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参加拆书帮·紫禁之巅分舵例行的周四练武场活动,还是那几张熟悉分面孔,也有好多新手拆书家拆书几次后就不再来了,事后跟踪访谈,都说确实很羡慕你们“三级拆书家”的拆解书籍水平,但是我不行,去了也没什么意义;又或者你们的拆书法练级限制太多,本来我能三两句讲清楚的被你们搞的反而说不清楚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对于这种现象,学术界有一个名词叫“滞后效应”。
我们知道每年太阳照射时间最短,照射强度最低的时间是在冬至;而照射时间最长,强度最高的时间是在夏至。但是一年温度最低或者温度最高的时间却要滞后一个多月,原因是即使过了冬至,每天接受的太阳热量和散掉的热量相比依然是入不敷出,因此温度还会下降,直到吸收和耗散达到平衡,并且前者继续增加超过后者。对于夏至,情况也是如此。
J 曲线进一步推而广之,这样一种趋势,要改变原先的状态,通常不能立竿见影,其效果总是滞后的,这就是滞后效应。由于这条曲线像英语字母J的形状,右边高左边低,因此这个理论也被称为“J曲线理论”。
中间最低,但右边比左边高,而且没有尽头,这很重要,也就是说改变现状,坚持好的方向,是一本万利的事情,长期收益很大。
凡是停滞不前的人都是左右摇摆,遇到一点困难就缩回去,我所认识的那些取得大成就的人,都是走过了J曲线的,无一例外,特别强调一下“无一例外”这个词,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滞后效应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
说些实际例子,比如从事网球、乒乓球等球类运动,你会有这样的体会:一开始你可能有一个不好的动作,好的教练会想办法纠正你,但是在随后一段时间,你反而变得不会打球了,成绩下降。不过过几个月之后,你的动作变得标准了,球技就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有经验的体育教练,在纠正运动员的动作时,都是一次只纠正一点点,因为一旦纠正多了,就不会打球了,练体操的就会动作失误。
我们知道平时不做运动的人体重会超重,身体会出现很多毛病,但是如果试图一下子改变,运动过猛可能反而会伤害身体。这不是说参加运动这个努力方向错了,只是一开始它有下行的副作用,如果副作用大了,可能对身体的伤害比不运动更大。
就拿我来说吧,下定决心找准方法后开始减肥,半年多就从228斤减至162斤,回老家时娘老子几乎都认不出我来了。大家也经常问我是如何做到的。其实,首先要降低一些体重,否则运动要受伤,然后做一些慢但消耗体力大的运动,比如连续快步走1小时。
左 228斤(2011年) 右162斤(2012年后至今)这时看不出体重的进一步下降,因为肌肉增加了,抵消了脂肪减少带来的体重减轻。不过有了些肌肉能够支撑体重后,就开始做更强的运动,然后随着体能的增加,运动量逐渐加大,这时运动减肥的效果才能体现。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减肥失败,简单地讲就是不系统,不渐进,指望一步到位。其实,凡是大的改动,需要一点点来,因为任何改动的初期,可能都会有相反的效果,如果改动太大,在短期产生的反作用会无法承受,就等不到J曲线向上走的那一天了。
类似地,弹钢琴,拉小提琴,甚至做学问,都是如此。了解了J曲线,了解了滞后效应,我们做事情就需要有点耐心,如果我们相信一个新的方法是好的,就坚持一段时间再下结论,不要根据实时的反应草率给出结论。
在工作中也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形。一个有经验的老师傅讲,我们现在该往左边走,这样走了几周,没看到效果,于是就有很多人开始怀疑,这样行吗?我们是否走错了路?如果这样的怀疑看法占到了上风,放弃了原来设定的方向,最后可能失败在离胜利只差一步之遥的地方。
只差一点点所谓的经验,不是简单地将上一次成功的过程复制一遍,而是知道在暂时看不到前途时知道是该坚持,还是退回来。
有些时候,我们不知道要往前走多远才能看到曙光,对此我的办法就是慢三拍。决定方向时不妨慢一点,而一旦决定,更改之前,更要慢。人越是年轻,越容易纠结自己该往什么方向努力,其实对于咱们年轻人来讲,坚持一个方向足够长的时间都会有效果。
身边有一个好友,工作10来年,换了32家公司,一直在摇摆,每做一件事,都似乎是在解决当下最紧迫的问题,甚至在某些短暂的时间里,薪资增长还不低,但在一个较长的时间上看起来,其实是在兜圈子,白白浪费了机遇。
总的来讲,咱们年轻人处于上升期,无论在哪里,只要安下心来努力足够长的时间,都能够发展得不错。就怕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变来变去。
接下来,如果我们考虑到滞后效应,凡事需要等一段时间才能评估结果,我们就更清楚其实人一辈子能够做的事情有限。如果我们每三个月就改变一次,我们一辈子可以作很多的改变,但遗憾的是,由于滞后效应,可能一个决定要三年后才能看到结果,一辈子能做的事情就少了很多。
明白了滞后效应,就不难理解耐心和凡事慢三拍的重要性。有些人做事不成,不是因为最初的想法不对,而是忽视了滞后效应,在还没有看到效果时就匆忙改变了策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