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向不太善于“精读”某篇文章或者某本书。相对来说,更喜欢在一篇文章或书中选择我所喜欢和需要的东西。
但“精读”还是有好处的,可以帮助自己深层次地去学习好文章、好故事的结构、主旨。今天“精读”这篇,算是一次尝试吧。
《鸟语》的作者黄明山,湖北潜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歌、小说、散文都有较好的成绩。现任潜江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
一、全文的中心句在哪里?
留住鸟声,让鸟语滋润或者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又成了我们别无选择的一种责任。
二、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对鸟鸣的喜爱,到对生点滴的回顾;作者甚至提到喜形于色的爱人,因鸟鸣而完全不像久病后的康复者。表达了作者对和谐生态的一种向往和期盼。万物有灵且美,与万物共生,是人类不可回避的责任。
三、作者是以什么样的框架顺序展开的?
作者以“引入——详述——总结”的框架撰写这篇文章。
从“我陪爱人到公园去散步”,引出“一生中都在歌唱”的鸟儿,到“有鸟语引路,我的面前打开了一片记忆的天空”,引起作者对“乡土”的回忆;回忆起“《空山鸟语》”的“天籁之音”;想到美丽的“鸟语林”。最后回到作者对“万物生灵的和谐”的企盼,以及经过人类地努力“现在鸟的叫声好像多起来了”的结语。
四、文中起重点转折的句子有哪些?
起句:我“陪爱人到公园去散步。” “突然听到鸟的叫声,清脆而婉转。”
引入:“有鸟语引路,我的面前打开了一片记忆的天空。”
打开作者的回忆:乡土的记忆;《空山鸟语》的梦幻;斑斓的“鸟语林”。
承上启下:“人间四季,天下六合,鸟语,原来是会歌唱、会飞翔的星辰。”
结:或许生态是一个矛盾体。正是一些矛盾的自然消长,才构成了万物生灵的和谐。留住鸟声,让鸟语滋润或者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又成了我们别无选择的一种责任。
我个人挺喜欢这篇散文的,温暖细腻又贴近生活。
作者闲闲的陪着久病后初初康复的爱人在公园散步。听到鸟儿婉转的啼鸣,久病的妻子喜形于色,作者为妻子高兴的同时,思绪随着鸟儿悦耳的歌声飞远。
想到“溢满了小麦灌浆的醇香”的云雀辽辽远远的叫声;想到刘天华流淌出山与鸟和谐之源的两根弦;想到“以鸣禽为亮色,组成了一个偌大规模歌剧院”的鸟语林。鸟语滋润着我们,也渗透到我们的生活。
天地万物,有灵且美,同时生生相系。地球环境的美好,离不开各种生灵的和谐。
这是作者对生活生态环境的期盼,也是我之所爱、所想、所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