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见识过如此正规的面试了。多年前刚毕业时面试百度和腾讯,主办方还特意在北大借了好几间教室才把排着队的长龙塞进去。
或许是毕业季的缘故吧,一进门就坐着八九个奋笔疾书的初出茅驴的年轻人。想着自己都不免有些惭愧,还要像筛豆子一样和弟弟妹妹们抢饭碗,真是于心不忍。
面试题前两部分都是财经概念的解释和简答,最后是三篇文章的概要总结。此时此刻还真有种重返校园参加期末考的感觉。
最后那三篇阅读整理题着实让人头疼,第一篇是某著名财经纸媒的报道,洋洋洒洒三页A4纸只有两个小标题,令人困惑不已;第二篇篇幅虽没有之前的长,我始终在想那个被隐去的文章标题是什么,是哪家媒体,记者是谁,想问问他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第三篇竟是个评论,只记得四分之三的篇幅在打哑谜般地冷嘲热讽,最后一段才多少不情不愿地道出观点,可能非如此不足以凸显其知识的渊博、道理的高深吧。
求职时除了像BAT这样“店大欺客”,从不缺少人才,缺少的只是一道把你拒之门外的借口的巨头公司外,外企也是频繁使用笔试的重灾区。不过好在外企的题目质量较高、水平相对专业,就算落选也有种愿赌服输的心情。内资的话咨询、4A、银行等专业性较强的公司也会通过笔试选拔。
在我看来,笔试看似是智商乃至情商或性格匹配度的选拔,其实,也是相应地面试者了解和筛选公司的一道工具。就拿这次笔试来说吧,答题过程中时常“出戏”地以为,这是在让我们“找出报道的存在的问题,并谈谈你的对策”。没想到这竟是这家公司眼中的“杰作”——也正可谓是用心良苦啊,这家公司在面试开始之前就已通过这些题目传达了自己的价值观。
一份好的笔试不仅考察你与工作相关的基础知识,还要综合判断出你的心理素质、思维逻辑、计算能力和性格偏好等等。仅仅考察你基础知识技能的公司,往往格调格局不高,急于求成,希望你进来就埋头苦干、不注重人才的培养,也很难以留住人才。
等候中,我观察了这家公司的面试流程,前台负责发放应聘申请表和试题,作答完毕后前台转交个另一位人事模样的同事,这位人事只是把材料按顺序整理在一起,等待有人从面试的会议室中出来时,再去通知下一位进去,顺带把那几张纸送进去。全程根本没有人关心你题目答得怎么样。这一点机智的我早已预料到,所以也便快速填满试卷了事。
想着来都来了,总要见面领教一下对方功力,至少积攒些不成功的经验和吐槽的材料。最后,经过长达一个多小时的作答加候机,终于推开了面试的大门……
面试过程请参见(求职记)原来干P2P的都是抢劫犯啊?!
声明:本系列故事全部基于事实写就,但为确保文章可读性,并非全部取材自作者本人,请读者朋友们万不可异想天开、对号入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