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爸爸经常忙于工作,没有时间亲子陪伴,有时候陪伴也就是带他们去商场买点东西给他们吃。我以前会直接说,你能多陪孩子做点有价值事情吗?比如读绘本,认知等。他不情愿地去拿了本书去孩子讲,但下次他是不会再次主动去做的。然后我又开始给他定下不会带娃的标签,每次都要我提醒他就感到很烦恼。我发现自己是把请求变成要求了,老公本身在读绘本方面不太感兴趣,觉得无聊,如果我当下能关注老公的需求,询问他是否觉得很难静下心来,因为不喜欢看书的原因,还是自己不会讲解,背后的原因是自己缺乏自信等,我可以鼓励他,并请求他一周一次先试着讲。通过这个分析,也许他会愿意配合我去做。
书中说,如果人们因为没答应我们的请求而受到责罚,他们就会将我们的“请求”视为“要求”。在听见要求时,一个人通常只能看到两种选择:屈服或者反抗。无论如何,只要人们认为我们在强迫他们,就很难友善地回应我们的请求。要让他人明白我们提出的是真正的请求,最重要的沟通方式是即便在他人拒绝时我们也能同理他们的感受和需要。
在我理解看来,我们很容易通过请求的方式沟通,最终演变成要求。谁也不愿意被要求做事情,当对方不同意的时候,应当把关注对方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因此,学会区分请求和要求,任何请求的背后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反馈,那一定是自己的方式不对或者没有觉察对方的需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