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高适和李白

高适和李白

作者: 梦之翼 | 来源:发表于2023-07-13 23:38 被阅读0次

高适的诗颇能体现大唐的风骨,他和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在电影《长安三万里》中,年轻时的高适追随李白来到扬州,看到李白流连于歌台酒肆,过着一掷千金、挥霍无度的生活,这让高适很是看不惯,劝谏不听,高适离开扬州,回到河南梁园,耕作修炼。多年之后,两人再次相遇,李白已身无分文,父亲辞世,两个哥哥分了家产,没给李白分毫,因为他们认为李白在外游学已经花光了他应得的那份家产。没有了经济来源的李白决定入赘宗家当赘婿,孟浩然赞成,高适极力反对,当赘婿相当于吃软饭,这样的凤凰男在当时是被人瞧不起的,可是李白不顾高适的反对还是做了赘婿,那时李白还是有依附思想的,妻子的祖父曾经做过宰相。

但是这样的事,高适是不愿做也不屑于做的,他更愿意靠自己养活自己,尽管这会很辛苦,但是也可以增长本领,练就独立生活的能力。靠山山倒,靠水水流,只有靠自己最稳妥。这一点,高适比李白更清醒。

几年后,李白沮丧地离开宗家,因为岳父病逝,家产被岳父收养的义子独占,李白不堪排挤,只能愤然出走。这时的李白落拓失意,而高适依然意气风发。

后来李白受人举荐来到长安,可是他依然放浪不羁,纵酒高乐,三年后被赐金放还,这时的李白挺着大肚子,与高适比试相扑术,再也没有了以前的勇猛,而高适威风不减当年。

年近五十的高适决定投边杀敌报国,这时的李白想都不敢想,曾经那么相似的两人此刻已千差万别。

高适尽管多年默默无闻,但是他从未放弃自我,始终严格自律,积极练功,终得建功立业。而李白日渐消沉,缺少政治眼光,不知经营家业,最终落魄失意。

附:

燕歌行·并序

高适〔唐代〕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常轻敌 一作:恒轻敌)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飘飖 一作:飘摇;无所 一作:更何)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相关文章

  • 闲话李白、高适

    安史之乱时,李白因为曾在永王李璘幕下任职,进了唐肃宗的大狱。在狱中,他写了一首《送张秀才谒高中丞》,高中丞即高适,...

  • 电影里的人生

    虽然我们不生活在唐朝,可谁人不是李白和高适?带孩子看的最近的一部电影就是“长安三万里”啦,李白和高适一个是不认命的...

  • 【摩西脑图】一图解读高适为何在仕途完超李白、杜甫?

    744年,李白和杜甫两度会面,相约出游,第二次出游时,去商丘拜访高适。这一年李白43岁,杜甫32岁,高适40岁。 ...

  • 重温经典:大唐诗韵4

    重温经典:大唐诗韵 4.边塞诗人(下篇) 边塞诗人中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是高适和岑参,后世合称高岑。 高适的性格和李白...

  • 李白、杜甫和高适的真实关系

    李白最后一次怅然若失地离开了长安,继续开启了他云游四方的旅程。古代旅游是很烧钱的,即便唐玄宗给了李白一大笔钱,但也...

  • 高适乐观,杜甫悲观,李白颠覆三观

    把高适、李白、杜甫的历程放在一起对比,就会发现,人生的逆袭或落魄,都是有原因的。 公元757年,高适发达了。 他做...

  • 《李白、杜甫、高适三友传》

    一号人物: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 李白杜甫高适为何绝交?

    李白、杜甫、高适同为盛唐大诗人,分别是诗仙、诗圣、边塞诗领军人物,三人在壮年之时共同游历梁宋,书生意气,指点天下,...

  • 天下哥们,不过李白与高适

    谈李白的朋友,当然绕不开高适。 虽然这不是一个让人温暖的话题,但我觉得了解他们二人的友情,才有可能更接近俗世友情的...

  • 杜甫生命中的达人们(18)

    18.高、李、杜之五:殊途同归(1) 李白高适淮南对峙,他们当时各自的精神世界都有过什么样的愤懑、痛苦、纠结和挣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高适和李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krvu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