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在准备ACC的认证,对于每次辅导的EBI总是再三揣摩——关于如何问出一个有力量的问题,其实我还没有底气。
曾经有过一些体会,假如能与客户同在,愿意去了解或体验客户对世界看法,好像我就是他一样,通过理解和尊重他的世界模式来进入,也许我们就可以同频。假如在同频的基础上进入聆听,听到内在,听到结构,那么,理论上那个好问题,是自然而然出现的。
在我的练习里,我发现自己有几个无意识的习惯,比如:
1. 语音对话中的口语“嗯”和“对不对”。“嗯”的出现,似乎是我期待着告诉对方,嗨,我在听着,我听到你了。但我还是看不见对方啊,这么做,极有可能让对方感到突然,或者我以为对方的停顿可以切入一个“嗯”,而事实是,他并没有表达完一句完整的句子,我的“嗯”已经打断了他。如何在语音对话中,表达自己的全息聆听?精准回放和关注能量变化,给予回应是一个重要的tips。另外,“对不对”的出现,可能是和讲师角色上线有关,但无意识的部分,依然是教练位置没有中立,我企图说服和控制。
2. 语速和提问前的2-3秒。我平时说话的语速很快,假如遇到语速快的客户,我就会更快,用来匹配他。所以,在这个节奏里,每当客户说完,我都会用极快的速度问出一个问题,好像留白的时间对我而言,是一种煎熬和浪费。然而,假如我慢一点,停留2-3秒,又会怎样呢?放松的状态更容易打开情绪脑,恰好的留白,是不是更好的表达了我在聆听,以及抱持给客户说完之后自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3. 我的回放和扼要复述很精准,但不够精简。我总是喜欢说比较多的关注点和高能量词汇,甚至有时在无意识里会重复几遍。当PCC指出我这个EBI时,我问自己,当时我的意识究竟想要做什么?后来我觉察到了,其实我是在无意识的争取时间,留给自己“思考”我要提出一个怎样的问题。可是,好的问题是我和客户同在,自然而然出现的好奇,那种心流的对撞,而发生的。
所以就回到了本文开头的困扰。上周我旁听了C4P的课程,课堂上进行了集体向案主就GROW模型提问的练习,我竟然有了一些新的觉察。
究竟什么是一个好问题,只取决于案主自己。但是,作为讲师和观察员,当每个小伙伴提出自己的问题,我的大脑里就会出现一个评判——这个问题大概会在几分,是因为什么原因,要怎么调整就会变成更好的提问。事实上,这些评判和案主的打分,也基本一致。只是,我发现在这个模式下,我竟然无法问出超越初学者水平的问题。
我对这个部分做了反思。
在我没有学习教练时,我不知道什么是好的问题,但在一次次的对话里,如果我专注着对方,总会有些出其不意的问题(开放或封闭),是可以启发他深度思考的。但在我学习了教练之后,特别是各种提问工具的出现,它们在给了我强有力的流程指导之外,也禁锢了我天然的好奇心。比如说,在拿合约部分,总会想着四个计划性问题;在每一次提问和回答之间,也总会想开放式问题线和“假如”。这些当然是没有错的,它们支持着一个完整的、面向成果导向的教练对话的发生。只是,这些工具和流程,单纯的用在对话里,就显得特别为工具而工具,干巴巴的像是耍流氓。
“假如”我丢掉这些工具,纯粹地跟着对方一起去体验他的人生,会怎样呢?
“假如”我把这些工具放到心里,而不是脑子里,又会在对话里出现怎样的不同呢?
我大概要去上M5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