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读后感第四讲

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读后感第四讲

作者: 何之_ | 来源:发表于2018-04-05 17:13 被阅读60次

    在第五章中博尔诺夫首先讲到了两种教育观点,一种是“制作”教育,一种是“顺其自然发展”的教育,关于“制作”的教育模式我们可以把现在的硬是教育联系起来,至于“顺气自然发展”的教育,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卢梭的《爱弥儿》让孩子们更自然的发展。在这两种教育模式中,很明显博尔诺夫是倾向于第二种的,这样并不是说第二种就非常完美,事实上第二种教育模式也有它自身的缺点。它过分强调了顺其自然和自然发展,完全忽略了人在其中的主观能动性,事实上教师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的干预及引领还是必不可少的。基于“顺其自然发展”的教育模式,博尔诺夫对教育的参与做了深度思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究竟要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博尔诺夫认为积极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这一切要建立在符合孩子们的发展需求上,揠苗助长是肯定不行的。

    思考这一问题博尔诺夫首先提到了存在主义哲学,为什么会提到存在主义哲学呢?因为这一思维模式是有助于我们思考教师在教学中的位置这一问题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弄明白存在主义哲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里我们可以从几段话来理解存在主义哲学,

    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认为:人类并不是简单地屈从和企图躲避恐惧和失落感,而是正视它,有意识地去触及它,从精神上坚持到底。当人对一切事物都产生怀疑,遭受失去一切的威胁并且不再拥有他所能依赖的东西的时刻,他就会经受一种奇特的“”情绪突变“:这时他将在自身中找到一种不受外界威胁的最后一个绝对可靠的支柱。魏老师解读这一支柱就是一个人的信仰。就是一个人内在的思维模式,支撑他整个人的意识和理念。

    这里关于存在主义哲学的理论及定义博尔诺夫还做了概括:1、生存不完全等同于人类的此存,它只能在最高发展的时刻才能实现。因此雅斯贝斯可以这样写道:“人在此存中有可能生存。”2、这种升华并不是通过自然生命的生长这条途径来实现的,而只能是完全相反,如海德格尔所说,乃是从非真实向真实的过渡,从世界的没落向真实的生存的过渡。3、这种升华并不会导致一种稳定的持续状态,它只是在片刻成为可能,一转眼又消失,必须以不断的努力才能不断在非真实中得以实现。4、存在的经验——不考虑时间的延伸——迫使在某一存在的时刻全力以赴。如果这一经验能够一直保持敏锐性,就会达到一种绝对的状态。因此雅斯贝斯提出:“生存仅仅与超经验有关或者根本就不存在。”5、由于死亡和毁灭的威胁,生存聚集了所有生命的希望之光,以最坚决的态度使自己处于坚不可摧之地,海德格尔把这种最大的决心状态成为:“领先的决心”。只有在生活连续过程中突出的这一时刻才能实现人的生存使命。对这五条定义的理解将帮助我们从整体上理解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对于我们理念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

    后面博尔诺夫具体讲到了遭遇,遭遇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不单体现孩子身上,还体现在成人身上,比如我们的自身的遭遇这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很有意义的,我们正是通过这种遭遇将整个生命进行拔尖提升到一个高度的。就我来说我的人生遭遇,以前的很重要的几次我都能明确的感觉到了,一次是母亲的去世,另一次就是对文学书籍的热爱,再者就是上大学是的自我独立意识的培养,我是完全泡了三年图书馆。最近的一次就是与新教育小学的遭遇,这对我整个人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我将由此把自己一生的追求进行定型,那种追求卓越的意识将会伴随我一生。虽然以前也有但没那么强烈。

    而对于学生来说我需要为他们创造这种遭遇,比如与一本好书的遭遇,总之是各种各样的遭遇,我们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创造这种条件,在合适的时候把最好的东西带给孩子们。在这里博尔诺夫还提到了一点,那就是教养的问题,其实我们平时所做的课程很大程度上是在提供积累,博尔诺夫说这种积累是必要的,因为有了这种教养式的积累,遭遇才更可能成为现实。其实这就有点像量变到质变的问题,首先量是必不可少的,最后是质的变化,这里质变不能说是完全自然的等待的,需要教师进行引领带入,为遭遇及质变创造条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读后感第四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krd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