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看了陈海贤的一个短视频,他通过一个年轻驯马师的故事,巧妙地揭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驯马哲学,这背后蕴含的,是人际乃至自我关系中的深刻道理。
第一种是严苛的打压式驯马方法。为了追求效率,短时间内驯服马匹,有时候只需要两三个小时,给马套上某种装备,让它听从指挥。如果不听话,就拉它、惩罚它,甚至打它,直到它服从为止。这样驯服出来的马,也能骑,可是不能发挥它真正的潜力。
第二种是充满智慧的沟通式驯马方法。长时间的驯服,有时候甚至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教给马一些规范动作,如果马做得好,会奖励它,如果马反抗这些规范,人不会惩罚它,而是了解它为什么不接受,会对它进行安抚,耐心地与它沟通,然后再教给它方法,直到马对人产生了信任,才算真正驯服。
驯马师说,这两种驯马方法在关键时刻,马会有不同的表现。用打压式方法驯服的马,它平时会听从命令,可真遇到危险时,比如面对湍急未知的河流,它会止步不前,如果主人强制要求马冲过去,把它逼急了,它会把主人摔下马,自己独自离去。
而经过沟通式长时间驯服的马,与人建立了无条件的信任,相信人不会无缘无故地让它冒险,则会迎难而上,穿越激流,突破极限,让人觉得惊叹。
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英雄们与他们心爱的宝马的关系也是如此。当他们后有追兵,前有险境,马儿也能毫无畏惧地选择与主人共存亡,拯救主人于悬崖峭壁、刀山火海之中。
虽然有些故事情节比较离奇与夸张,但还是从现实出发,从驯马师的角度出发,在面临险境之时,马也会和人一样,也可以不断超越自己,挑战一切不可能。
陈海贤老师说,这不仅仅说的是马,而是适用于更多普遍的关系,国家与人民,父母与孩子、丈夫与妻子、我们与自己等等。只有理解与尊重,才能让关系更加和谐,在关键时刻才能得到对方的支持和配合。
我认为,这种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头脑的我”与“身体的我”之间的关系。相当于心理学家所说的“骑象人”与“大象”之间的关系。
这让我想起了昨天下午,儿子练字的时候,老是出错,让他心情很不好。他生气地说,为什么我不能控制自己,我越是想让自己写得好,身体越是不听话,我讨厌这样的自己,真想惩罚它,让它不听话。
我微笑着对儿子说,如果我们对自己过于严苛,身体感受到了压力,可能不会遵从我们的想法,反而会出现相反的状态。如果我们关爱自己的身体,关注它的情绪,相信它的感觉,身体反而会配合我们的行动,让我们做事更轻松、更顺利,感受到更多的愉悦与幸福。
看到了这个视频之后,我觉得心理学家关于驯马师与马的关系,更生动,更有趣,让儿子更容易理解。
于是,我把这个视频分享给了他。儿子观看之后,我们一起讨论,“头脑的我”和“身体的我”不就是这种关系吗?我们要学会让它友好相处,正如马儿一样,驯服得好,它就是你的朋友,它会尊重你的想法,听从你的建议,协助你达到目的,让感到满意、快乐;
反之,如果驯服得不好,它就是你的敌人,它对你的否定与惩罚感到不满,产生了逆反心理,与你对抗,在关键时刻,故意不听从你的命令,破坏你的行动,让你感觉失望、难过。
儿子听了之后,若有所思。他点点头,对我说,确实有道理。
当我们以平和的心态去引导身体,而非强制压迫时,我们会发现,身体其实比我们想象的更加聪明、更加顺从。
总之,对于各种人际关系与自我关系,大致规则都是如此,尊重与理解,接纳与信任,才是建立稳定与良好关系的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