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开始将沉默是金的精神贯彻得相当彻底。
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我想了想,对于我自己大概是从高中时候开始的。我不知道每个人的高中生活是不是都似曾相识,但我想应该大同小异。
上高一时,因为很喜欢某个学科,所以每次老师上课我都听得相当认真,因为迫切的也想让老师关注到我,所以只要她有问问题我都会主动起来发言,然后看到老师那赞许的眼神我就觉得特别欣慰。
这样其实本没什么问题的,直到有一天听人背后议论说我太爱出风头了,让人觉得很讨厌。
那时候,就像想要讨得老师的喜欢一样,我也非常希望讨同学的喜欢,既然大家都不爱起来发言那我也就不发言了。从此我开始了漫长的沉默生涯。虽说偶尔有发言的欲望,但一看没有人举手,我也就压抑住了。
上大学时,学业相对自由,当时除了个别科目的教授还会抽人起来回答问题外,多数教授都是提问,然后学生自由发言,不用举手不用起立,直接在原位坐着发言就好。
即便如此,我发现主动回答问题的依旧是少之又少,偶尔有人回答,大家的眼神也会齐刷刷的看着那个人,眼神中包涵着各种信息量。有时候看着老师提完问题教室一片安静,大家甚至连假装配合都不愿意时,自己虽说也体会到了教授的尴尬,可依旧不愿意成为那个大家会将目光齐刷刷射向你的那个人,于是依旧是漫长的沉默。
毕业后工作了,初次上班被要求上台自我介绍,那时脸涨的红红的,眼睛始终盯着自己脚下的地板,大家好,我叫某某,然后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工作一个月,店总召集新人开座谈会,让我们畅所欲言,我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当被逼着一定要发言时,我依旧说不出来。你懂这种感受吗,就是你明明很想自由的表达自我,但是内心被某种自以为是的观点占据,比如说敢于发言就是出风头,出风头就讨人厌。如果说现在的我跟过去的我相遇,我一定会狠狠的扇过去的自己一耳光,这都什么谬论啊,何以影响你这么久。
还有一个观点也一直影响着自己,就是曲解了少说多做的意思,以为工作就是要少说话多做事,时间久了发现自己真的只会做事。本以为自己做得这么优秀了,结果却得来评价,做事能力很强,但是没有想法不懂表达。
很久以后我才懂得,不管做任何行业的工作,都要能说会做,而不仅仅是少说多做。能说会做中的“说”指的是沟通表达能力,少说多做中的“说”指没事时闲聊唠嗑。
那时候从网上看了一个视频,我在想为什么别人仅靠短短几分钟的演说就能让台下的人沸腾起来,而自己听了也是浑身激情高涨。语言竟有如此大的魅力!
真正让我决定不再保持沉默的是公司主管竞聘,需要8分钟演说。不是说会做事就够了吗,怎么公司还要演说啊,虽说也犯难,但是内心那个被压抑了很久的渴望在台上发言的自己却又有点小期待。不管怎样,尝试吧。
不停修改稿件,不停的对镜子练习,自己该用怎样的手势,语气怎样显得自然不做作。当自己顺利通过之后,很多人都没想到原来那个不爱说话的瘦瘦的姑娘也挺可以的。
后来我才知道公司面试就是想看看你的语言表达能力怎么样,是否自信,因为当你职位越高,你会发现表达沟通能力非常重要。因为不管是跟身边伙伴还是跟你的客户都需要你的沟通表达能力。
当我站在主管这个岗位时,我更加意识到沟通表达的重要性。总是问自己,在这么多主管中,你有什么核心竞争力。销售技能与服务技能是每个主管都要掌握的,如果只具备这两样技能,因为它的可替代能力很强,随时都可能被替代,我得发展点自己的优势。
自己写文字还行,但是总不能这样吧,工作也用不到太多需要文字的东西。我认真想了一下发现每次开会大家都沉默不语,搞得店总很是无奈,要不就练习语言表达能力吧。
虽说下决心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却有点难。因为自己从高中开始就很少当众发言,所以每次明明有机会可以站上去,却依旧没有勇气。还是下次吧,下次我一定上去,于是就这样迎来了每一个“下一次”,就这样不停的单曲循环着。
后来想了很多,这个世界从不缺千里马,也不缺伯乐,与其千里马一直等着伯乐来发现自己,不如自己主动毛遂自荐。在工作中只知道默默去做,不懂适当时候让自己出彩,或许最后真会落得“无闻”的下场,而谁工作不想往上走呢,谁甘心就一直这样呢!
就是这种不甘心,让我开始有意识锻炼自己上台分享。虽说现在在台上讲话逻辑性也不强,但是已经不会紧张了。
前天公司早会,让一女孩子上台分享工作感受,她很窘迫的说了句不知道分享啥,让她随便说两句,她说一句也说不出来。私下问她你果真没啥想说吗,她说我一下来就想起来要说什么了,但在台上像中了邪了脑子空空的,糗大了!
我就跟她说,为什么大家不愿意上台分享,应该有三种情况。第一种,自己很安于目前的生活,觉得没必要上台锻炼自己。这种情况呢也只能遵循意愿大于一切的原则,自己都没意向,别人再逼也没用。
第二种就是怕出糗,让大家笑话。我刚开始上台时,如果台下突然有人笑我就不敢说了然后大脑一片空白,紧接着就想是不是眼睛有眼屎或者妆容没画好,还是衣服哪里没弄好。事实上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后来发现偶尔出出丑,让大家乐一乐,底下的氛围好像轻松了许多,而且即使当时出了丑,大家笑话你,可是过段时间后大家也慢慢淡忘了,有啥好怕的呢?
第三种就是敢上台但是不会表达,这时候就要多读些书。身边一位同事,三十多岁,由于表达能力不好,本来从不爱看书的她为了提升自己,开始找我借书看,从短篇看起,看不懂的就过来问我,遇到她觉得比较好的句子她就把它们抄下来,然后读几遍,现在居然可以写一些自己的小感悟了。
跟着自己的心走,如果想要成长,就要逼自己一把。不要一次次只当听众,不要那么多顾忌。在工作中多多表达自己,多多分享。相信我,总是会有大用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