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城市漂泊了三年,因为家庭原因,我回到了家乡县城,因为专业原因,又不是应届生,在这样的小县城,我只能选择考编制。一鼓作气之下,我庆幸考入本地县直一家机关单位工作,事业编制身份。
满怀激情到单位报道,本以为会如愿分到报考的岗位上,却没想考入的四个人全部被安排到综合办公室工作,等待考察再做分配。四个人中,一个公务员,三个事业单位人员。
进来后,才发现:在这样的公务员事业单位混合的机关单位,居然是有身份歧视的,公务员身份的很受待见,总是被安排做重要的事情;事业单位的做的大都无关紧要的事。
我深刻的记得去人事部登记职级类型的时候,人事部负责人说:“你们三个反正都不当领导的,我就帮你们填成专业技术人员。”我的天,如此赤裸裸的歧视难道是我多心了?虽然我也只想兢兢业业去做我专业相关的工作,老老实实做一个专业技术人员,但这话从一个可以自由选择管理岗和技术岗的人事部人员嘴里直接说出来,总让人感觉有几分不舒服。
还有一次是办公室集体开大会,主任在会上点名我们四个新来的人员,直接提名让公务员身份的去当领导秘书助理,并把目的说的很明确:那是一个很锻炼人的岗位,帮助很大,搞不好一两年就可以提到县委。然后又对三个事业身份人员说:“你们几个暂时在办公室帮着接接电话,收收文件,布置会议室的工作,等以后工作岗位定下来了再做分配。”当时迸发的想法觉得是不是自己得罪了领导。
再后来,我暂时被分配到扶贫办工作,这与我考的岗位相差甚远,我考的技术岗位是使用软件,做技术的,这是我梦寐以求的工作。但脱贫攻坚是全国上下各个单位的重中之重,单位扶贫办人手不够,我和另一个新来的事业人员暂时分配到这里。在新岗位的这几个月,历经的几个“措手不及”让我很是崩溃,屡屡刷新我的三观。
一、平时不准备,临检跑断腿
扶贫工作材料“形式主义”似乎众所周知,平时不把工作做实做透,临近检查,却大搞材料美化。作为新进人员,我对之前的工作一概不知,却让我补写会议记录、季度简报、半年工作总结、年终总结等等,而对于这些工作内容,我是蒙圈的,没有参与过,只能靠胡编乱造。实在造不出来的怎么办?比如会议的图片,根本没开过的会,需要痕迹资料怎么办?临时召集单位职工,立马做出五六个甚至上十个会标,摆个样子,换一个会标拍几张照片,直到所有会标换完,照片也就有了,这期间领导还没张嘴呢。但这好像是所有人心照不宣的常事。
二、人员不固定,哪里需要调哪里
作为一个新人,我深深体会到“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为人民服务意识,打电话、收发文件、端茶送水倒垃圾,替领导开不必要的视频会议,党建、扶贫、驻村来个遍,周末回家,一个电话打来说周一省里要来检查扶贫痕迹档案资料,立即到单位做准备工作,东西都来不及收,立马打车一两个小时赶到单位,负责人告诉你:今天就先不弄了,只差一个习大大调研讲话,周一早上早点来,网上搜一个打出来插进去就可以了,先回去休息吧。这样的情况我遇到N次,已无力吐槽。
三、有背景会说话,工作不费力
不看能力,不看专业,笼统安排任务。扶贫工作冲刺阶段,单位派出一半职工下乡帮扶,再次核实贫困户的资料收集齐全否,备战国考(国家考核),省考(省考核),负责人把所有职工名单做好,递到领导跟前,领导提笔勾选下乡人员,并做分配,分配第一次结果,有人不满意;二次分配结果出来,名单变了,有的人不在名单上了,但还有人不满意;三次分配结果出来,去各个乡镇的人员有了变动,近的、偏远的、好呆的换了个遍,最终结果出炉,老实人总是站在艰巨的岗位,巍然不动。
进编制来的时间不长,却有多种感悟,既然选择了,就要学会适应,实在适应不了,那就去改变环境。如果是有一番雄心壮志的男孩,有更好的出路,还是去拼搏吧,体制会固化你的思维,消磨人的斗志。当然,渴求稳定,所学专业发展不好的女孩,进入体制可能是一份好的职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