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有些文章不一定是为了上首页投稿散文简书电影
营销号吹爆了的《狗十三》,不过是段自以为是的青春协奏曲

营销号吹爆了的《狗十三》,不过是段自以为是的青春协奏曲

作者: 方脸安安Ann | 来源:发表于2019-01-24 14:30 被阅读160次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去豆瓣上看《狗十三》的短评,其中有一条说“原来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或者说,如果没有共鸣,你知不知道你有多幸运……”有一万三千二百七十一人给他点赞。

原来这世上这么多自以为是悲惨的人们,在原本幸福的生活中诚惶诚恐的活下去,以伤害爱自己的人为代价的成长,真的应该成为我们标榜的青春吗?

电影的开头李玩的父亲焦急的在产房门外等着,终于听见婴儿的一声啼哭,霎那间百感交集。那张略显苍老的脸上露出了犹如老母亲般欣慰而激动的笑容,因为是个男孩,爷爷说给男孩子起名字不能那么随便了。然后有板有眼的背了《孟子尽心下》里的一句话: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于是给心爱的孙子起名昭昭。我本以为这是个多重男轻女的家庭,不由得心酸。

当然,我没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里,很多人便以为我不懂。可自小便有很多大人同我父亲讲,你家八代单传到你这儿就要断了、你再生个二胎吧!

诸如此类,我自小就是个伤春悲秋的姑娘,从我坐在父亲肩膀上陪他去小卖铺买啤酒,到小学时奶奶为了多争几十块的抚养费到处宣扬“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什么,反正早晚都要嫁出去的。”

到现在还有朋友跟我讲:你留长发吧,短发虽然好看但显得你刚毅,不好靠近,好像什么你都能自己解决,哪有男孩子愿意靠近你。

可能是潜移默化的,我从小就要强,总觉得自己不比男孩子差什么。但大二那年我还是为了自己不是男孩子默默哭了一场,那年奶奶在我家过年,电视里播放的综艺是《爱情保卫战》,里面正为了娶媳妇的事儿闹得不可开交。

奶奶叹了口气,朝父亲说:“你这辈子是没有儿子命了。”

父亲理所当然的维护我,呵斥奶奶闭嘴。从那时候开始我就彻底想开了,有时候你对一个人再好她也不会感激你,有些孽债从出生那刻起就决定了。

但是李玩没有,相比那些重男轻女的家庭,李玩何其幸运!

电影里很多场景是在饭桌上表现的,第一场李玩的爷爷奶奶叫她吃饭,她眼睛直勾勾的看着电视,后来干脆端着饭碗到沙发上看着电视吃。弹幕上说很真实,那个年纪就是离不开电视,吃饭也要看。

我到觉得你们都是揍得轻。小时候我看电视,妈妈叫了一群阿姨回家打麻将,洗牌的声音极大,还夹杂着她们自己鬼哭狼嚎的叫喊声。我把电视音量调到最大,妈妈喊我小点声,我假装电视声音大没听见。果不其然的是,阿姨们走后,我挨揍了。

我承认是我不懂事,不给我妈面子了,可我跟我妈说了,你们真的太吵了,我也不是故意闹脾气的。可是那有什么用,我妈才不会因为我嫌她们吵不揍我,当然,她也不可能给我道歉。

可我爱我妈啊,又不会因为她揍我,我就觉得我的青春苦不堪言,我妈不懂我,就知道打我。嘤嘤嘤……

画面一转,看电视的李玩发现了父亲因为强行修改她的兴趣班为了哄她给她买的小狗。

苍天啊,大地啊,我也想让我妈哄我给我买只小狗(我一直想拥有一只拉布拉多)。可大学报考那年,我想学服装设计,我妈咬定不准,为此她大哭一场,作为心疼妈妈的孝顺女儿,我理所当然的改了志愿。

我想跟我妈说,妈,你给我买条狗,买条狗我就原谅你。

这该死的李玩竟然还悄悄想把狗狗扔了,果然是别人梦寐以求,有些人却嗤之以鼻。好吧,好吧,或许你会说,后来李玩给狗狗起名“爱因斯坦”很疼爱它的,但可惜的是,爷爷带着“爱因斯坦”去菜市场买菜,“爱因斯坦”跑丢了。

李玩问:你们去找了吗?你们根本就没有去找!然后她发疯了似的到处去找“爱因斯坦”,很多人说没养过宠物的人或许不明白,那是依托、是家人。我理解李玩的疯狂,想必很多离家在外的人也懂得与宠物那种相依为命的感觉。

抖音上最近很火的一个问题,如果你的男\女朋友嫌弃你养了六年的狗狗,你会要男\女朋友,还是要狗?

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女生选择了狗,男朋友可以换新的,狗狗不能扔。我也这么选,哈哈!但如果你问我,家人和狗狗你选什么?我一定义无反顾的选择家人,尽管我会挣扎、会痛苦,甚至会有很长很长一段时间陷入悲伤而无法自拔,或许很多年以后我突然想到这件事还会因此流眼泪。反正会比失去一个男朋友而难过的多吧?

我理解李玩,但我不能原谅她把出门寻找她,担心她的爷爷推倒在地,然后头也不回的跑掉。很多人说,你是没经历过一个从小缺爱又叛逆的孩子的心态。

对了,说起缺爱,二十多年我奶奶从来没给我买过一样东西,爷爷在逛夜市的时候给我买过一条小短裤,他走的早,我想如果他还在,我也不会二十多年回忆起来,还心心念念着那唯一的小短裤吧?我也奢望过奶奶的爱,我想如果她肯疼爱我,我可能也愿意放弃一些什么的……可上帝没给我放弃的机会,我从未得到过……

有些东西恰好是因为拥有才敢放肆,像我们这群从不曾得到过的,一直都是小心翼翼恳求着的。

更让人心酸的是,哪怕李玩把爷爷推倒,爷爷还是护着她。他对李玩的爸爸说:你别说娃了,她心里现在难受着呢!

后来为了李玩能开心,后妈给李玩又买了条狗来冒充“爱因斯坦”却被李玩一眼识破了。这着实是成年人拙略的把戏,总是自以为是的觉得旁人不过是个小孩子,怎么不能糊弄糊弄?活了这么多年,积攒了这么多手腕,糊弄个孩子还糊弄不过去了?

那些所谓的“大人”着实可笑,不过后妈的这份心就真的不值得肯定吗?

邻居离婚的时候有个女儿在读小学,每年寒假、暑假会接过来住一阵子。而那位后妈平时给自己儿子穿金带银,却戴着这个小女孩去十八元店买衣服。我曾见过女孩蹦蹦跳跳的在楼下跳皮筋,她也会指着身上的新衣服一脸纯真的笑着说:阿姨新给买的。

女孩的妈妈来接她时,他爸爸会偷偷给她塞一百块钱,告诉她不要让阿姨知道,想买点啥就买点啥。楼下阿姨总会被这位怂包父亲气得跳脚,给别人养儿子,给自己女儿一百块钱还得偷偷摸摸的。大概是见惯了恶毒后妈,关于李玩的后妈我只能评价,蠢但不坏。

可李玩不依,吵闹着要把狗送走,后妈劝、表姐劝、奶奶劝,都不好使,最后爷爷发飙了,把狗留了下来。感情是不能代替的,也没办法从一个事物转移到另一个事物上。我们无法要求一个十几岁的女孩有着成年人利弊分析的思维,也讨厌成年人自以为是的那一套。

有朋友问我,如果当初后妈好好同李玩讲,我们真的努力去找“爱因斯坦”了,但是找不到,我再给你买条狗好不好?

那故事会不会不一样?我倒觉得看李玩的性格,故事估计还是一样的狗血和俗套。人和人的经历与心态不同,很多事情就不会有相同的结果。

李玩在剧里第一次受伤,是她因为失去“爱因斯坦”,后妈又找条狗糊弄她,爷爷为了家庭的安定强迫李玩把狗留下。她伤心难过、喝酒买醉,晚归时拎着啤酒瓶在父亲面前露出被世界抛弃和遗忘的眼神,啤酒的碎片扎进肉里。十几岁的姑娘那脆弱、娇嫩的皮肤被刺破的流出血来,不知道李玩有没有后悔过?

奶奶因为担心她走失,父亲在找回母亲之后狠狠揍了她一顿。很多公众号说“父亲家暴李玩”,写公众号的编辑真幸福,从小都没挨过揍。打完李玩后父亲是又心疼又懊恼,抱着李玩说自己错了,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好。

我也是讨厌这句“一切都是为了你好”的道德绑架的,但我也想说,我妈打完我从来不给我道歉。

我爱我妈,光荣伟大。

电影的后半段为了让主角成长,管它什么合理不合理,一句话,安排!

李玩喜欢上表姐的男朋友,父亲为了交际应酬让李玩陪笑喝酒。

拜托,理智一点,谁没十几岁过,谁没青春懵懂过,就因为是主角,喜欢上表姐男朋友的事情就可以原谅了。你们和琼瑶阿姨都是一个道德标准的,“你只不过失去一条腿,她却失去了爱情”。小姨子抢姐夫的戏码初中生就可以安排上了,绿萍和紫菱都没追上这个浪潮啊!

李玩后来拒绝了表姐男朋友的告白,这就洗白了吗?

父亲为了交际应酬让李玩陪笑喝酒就让人更摸不着头脑了,生意上往来那么大的事儿,带着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和一个几岁的小男孩去应酬,这位爸爸心真大。熊孩子可不认钱,闹个天翻地覆你信不信?为了这场应酬李玩没去上她心心念念的天文展览,是不是奔跑的场景很感人?所以大多数电影都得安排上?

如果是个有脑子的大人,会让女儿自己去天文馆看展览,然后交待她,爸爸不是不想陪你,实在是生意上有事情,你要早点回来,注意安全,有事情给爸爸打电话。

不见得女儿会理解,毕竟是青春期那个尴尬的时期,不过也不至于让女儿跟着去喝酒陪笑吧?

最让我来气的是李玩得了一等奖,在庆功宴上亲戚点了狗肉,她犹豫了一下,全家人的脸色也都变了,然后她还是面不改色的吃了下去。

这个片段被捧上成长的神坛,带上面具,荒诞人间。

我呸!我只能说导演和编剧为了让李玩的成长深入人心真是什么招儿都能安排上啊!为了烘托女主角的成长,所以所谓的“大人”们必须得是一个个没脑子的。“大人”们尴尬、吃惊却没有一个人出来说一句:家里养过狗,或者娃养的狗去世了。

这不难吧?也没什么不好意思打人面子的吧?莫非这群大人都是“智障”?李玩自己也可以拒绝的吧,这种事往上数个二三十年也不是个让人不能理解觉得孩子不吃狗肉就是不懂事的事儿啊!

但是电影里也有很多精彩隐喻的片段,李玩从小就是不能喝牛奶的,但是奶奶觉得牛奶对孩子身体好所以执意让李玩喝。

弟弟让李玩跟她回家,因为弟弟的家里有很多玩具,那是弟弟的家却不是李玩的家。

李玩坐在爸爸车上问起和妈妈第一次见面的场景,好似想起了最初的爱情,父亲忍不住哭了出来。年纪那么大的父亲心底还是有段单纯而天真的过往的。

弟弟在滑冰场上摔倒,又爬起来。不是因为他想爬起来,是大人们想让他爬起来。

……

什么是长大,很多人说,那不就是顺从这狗日的世界吗?也有人说,打你就是爱你,这句话多么令人费解。我在网上也看过很多被父母家暴的人,她们说被父母骂婊子、贱人,甚至被掐脖子、打耳光。应该原谅她们吗?当然不!

可李玩显然同她们是不一样的。

大二时寒假,朋友说她不想回家过年,我费解。她说,很多人说,哪有父母是不爱孩子的,可是真的是有的。

朋友说她是头胎,因是个女孩儿便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家,后来爷爷奶奶去世她被迫回家。她一直是羡慕家里的弟弟的,自小的经历让她理所当然的认为弟弟是得到了所有的宠爱。可她同父母一起生活,竟成了陪弟弟一起挨揍。考试成绩不好,先打一顿再说;父母心情不好,先打一顿再说。

最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她学表演却在报考时被父亲改了和表演完全无关的专业。父母的脾气完全是难以捉摸。她离家上大学,父亲会因为心情不好给导员打电话说联系不上她很着急,说给她打电话的时候听见男女乱搞的声音怕她误入歧途。她有一对“神仙”父母,难道会有人站在道德制高点说,你该去原谅吗?

《狗十三》是不是部好电影我持保留态度,但是李玩的成长过程的确有些地方会很扎心,和很多中国孩子都很像。

偏科似乎成了难以理解的罪过,父母用为你好来威胁我们听话,好像成长就是用谎言来堆积真相,用妥协来伪装成高情商。

但李玩的青春真的不至于让人们以此来标榜成长,毕竟你没李玩家里有钱,更没有疼爱你的爷爷奶奶,不会有人为了哄你给你买狗,你成绩也没那么好能得一等奖,你不是你爸的骄傲,你唯一能做的也就是去喜欢你表姐的男朋友。

为了成长而设置的种种不合理的路障的确是bug ,但是别不开心了,人间不值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营销号吹爆了的《狗十三》,不过是段自以为是的青春协奏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aiy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