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战拖读书分享群
《吴哥之美》读书摘录

《吴哥之美》读书摘录

作者: tracy2009m | 来源:发表于2016-01-08 08:55 被阅读394次

    阅读需要记录。

    1,上个世纪末,内战平息不久,一些年轻义工学习压腿,撇手指,手肘外弯,让肢体关节柔软。柔软是智慧,能柔软就有包容,能柔软就有慈悲。这些青年学习结束,分散到内战后的各处村落,带领孩子跳舞,带领饱受惊吓的战后儿童放松自己的身体,可以相信柔软的力量,可以从恐惧里升起如莲花初放一样的微笑,可以手舞足蹈。

    2,文明是需要延续的,然而天灾人祸一再打断文明,好像总是要重新开始。现在被战争摧残的伊拉克,也就是古文明的美索不达米亚,因为残酷的战争,文明,再一次被打断。

    3,帝国其实是会消逝的,繁华也时时在幻灭中,但是,帝国在繁华时不容易有领悟。我们今天走到巴芳寺,树下静坐片刻,会有少许憬捂的可能吗?

    4,许多人不解:这样陡直的高梯不是很危险吗?但是,从没有虔诚的信徒会从梯上坠落,坠落的只是来此玩耍嬉戏的游客。吴哥寺庙的建筑设计,当然是为了信徒的信仰,而不会是为了玩耍的游客。

    5,我是为寻找美而来的吗?我静坐在夕阳的光里,在断垣残壁的瓦砾间,凝视那一尊一尊高高低低大大小小面向四面八方無所不在的微笑的面容。远处是听障者组成的乐队的演奏,乐声飘扬空中。

    6,从西面走向吴哥寺,所有人都被空间的伟大震撼了。建筑的实体,其实还很远,但是一条笔直的石板大道…如此空无一物的笔直大道,仿佛透视上的两条寻找焦点的线,把参拜者的视线一直逼引到最远的端景。端景是巍峨耸立的寺塔,象征君王与神合而为一的须弥山,是宇宙的初始,也是宇宙的终极,是时间的永恒,也是空间的无限。

    7,吴哥寺不断用“空间”来塑造建筑的力量,像宋画中的“留白”,像书法上说的“记白以当黑”,像老子强调的“有无相生”。“无”的空间构成“有”不可分割的部分。

    8,吴哥寺被誉为建筑奇迹,建造者如此透彻领悟人性。他并不是在盖房子,他为这个城市留下心灵的空间,是“城中之城”,是肉身里心灵的留白。

    9,日出之后,有人鼓掌,好像看完精彩表演;有人默默离去,若有所失。美的显现,使人欢欣鼓舞;美的显现,也使人忽然如见本心,沉默感伤,悲欣交集,无以名状。

    10,这一处浮雕特别可以细看人体轮廓四周的刀法。平整的墙,接近身体的边缘的刀痕深入,剔除背景,突显肉体的饱满,可以看见吴哥早期雕刻艺术的刚健淳朴。

    11,1296年周达观写《真腊风土记》的时候,欧洲还在中世纪;600年后物换星移,周达观被亚洲遗忘的时候,欧洲人找到他的书,阅读他的书,重新找到一处震惊世界的古文明。

    12,建筑到现代,有更多自信,可以不依靠绘画、雕刻,不依靠附加的色彩和装饰,单纯以自身的结构树立起独立自主的美学。

    13,印度教的图像直接抒写人性的多样状态,善与恶,无关好与坏,只是互相牵制平衡的。

    14,居住在河流下游的世世代代的人民,也许未必知道他们饮用的水,他们沐浴的水,他们用来灌溉的水,都已有了神的祝福吧!…从这条河流开始,有了一个城市的繁荣;从这条河流开始,也才有了一个文明的源远流长吧!

    15,美从不属于任何私人。美无法掠夺,美无法霸占,美只是愈来愈淡的夕阳余光里一片历史的废墟。帝国和我们自己,有一天都一样要成为废墟;吴哥使每一个人走到废墟的现场,看到了存在的荒谬,或许惨然一笑。斤斤计较艺术种种,其实看不到真正动人心魄的美。美,总是走向废墟。

    16,文明的影响往往长久而深远。七百多年前撰写《真腊风土记》的周达观,大概无法想象,他的一本杂记,可以影响如此深远,影响到欧洲人,影响到今日我们重新了解吴哥窟的文明。

    17,风俗的不同,往往因为不同的客观环境而改变。观光的文化带着自己的主观,夸张异文化的怪异性,本就带有歧视的成分。近代的人类学知识提供给人们更宽广健康的角度,来面对及探讨与自己不同的文化,也使现代人对单一文化的自我中心有更多反省。

    18,不同文化习俗的接触,其实恰好是最好的机会,可以检讨与反省固定僵化的社会习俗。文化本来适应不同的客观环境而形成,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优劣,但当时认为自己是“居天下之中”的帝国,大概难以理解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与尊重吧!

    19,旅游途中有一本书可以阅读,可以反省,可以思考,是无比快乐的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吴哥之美》读书摘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kifk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