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段时间,朋友圈、自媒体里看到好多诸如“读书不如卖茶叶蛋”“名校毕业的出来在给小学文化的人在打工”等等文章,这些文章在网络中相当流行,不错,这种观点被称为“读书无用论”,就是上了很多年的学反而不如早早去社会上打工的。
后来大概是有些人实在看不下去了,这不是在误导民众么?于是又有人站出来开始批判“读书无用论”,通过举例、论证说明那些论调都是无稽之谈,是不靠谱的。
其实读书无用论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据查明读书无用论在历史上有三次高涨期。每次都是有一定的背景的,比如这一次只是因为现实的打脸。
在当今唯金钱论的背景下,有钱就是成功的代名词,有钱意味着很多其他因素可以不用考量,这有点像上学的时候,只要成绩好就是好学生的评判标准一样。另一方面在于一些人找优越感的心理。高学历群体和低学历群体从成功率上来讲,显然后者的概率能大一些。在我们社会的各个方面突出的人才中,也绝大部分都是读过书、高学历的。
关于“读书有用与否”的论辩这里就不展开了,网上声音很多,有兴趣可以找下这方面的辩论。
其实好玩的地方在于这个过程,刚开始有一种很感性的声音发出来,然后会被大量传播,再后来,会有一种更为理性的声音出现,来驳斥之前的声音,因为往往感性的表象得出的结论并不够全面客观。
人们之所以会接受新的观点,那是因为它对现有的现象做出了合理的解释,而人们也会逐渐去接受。但是一旦转换了背景或者条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就会又有新的质疑声音发出,于是又形成了一轮新的质疑和反质疑。这个过程以后也将不断循环发生(否则读书无用论又怎会出现三次抬头呢?)。
当然我们的社会又何止读书这一种现象呢?如果再遇到某个争论,大可多看下各方观点,再做出自己的论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