言。

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

就这样被规训惩罚至丧失蓬勃生命力的傀儡。

生活在爷爷、奶奶家里的青春期少女李玩,

是个对时间、空间、宇宙极度好奇的孩子。

她之所以报名参加学校的天文兴趣班,

是因她对平行宇宙感兴趣。

然而,

诸如此类过于宏大的好奇心,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必然被唯成绩论的应试教育所扼杀。

在成绩之外,

你怎么可以拥有仰望星空的爱好?

这不但会影响学校的升学率,

还会影响自身的前途与未来。

影片里第一次执行扼杀的刽子手,

便是李玩的老师和父亲。

电影的开头,

我们便看到为了让李玩转报英语兴趣班,

她的老师召唤来她的父亲,

二人一起强迫她修改自己的兴趣所在。

正处于叛逆期的李玩,

对父亲和老师强人所难的独断行为,

非常反感,

但为了考试成绩,

她最终还是顺从了两个成年人替她做出的决定。

李玩的家庭,

是中国式家庭的最佳样本。

这也是《狗十三》这部影片,

引起大家强烈共鸣的根本原因:

我们很多人,

在这部影片里,

不但看到了“我们”自身,

看到了“我们”的残酷青春,

还看到了与“我们”的亲人过于相似的身影。

李玩的父亲,

是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里随处可见的那种中国式男人。

上有老下有小,

左有前妻右有新妇,

为了生活与金钱,

四处低头哈腰,

酒场谎言连篇。

人们将之称为一个成熟男人的中年困境。

李玩的爷爷、奶奶也是典型的中国式老人。

他们无所事事,

唯一要做的事便是事无巨细、

无微不至的呵护着家族的“公主”与“王子”。

好像这些“公主”与“王子”是些只适合生活在温室里的花朵,

需要罩在谎言的器皿里,

才能茁壮成长。

李玩的后母与弟弟,

更不用提,

一个是我们随处可见的无底线的宠溺孩子的中国式母亲,

一个是可能在任何一个小区的花园里,

便迎面相遇的被宠坏了的中国式熊孩子。

这样的家庭,

从来不把孩子

当做一个具有独立意志的生命个体,

而是看做一个

成人掌控下的牵线傀儡:

不提线时,

宠溺至极,

拥有无限的虚假自由。

影片中尚处幼儿期的李玩的弟弟,

挥棍挑衅第二只爱因斯坦的片段,

便身处此类自由散漫不提线阶段;

提线时,

需得事事顺从成人的想法与选择。

不许李玩加入天文兴趣小组,

便显示出孩子无非是成年人世界里的一个无需自我选择的傀儡;

在家长需要炫耀的时候,

孩子又成了一个宠物,

十八般武艺都要学会,

琴棋书画,

皆要在亲朋好友的面前一一表演。

影片里被一家人宠爱成熊孩子的弟弟,

亦是这样的酒桌玩物。

成年人将之称为父母之爱,

其实却是枉顾孩子也是一个生命主体,

将他们已经接受了的主流意识形态,

兜头罩脑的倾泻给孩子罢了。

他们的爱,

是宏观权力的代理员之爱。

大多数中国孩子,

便在提线与不提线、

宠溺与暴力、

虚假自由与严厉掌控的钟摆之间慢慢长大。

这是极端摇摆、

极端分裂的两极。

这种近乎二元对立的摇摆教育,

也造成大多数中国人成年之后的人格分裂。

这样的家庭里,

李玩是孤独的。

她的母亲离开了她,

她的父亲有了新家。

爷爷、奶奶的爱,

对一个孩子而言,

本质上无法替代父母之爱。

这也是第一只爱因斯坦走失之后,

李玩撕心裂肺、

痛哭流涕四处找寻的根本原因。

对李玩而言,

爱因斯坦不仅仅是一只宠物,

而是一个寄托着她的物理学之梦,

还和她有着深层的情感依赖的互动生命体:

她和爱因斯坦相依为命、

彼此取暖。

爱因斯坦的走失,

恰如加入天文学兴趣班的被迫中断,

是深爱之物因了外力,

突然被意外剥夺而去的重要丧失。

为了阻止李玩疯狂的找狗行为,

第二次扼杀就此降临。

这是一场微观权力集体上演的规训与惩罚:

全家人一起声称一只仅仅与爱因斯坦貌似的狗为爱因斯坦。

李玩怎么可以接受一只假的爱因斯坦?

就如一个人怎么可以接受一份虚假之爱?

但在父亲的一次痛殴之后,

李玩变成了一个乖孩子,

她最终接受了这一切。

至此,

李玩开始改变,

真实与真相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和大家都一模一样,

讲一样的话,

做一样的事,

回归至人们都已习惯了的庸常的伪善生活。

很多观众说,

女主李玩这样的家庭,

在中国大多数家庭里,

已经算非常不错了。

这是真正令人恐惧的地方。

我们的日常生活里,

埋伏着多少视而不见的非正常?

影响一个人最终人格的形成因素,

恰恰是这种日常生活中我们司空见惯的无法互动的微观规训。

因它在每一件细微之事上影响你的心理与行为。

这是一种浸润在日常生活里微观权力之扼杀。

李玩的父亲是爱她的,

但这爱里,

有着过多的虚情假意、

欺骗与强迫。

为了让她不再出去找爱因斯坦,

他给了她一只假狗,

并强迫她认可它;

为了给儿子过生日,

他欺骗带她去游览天文馆;

为了讨好上司,

他欺骗她去参加酒局.....

儒家的教育理念中有一条:

言传身教。

中国成年人言与行的严重分裂,

会给成长中的孩子,

造成巨大的心理阴影。

每天生活里扼杀一点点真相,

虚假便会乘机长得草木葳蕤。

孩子求真、求美、求善的生命烈焰,

在日常生活的一件件小事里,

渐渐平息与湮灭。

最终,

成年人的望子成龙,

演变为望子成虫:

孩子成长为一个丧失了自我、人格与独立思想的人,

成为一个与他人一模一样的

擅长造假说谎的平庸生命体。

这是一部反映中国人的存在现状、

亲情现状、

教育现状的上好佳片。

我们,

每一个人,

都可以在影片里找到自身的认同点。

看到李玩在街头遇到爱因斯坦,

不敢上前相认的这一段落,

我有落泪的感觉。

人活着就是不断阉割童真和意志的过程,

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主体间关系互相撒谎的国度。

不仅仅是宏观权力在阉割你,家人、亲人、朋友等等微观权力都在阉割。

第一只爱因斯坦走失,

第二只爱因斯坦差点被送狗肉火锅店。

女孩子见了自己真的爱宠,

当然不会认领回家,

她不知领回家它未来的命运。

与其认领,

莫如相遇时知道它好好的活着,

便够了,

放它一条生路。

这个具有物理天赋的倔强的女孩,

最终会不会成长为一个平庸的不能再平庸的中国式妇女吗?

我不知道最终的答案。

李玩与狗的故事,

事实上是在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

假若爱因斯坦生在中国,

会成为一个给人类历史做出重大贡献的物理学家吗?

这个答案在电影里。

假如爱因斯坦生在中国,

他的命运与结局,

在电影里早已昭然若揭。

原来,我们都是这么长大的。

感谢关注,我是老戚

微博:影视人老戚

微信:tangyu2486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狗十三》,熄灭在微观权力下的生命烈焰,原来我们都是这么长大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jzj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