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结婚时住的房子,是婆婆以遗属的身份,向公公生前的单位要的。
二十平米多一点,因为与婆婆同住,房子太小不够住的,便在房子的前脸外接出一小间,总共面积三十平米。
原来房子的前脸也就成了间壁墙,把原来两小扇对开的窗拆掉,做了一个90*150的大窗套。
虽知窗套安好后,婆婆死活不让安玻璃,她要坐在她的小炕上,透过这个空着的窗套,看我们屋里的电视。
我对丈夫说:“把电视放到妈的屋里,正好墙角位置有个小桌,放上去正好。然后把玻璃安上,睡觉时互相不受影响。”
丈夫说:“那不是谁都能看到咱家有个电视,该丢了。”因为后接出的这小间,突出在原房子的前面。
我心里很是苦闷,这个电视是丈夫婚前买的,已经好几年了,一个旧电视怕什么丢,就是不想安玻璃找的借口。
于是,婆婆在我们躺下之后,天天乐呵呵的有滋有味的看着电视,电视离婆婆小坑的距离远,电视小声当然听不见啊……
婆婆看电视看得很晚,我们就在婆婆的眼皮子底下睡觉,我总有赤身裸体让婆婆看的感觉,而且还伴着热闹非凡的音乐和电视情节,有时丈夫也不耐烦了,对婆婆大声说:“几点了?快睡吧!”
婆婆回答:“你们睡你们的。”
有次,半夜,婆婆听到响动,在那边“呼”的一下坐了起来……
我也是常常泪湿枕巾,这过的是什么日子呀!
一年后,炕挪到了里边,不在婆婆的眼皮子底下睡觉了,我长出了一口气,可是电视依然在上演着精彩的电视剧。
由于长年的睡眠不足,没有深质量的睡眠,我早早的就患上了神经官能症,一袋子又一袋子的吃,精神病院自治的“强力刺五加”,大药丸子。
不仅如此,婆婆的言论、自以为是和固执执拗常常让我目瞪口呆毁了三观,与婚前那个和善寡言,只是埋头打理家务,常常举张报纸仔细认真朗读的大娘,简直是判若两人。
夏天时,门窗紧闭。
“关上,省得外面的热气进来。”
冬天进屋,长长的呼气,又长长的吸气,如此往复。
“怎么了?”我问。
“灌了一肚子凉气,我把凉气吐出去。”
吃饭时婆婆说:“吃一口干的,再吃一口稀的,要不拉屎一轱辘干一轱辘稀的。”
我绞尽脑汁搜肠刮肚,老师、课本、父母、小说、杂志……,都没有过这样的语句和理论,莫非还是自己学识浅薄?
难道胃是个桶?
喝一口粥是稀的,铺在底层,吃一口馒头,漂浮在稀粥之上,再夹两筷子白菜,又落在馒头之上,然后又是一口稀粥,一口馒头……
一直到这个桶装满为止……
蹲在墙根出恭之后,回头看看:一轱辘干的是馒头,一轱辘稀的是粥,一轱辘绿的是菜,层层叠叠……
百般思索苦思冥想后茅塞顿开:原来鸡尾酒的制作是根据婆婆的构思发明的,层层叠叠,层次分明……
这么说医学家的言论都是错误的?
按照婆婆的构思和相像伸展,人的胃是不能蠕动的……
哦,又明白了一件事儿,汉堡和三明治莫非也是外国人盗取了婆婆的构思发明的?三明治是两层或是三层的蛋糕(干的),中间是奶油或是黄油(稀的);汉堡在三明治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两片面包(干的)中间夹着鸡肉和绿叶菜(相当于稀的吧)……
“最后一口吃的豆角,这嘴里一整天都是豆角的味儿,最后一口吃的馒头,这嘴里整一天都是馒头的味儿,告诉你,最后一口别吃咸菜,咸你一天……”
婆婆好心的告诉我。
我吧嗒吧嗒嘴,什么味道也没吧嗒出来。
汉堡、三明治、最后一口的味道,不是什么原则性的问题,姑妄说之,姑妄听之,可是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不能达成一致的想法和方法,是产生矛盾的又一根源。
女儿出生第四天,我偷偷的对丈夫说:“让妈来医院一趟吧,我娘家人、单位的同事、朋友,都问起婆婆为什么这么多天都不来看看,是不是因为生了女孩不高兴。”
第二天丈夫把婆婆接到了医院,婆婆一副事不关己的表情,像个客人坐在了旁边的床上,只是用眼瞄了一下她的孙女儿,一句话也没有说,坐了没有五分钟,拿足了架,像皇太后般的起身让丈夫送她回了。
出院回家后,屋子就比较凉了,孩子没有小棉袄,因为婆婆之前,只给做了一薄一厚两个小被,根本没有棉袄可穿,只得把两件线衣套在一起,给孩子穿上。
我老姑来看孩子,看到孩子穿着单薄,回家连夜赶做了一件小棉袄,第二天一大早送来,丈夫脸对着孩子,用眼角瞄着我:“姑娘,永远要记住,你的第一个棉袄,是你姑姥给你做的。你姥姥也不给你做,你奶奶也没时间做。”
我知道,丈夫的话是对我说的。
孩子的姥姥不给做,你还不知道为什么吗?
我们结婚时家里不同意,我是跟丈夫私奔的,父亲一封信与我断绝了父子关系,孩子快要出生了,我才硬着头皮回了娘家。
父亲把我叫到里屋与我长谈了一次,最后,父亲眼含着痛心、酸楚与失望对我说:“我不看好这桩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不看好我这个姑爷,更不看好我那个亲家母,可是规劝不了你……”
这样的亲家关系,孩子的姥姥不做,那是在看孩子奶奶的举动。
孩子的奶奶不给做棉袄,那孩子的奶奶每天都在做什么呢?
婆婆每天不是出去捡树枝树叶,大田上遛秋,便是把院子里的那堆长短不一的木头,从东头倒腾到西头,然后,再从西头倒腾到东头。
婆婆就是这样,不愿做屋里的活,只喜欢去外面走。
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原来在外面种地种惯了。
我抱着孩子出院时大夫叮嘱,回去要天天给孩子洗澡,因为是女孩儿。
家里冷,过了半个月,才决定只给孩子洗下身,忙活了好一通儿,又是烧水,又是量水温,又是准备浴巾的……
还没等洗,婆婆便身前身后的嘟囔:“没见过这么小的孩子就给洗澡,穷折腾,不折腾出病来不罢休……
耳边听着婆婆聒噪,心里也是敲着鼓:第一次洗澡,孩子能不能哭啊,这要是哭,婆婆更是得没完没了的说了……
果不其然,孩子的脚丫刚一沾水,身子便挺得直直的站立在水中,那哭声像是要取她的性命……
耳边婆婆聒噪的音量立马提高了八度……
让孩子哭得心慌,只得匆匆忙忙的简单洗了洗。
我不顾婆婆的反对,坚持给孩子天天洗,洗了几次之后,再洗澡孩子不再哭闹。
没过几天,婆婆的大儿子从外地来看婆婆和刚出生的孩子,还带来了相机,给孩子洗澡的时候,特意让婆婆在旁边摆了姿态,丈夫说:“姑娘长大了给她看,你奶奶天天给你洗澡……”
我的心里说不出的别扭,感觉有东西往嗓子眼上拱。
妈妈来看孩子,看到孩子吃完奶满头的汗,告诉我:“孩子吃奶时,不要包的那么紧那么厚,孩子吃奶相当于大人吃饭,是会热的,孩子当然会出汗。”
“孩子吃完奶之后,要抱起来,轻轻拍拍后背,防止孩子吐奶。”
“每隔两个小时给孩子喂一次奶,两个小时中间要给孩子饮水。”
同样都是老人,为什么生活经验的积累不同?
同时妈妈拿来一件孩子穿的外罩,一个棉囤,还有两只棉裤腿,在棉囤的下摆缝了一圈的小黑扣,在棉裤腿的上边缝了相对应的扣套,穿的时候,把扣套套在棉囤的扣上,裤腿尿湿了,只换裤腿就行了。
我又比照着贪黑做了十条裤腿,告诉婆婆裤腿湿了怎么换。
每次上班前都给孩子穿好外罩,换好裤腿,可下班回来,看到的却是孩子的外罩脱掉了,可着棉袄埋汰,裤腿也常常是湿的。
看着棉袄都起了亮光,我贪黑又做了件棉袄,把那个脏的也拆了洗净重做。
“哎呀,不用做呀,就可那一件造害吧,哪能做得过来,不行就扔了,他们小时候我都是这么着的。裤子也不用老换,小孩儿哪有不蹋尿的,你就是愿意挨那个累。”
我瞬间明白了丈夫十天半月才换一次裤头线裤和臭袜子的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行,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早已根植于孩子的内心和表现在孩子的行为中。
孩子五个多月的时候,我按照书中的方法,给孩子吃了一点鸡蛋黄,婆婆非常生气,阴沉着脸:“没听说过,这么丁点大的孩子给吃鸡蛋黄,早晚把胃给吃坏了……”
坐在婆婆身边吃饭的丈夫说:“你能不能不操那个心,管那个有什么用?孩子长大了,是能侍候你,是能对你好啊?……”
丈夫的话不仅扎耳而且扎心,难道孩子长大了不能给她的奶奶端茶倒水、笑脸相迎吗?
难道抚养照顾孩子,不是一种义务和责任,而只是为了交换“好”和“侍候”吗?
孩子生下来就好哭,大夫说头几天哭是因为掉肚脐,可是掉了肚脐之后,还是哭,常常哭得满头大汗,满脸通红,睡觉时经常的被惊醒,排泄出的东西都是豆瓣样,后来还成了绿色的……
婆婆说:“孩子哭了就是饿了,赶紧给吃奶。”
起初吃奶还能止住哭声,后来,给也不吃,只是哭。
而且我发现给孩子吃的遍数越多,孩子拉出的东西越破糟,越绿。
于是,便和丈夫商量着抱去医院看看,婆婆极力阻止:“还上医院?医院能看出什么来?”
也不管婆婆的阻挡,我拖着丈夫把孩子抱到了医院,大夫指着孩子的脑袋说:“头这么大,而且两边像长了犄角,排便拉豆瓣,爱惊吓,爱出汗,右脚脖长得弯,都是缺钙的症状,缺钙得挺厉害的,一月打一针骨化醇,连着打三个月,再给孩子开一瓶钙油,按着说明吃……”
回到家,婆婆问明了原因,便开始屋里屋外转着圈的大骂:“大夫净扯王8犊子,我侍候了好几个孩子,也没听说缺这缺那的,就是想让你们花钱,让你们打针你们就打针,让你们买药你们就买药,遭禁那钱……”
“你们家那孩子右腿弯,不让我给绑,咱们谁都不死,看着,看你家孩子那腿能不能直过来……”
丈夫一声不吭。
我抱着孩子坐在炕上,默默的流泪,心里针扎般的痛。
孩子会走之后,我常常在孩子右鞋的鞋垫下面掏出一沓纸,好生奇怪,掏出去扔了,下回又看到了。
“妈,是不是你在孩子的鞋垫下放的纸?”
“是,孩子的右脚脖弯,不垫上,走到两头晃。”
我真是欲哭无泪,那得弯成什么样啊,才能走路两边晃啊,孩子的脚脖只是稍稍有点弯而已。
婆婆一共生了六个孩子,老大老二都是过早的夭折了,老三是个女孩儿,生下来就身体就羸弱,七八岁的时候,上邻居家玩儿,进门看见墙上挂着个兽皮,受了惊吓,哭笑不止,不相信医院的婆婆,找了各种巫医,也没有看好,落下了病根,一生气一惊吓就犯病,后来犯病严重到砸自家玻璃砸邻居玻璃,在泥地里打滚,骑在睡觉的孩子身上掐脖子(这都是后来她家的女儿跟我唠嗑说的)。
大姑姐不犯病时,与常人无异……
丈夫有个哥哥,丈夫是老五。
丈夫的身下,原本还有个妹妹叫小兰,与我同岁,一岁多时,感冒发烧,婆婆说地里的活不能耽搁,也不带去医院看大夫,后来烧成肺炎,就那么死了。
有次,丈夫酒后质问婆婆:“为什么不给小兰看病?妈妈你有多自私,因为屯子里的许大仙说小兰克你,你就不给小兰看病,让她活活病死了……”
在厨房我听到了他们娘俩的对话,原来丈夫常常跟我提起的漂亮的小兰妹妹,是这样死的,真让人震惊不已,更让人心疼、唏嘘。
婆婆就是这样侍候孩子的?
她的关于怎样养孩子的话我更不敢相信了。
背心穿在线衣外面的婆婆婆婆养了一只大鹅,在院子的一个角上还砌了个圈,第一年的冬天大鹅就在圈里过的冬,婆婆侍候大鹅特别精心,天冷时给大鹅的吃食都是热了以后喂的,大鹅也特别争气,冬天也是隔一两天下个蛋。
孩子一岁多的时候,走路还走的不稳,那只大鹅跟在孩子的后面,满院子里转着圈的撵,孩子吓得边跑边哇哇大哭……
那一夜我和孩子都没睡觉,孩子刚一睡着,就哆嗦着吓醒了,抱都抱不住,在我的怀里使劲的往上爬,边爬边哭喊着:“咬……咬……咬……”
我跟丈夫说:“要不然把那只大鹅,给乡下姐家送去吧,以后孩子看见了它,也是得害怕,别再给孩子吓出病了,毁了孩子的一生,可是不划算啊!”
丈夫跟婆婆商量,婆婆不同意,非但不同意,没过几天,天冷了,还把厨房的角落圈了起来,把大鹅放在厨房,要在厨房养一冬,那夜,大鹅“啊……啊……啊……”的叫的一宿,孩子也哭了一宿,我当然一宿也没有睡觉。
第二天,我边哭边把孩子抱起来:“不把大鹅送走,以后我就不回这个家了……”。我抱着孩子回了娘家。
几天后,丈夫给我打电话:“回家吧,大鹅送走了。”
大鹅送走没有几天,婆婆回来了,还领回个小姑娘。
这个小姑娘是大姑姐的大女儿,叫小银枝。
婆婆和小银枝粗门大嗓的嚷嚷,上哪个学校,从几年级开始上。
我听明白了,原来婆婆做主把小银枝领回来,是要在我们这个市里读书的。
小银枝虽然已经是初二学生,可是连小学四五年级的课程都不会,这个学怎么个读法?
后来,还是我给出的主意,不如学一门手艺,将来能养家糊口。
婆婆和丈夫一听有理,便又七嘴八舌的开始呛呛学什么好,最好定下来学裁剪。
婆婆可真是能啊,不知从谁家借来一架缝纫机,小银枝也真是用功啊,起早贪黑的画图样,“咵啦咵啦”的蹬缝纫机……
婆婆的精神头那个足啊,也起早贪黑的指手画脚的跟着掺和:“奶奶个比的,没见过你这么个铰法,我做这么多年衣服,还不如你……”
小银枝的嗓门可比婆婆豁亮:“不得听老师的?人家老师教的还能错?”
“老师教的也不对,我告诉你,你就听我的,没错。”
吵得睡不着,偶而丈夫也嚎唠一句:“别吵吵了,还让不让睡觉了!”
争吵声戛然而止,不到三分钟,从头又起……
小银枝学裁剪,总共学了七个多月……
小银枝学成回去没有多长时间,小银枝的妈妈又来了。
原来大姑姐让摩托车给撞了,送到了精神病院治疗。
大姑姐住院的一个多月期间,小银枝也来了,她负责来回的取饭送饭,婆婆在医院照顾大姑姐。
我除了上班,接送孩子,还得多做出医院中三个人的饭菜,丈夫不改他十天有八天在外面喝的日程安排。
终于,大姑姐出院了,我心中暗自高兴,总算可以放松一下了。
可是,下班回家,吃惊的发现大姑姐没有回自己的家,而是回到了我的家。
婆婆说:“出院了,得养一段时间。”
我看着大姑姐,心中莫名的恐惧,特别是她的眼睛盯人看的时候,让我想起电影疯人院中的疯子。
那些日子,我天天把孩子看得紧紧的,周天到单位换班收款,我也是带着孩子。
有一天,我要带孩子去单位,看到孩子睡着了,我犹豫了没有叫醒睡得香香的孩子,晚上,带着惴惴的心回到家,看到孩子好好的,才放了心。
过了好几年,小银枝来,同她闲聊,她说起那年,她妈妈回家后,自说自话了好几天:“我把孩子给掐了,我把孩子给掐了……”
小银枝细问,才知道,那天我把睡觉的孩子留在家中,大姑姐看到我走了,骑到孩子的身上,用两手掐住了孩子的脖子,被窗外的婆婆看到了,慌慌张张的跑到屋中,把大姑姐拽开了。
我后悔的不能自己,因为一时的大意,险些要了孩子的命。
还有一次,周天的中午我急着要上班收款,告诉他们:“我先吃,你们等一会儿,菜有点没炖熟。”
在一旁看书的丈夫看我吃饭,也凑过来:“你都吃饭了,我也吃。”
大姑姐看到弟弟吃饭了,也坐过来要吃,婆婆进来说对大姑姐说:“你先别吃,你妹子着急上班,咱们一会儿吃。”
只见大姑姐站起来,两只手像袋鼠一样弯曲着举在胸前,头高高的仰起,边转动着,边“嗷嗷……嗷嗷……”的拖着长长的凄厉的腔调,像狼一样的嚎叫着。
我哪里见过这样的阵仗,吓得不知道怎么的光着脚跑到了院子里……
在院子里站了半天,气都喘匀了,也没见有人出来。
我气得进屋穿了鞋,抱起孩子回了娘家。
过了有一个星期的时间,丈夫才给我打电话:“回来吧,姐回家养去了。”
因为婆婆的事事干预,我与丈夫也是经常的吵架,有次吵到要离婚。
正在扫院子的婆婆用条扫指着院子里的东西:“这水桶是咱家的,这铁锹是咱家的,这斧子是咱家的……”
一步一步的后退忍让,换来是什么?
是加倍的郁闷和扎心。
我终于忍无可忍,与丈夫离了婚。
以后要走的路还很长,再选丈夫一定要掌住眼,看好人,看好丈夫背后的家庭是否明事理、懂道理。
再找丈夫,一定要找一个家庭有温暖,情感有温度的丈夫,让家人之间,多一点实实在在的呵护和关爱。
昨天已经过去,放眼明天的明天,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
有温暖的家庭 诗和远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