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参加了深圳市的新高考新课标培训,还算有点收获,记录了一些东西,有些朦胧的感触,或许整理一番会可以让思路更加清晰。
以前的我没有过整理笔记的习惯,通常听到一些自己感觉比较有用的东西的时候,我的确会简单的记下来,但事实上这些东西都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因为后面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基本想不起来自己还曾经记过这些东西』。肖先生提议我一周写一篇博客,我觉得这个建议很好,这应该能让我及时记录下一些生活的感悟,留住生活给予我的许多灵感。
今天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叶小兵教授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份报告,很是从实际出发的介绍了相关的核心素养并且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落实方法。相对于高屋建瓴的教育学理论,我还是比较喜欢这种比较“接地气”的报告。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 唯物史观
- 时空观念
- 史料实证
- 历史解释
- 家国情怀
非教学行业的人看了不懂没关系,简单大白话来说,就是——
学生学习历史,现在的目的已经不是单纯的为了获取“历史信息”(比如几几年发生某某事件之类,我个人认为这些甚至称不上是知识,只是单纯的信息),而是要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到一种认知方法(即学习中所获得的提取、判断、解释信息的能力),从而能够通过已有的知识(包括历史信息和认知方法等)来认识更多的历史或是现实问题。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叶教授在这里举了一个很棒的有关高考命题者和备考师生之间的例子,个人觉得这个例子若是要运用在社会实际和学校(书本)教学之间的关系上也是无比贴切。
所有的学校(书本)教学,就像是在用所学知识盖一栋大楼,我们一直在做的,就是不断给这栋大楼添砖建瓦让它更结实一点。然而现实社会对我们的要求却让人无所适从——
它把我们自己盖的高楼拆了,然后给我们新的砖头和瓦片,说“你给我建一栋别墅吧”。
我们:“????我只会盖高楼不会建别墅啊?”。
既然现实要求如此,那好吧,接下来我们学建别墅!
结果学会了建别墅,现实要求我们“现在再给你添点沙子和水泥,你修条路吧”。
我们:“????”
然后当我们学会修路之后,现实又要求“修个地道吧”。
我们:“????”
现实当真如此,这也就是我们为何总说“社会是最好的大学”的原因。因为社会逼迫我们去适应和学习,没有现成的完全一模一样的经验让我们去套用,所以每个人都只能摸索属于自己的道路——自己去发现问题,然后找办法解决问题。于是从中我们得到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似乎变相的证明了学校学习的一无是处。但事实上这是不应该的,学校的学习其实是将前人已经总结好的知识精华直接传授给我们,这些应该都是能够让我们在社会上少走弯路的东西。所以问题就在于——教学时所用的方法——是“填鸭式”教学,还是“启发式”教学?
以现代教育学的眼光看来,答案毋庸置疑。“填鸭式”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只会盖高楼,但“启发式”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却很有可能会利用各种材料建造各种不同的建筑。这也是新课标教育改革的目标所在。而“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关键就在于叶教授所说的——“不由老师直接传递现成的结论,而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历史的实际过程,最终获得自己的看法”。而教师所提供的,就是学法的指导,指导学生去如何学习,如何增加他们的经验以解决他们本来难以解决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