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的诗颇能体现大唐的风骨,他和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在电影《长安三万里》中,年轻时的高适追随李白来到扬州,看到李白流连于歌台酒肆,过着一掷千金、挥霍无度的生活,这让高适很是看不惯,劝谏不听,高适离开扬州,回到河南梁园,耕作修炼。多年之后,两人再次相遇,李白已身无分文,父亲辞世,两个哥哥分了家产,没给李白分毫,因为他们认为李白在外游学已经花光了他应得的那份家产。没有了经济来源的李白决定入赘宗家当赘婿,孟浩然赞成,高适极力反对,当赘婿相当于吃软饭,这样的凤凰男在当时是被人瞧不起的,可是李白不顾高适的反对还是做了赘婿,那时李白还是有依附思想的,妻子的祖父曾经做过宰相。
但是这样的事,高适是不愿做也不屑于做的,他更愿意靠自己养活自己,尽管这会很辛苦,但是也可以增长本领,练就独立生活的能力。靠山山倒,靠水水流,只有靠自己最稳妥。这一点,高适比李白更清醒。
几年后,李白沮丧地离开宗家,因为岳父病逝,家产被岳父收养的义子独占,李白不堪排挤,只能愤然出走。这时的李白落拓失意,而高适依然意气风发。
后来李白受人举荐来到长安,可是他依然放浪不羁,纵酒高乐,三年后被赐金放还,这时的李白挺着大肚子,与高适比试相扑术,再也没有了以前的勇猛,而高适威风不减当年。
年近五十的高适决定投边杀敌报国,这时的李白想都不敢想,曾经那么相似的两人此刻已千差万别。
高适尽管多年默默无闻,但是他从未放弃自我,始终严格自律,积极练功,终得建功立业。而李白日渐消沉,缺少政治眼光,不知经营家业,最终落魄失意。
附:
燕歌行·并序
高适〔唐代〕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常轻敌 一作:恒轻敌)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飘飖 一作:飘摇;无所 一作:更何)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