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人还在追求“性冷淡”北欧风的家居设计及装饰,殊不知北欧的丹麦人早就抛开“冷淡”,选择了另一种更有温度的方式享受生活。那就是“HYGGE”。
乍看之下“HYGGE”像个二十一世纪新新词汇,入选英国柯林斯词典2016年度热词和牛津年度词汇。它早有自己的历史渊源:“HYGGE”最早起源于挪威,原意是“福祉”,读作[heu-gah](发音类似“hoo ger”),可以做名词、形容词和动词,在18世纪传入丹麦境内。
丹麦是一个高纬度国家,全年有将近一半时间昼短夜长,缺少阳光和温度。常年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人极容易产生抑郁情绪,家里养的猫猫狗狗也是。所以丹麦人只能依靠自己来温暖自己,于是就有了“HYGGE”。
丹麦人对“HYGGE”的定义十分简单,就是“舒适”。
官方翻译学家这样解释:“HYGGE不能靠文字来解释,而需要用心去感受”,它代表了丹麦人独特的生活文化和方式,是丹麦人由灵魂演绎出的生活哲学,包含了有质感的舒服和轻松愉悦的群体氛围,可以从中充分获取满足感和幸福感,很难准确去解释“HYGGE”究竟有哪些具象的意义。
不过我们还是可以生活中发现与HYGGE相关的许多“蛛丝马迹”:
一支蜡烛,一双羊毛袜,一个壁炉,一杯热咖啡,一件宽松毛衣,窗台上铺满靠垫和毛毯,锅里的炖牛肉香气四溢,木地板咯吱作响,低垂的灯散发出柔和的光;
也列举出许多相近的词:蓬松的、柔和的、顺滑的、馨香的、甜热的、熨帖的、咕嘟咕嘟的......这些都是非常HYGGE的小细节、小情怀。
当人们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后,会意识到再多的金钱也不一定能带来幸福,反而会更专注于那些能给我们带来更高生活质量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并不意味着就是昂贵和奢侈,甚至在凡常的日子里随处可见。
假如可以一个“HYGGE”能量补充包,里面一定装着这些东西:蜡烛、上好的巧克力、茶、厚的羊毛毯子,肯定还要一条能埋脸的长围巾。
“家”应该是“HYGGE”能量最佳生产场所。
当冬天越来越近,天空变得越来越黑暗,气温越来越低,人们在家里穿上了宽松柔软的毛衣,点燃蜡烛,来一杯加了香料的热红酒。
以在房间里营造一个你可以拿一本书、端杯咖啡、偎依在毯子里的地方。可以学丛林里的一只松鼠那样,把枝叶、坚果、枯草、动物皮毛带回家里。
还可以调动全身的感觉去发掘“HYGGE”,而不仅仅只是“看起来”这么简单:
用你的手指划过木桌的表面,记住你的皮肤你的指纹划过木纹和年轮的第一印象;或者是一个盛满热牛奶的温暖陶瓷杯,在那之前却冷得像一块冰;再或者是一条羊毛编织的毯子,松松垮垮地披在身上......
HYGGE是关于善待自己,款待自己,在某时间里给自己一个逃离健康生活的契机。于是我们从最接近人类灵魂和意志的“吃喝”里可得知,“HYGGE”里隐藏着怎样神奇的配方:
在丹麦,肉、糖以及咖啡的高消费直接与HYGGE相连。糖果,蛋糕,咖啡和热巧克力,这些有点儿“罪恶感”的东西都是HYGGE仪式的组成部分。你看,都不是十分华丽或奢侈的东西。鱼子酱不是,黑松露也不是,但锅里滋啦滋啦着的冒油红烧肉是,咬下去咔呲咔呲的脆皮炸鸡和冒泡酸爽的肥宅快乐水也是。
“HYGGE”从来都不是刻意的,也是不从认为营造的仪式感中诞生的,通常是在“陪伴”、“轻松”和“亲近自然”的前提条件下,一些不经意的时刻里才能注意到。“HYGGE”并不是什么超然物外的哲学道理,是那些隐藏在生活中的小确幸,我们把它们一个个地收集起来,像搭积木那样,建成梦境中的“乌托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