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里有些事情,不能蹉跎。
当我们从一个懵懂少年,渐渐长大,成家立业,结婚生子时,可曾想到生养我们的父母也在渐渐变老,曾经那矫健的步伐变得行动迟缓,挺直的腰板业已弯曲,白发苍苍,脸上布满皱纹。
时光流逝,曾经我们的依靠已走向暮年,看到现在的他们,我知道,他们走了,就轮到我们了,任何人都逃不过人生的这一自然规律。
《天长地久》 这本书是龙应台写给母亲美君的家信,以优美散文的形式呈现,笔触隽永,描写细腻,将对母亲愧疚的爱,以及自己作为女儿、作为家长,对亲子关系进一步的思考,对生命的感悟,全部写进了文字中。
书中很多地方看的我热泪盈眶,印象比较深的是那篇《昨天抵达苏黎世》,女朋友告诉龙应台,昨天与母亲抵达了苏黎世,她听到这三个字后,彷如万箭穿心,因为她明白这三个字所代表的意思。
朋友的母亲老年时患上渐冻症,病情日趋恶化,苏黎世有一个帮助患有绝症而求死心切的人自杀的机构。
朋友的母亲曾是一位戏剧导演,“披着一头狂放的鬈发,纤细的身材在瑜伽垫上做下犬式”。曾经那么健康能干的人,也抵不过疾病的摧残,面对生死无能为力。
也许看过太多的生老病死, 面对老年失智的母亲,龙应台毅然放弃都市中的一切,回到南部的乡村陪伴母亲,陪她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此时她的母亲已不能说话,不认识她。她为自己曾经对母亲的忽视而感到愧疚。
此生唯一能给的,只有陪伴。而且,就在当下,因为,人走,茶凉,缘灭,生命从不等候。
看书时,我脑海里一直浮现的是自己的母亲,一个为了家,为了儿女操碎了心的母亲。
想起我考上大学第一次远行的情景,由于学校离家很远,跨了几个省,母亲不放心我一个人去学校,她不辞辛苦,拿着行李,千里迢迢送我去学校,送到后她又一个人孤身返回,看着她离去的背影,我泪如泉涌。
曾经在我心目中那个做事果断,走路带风,腰板挺直的母亲现在也老了,永远有操不完的心,为儿女,为他们的下一代,他们这代人吃过太多的苦,经历过太多的沧桑。
人生的聚,有定额,人生的散,有期程。
我们能做的,是珍惜当下,多陪陪父母,多打点电话,父母最开心的事莫过于看到孩子回家,听到孩子的声音。
忙,没时间回家都是借口,有时间去旅游,有时间与朋友聚会聊天,却没有时间回家看父母的人,只能说你缺乏亲情,冷漠自私,你现在所做的一切,你的下一代或你的兄弟姐妹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你。
世界上最关心和疼爱你的人是父母,如果他们也离去了,谁还会那么在乎你。
也许父母没有给你富贵的生活,但他们生你养你,在力所能及的能力下供你读书,因为他们相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
如果你现在过得不好,不应把责任怪在父母身上,没有多少人是富二代,多数人还是生在普通人家,走上社会后的一切都靠自己努力去争取。
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与其无休止的恨和抱怨,不如跳出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带着爱,去接受那个曾经受伤的自己,打破原生家庭的魔咒。
对父母应该心怀感恩之心,不要等他们走了再后悔,他们走了就轮到我们了,谁也预估不了自己今后会怎样,疾病和死亡不会提前通知任何人。
龙应台的书中多次提到她的两个儿子,两个独立,有个性,善良的孩子。
很欣赏她与儿子的相处方式,亦师亦友,无话不谈。
孩子小时候每天给他们讲故事,养成阅读的习惯,受益终生。定期陪伴孩子旅游,开拓他们的视野,同时也增进母子之间的感情。 她教育孩子们不要不加思索就接受一种观念和说法。
孩子们评价,从妈妈那里学会了独立思考和慈悲。
独立思考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优秀的人多数是善于独立思考的人,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得出结论,而不是人云亦云,虽然会耗费精力,但能增强自信,有成就感。脑子越用越灵活,越不用越懒。
龙应台用自己的方式引导和教育着孩子,她放下一切去照顾痴呆的母亲,这一切相信孩子们一定看在眼里,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也一定是有爱心和孝顺的人。
书中能看出龙应台对儿子女朋友的一点小嫉妒,做母亲的应该都能体会到,儿子从小围着你转,你是他的整个世界。而随着孩子长大成人后,有另外一个女人来同你分享这个男人,分享他的时间、生活和爱,开始肯定不适应,但我们终将明白孩子长大后,会有离开我们的一天,他会组建自己的家庭,他过得幸福也就是母亲最大的幸福。
龙应台的《目送》中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