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954139/6d75c71e593b1534.jpg)
瑜伽,就是帮助我们找到作为一个观察者而存在的状态:
1、「我」到底是谁,我的核心是什么,应该从内在开始认知,而不是仅仅借由外在的人与事物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证明自己。因为,在“我”之外的一切的人与事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正如《金刚经》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2、如何在变化之中保持稳定和从容?我们需要:
1)保持清醒的自我觉知(self-awareness),从而保持内在的稳定
保持自我觉知,就是努力保持着向内观察自己的状态。需要从“梦幻泡影”中醒过来,明白身边的一切(人、事、情绪),无论是感觉很好,还是感觉很糟,都是短暂的,都不是恒定不变的。外在的一切人与事,都是我们的镜子。我们可以从它们身上看到自己缺失的部分,短暂的拥有它们,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很完整和圆满;可是外在永远在变,我们无法永恒的拥有它们,一旦它们离开,就会感到痛苦、自卑、匮乏和缺失。真正的能牢牢抓住的只有自己,那个在剥离了一切外在之后,剩下的自己。
为什么内在会感到缺失和不满足?为什么我们会需要外在的穿着、身材、工作、财富、地位、伴侣来肯定和填满自己,来证明自己是独立的、坚强的、成功的、被爱的?为什么内在会出现坑洞,需要外在的人与事来填满?而瑜伽认为,所谓的「坑洞」其实并不存在,「真实的我」(Atman)原本就是幸福而完满的;那些感到缺失的部分,是我们的意识与「真实的我」失联的、感受不到的部分。
保持自我觉知,就是在经历外在的人与事的过程中,观察自己身体的呼吸、感受和情绪对外在的反馈,通过这些反馈,了解自己内在感到缺失的部分,并进行自我疗愈。瑜伽的目的就是自我疗愈,清理那些阻碍我们与「真实的我」连接的障碍,让内在获得稳定而独立的完满感——无论周围的人和事是来还是去,无论贫穷还是富裕,都不会影响我内心的平静和圆满。
2)那些阻碍我们看到「真实的我」的障碍,就是惯性的思维方式
瑜伽的重要作用,就是帮助一个人摆脱Karma。Karma俗称业力,我的理解就是思维的惯性、或者说就是习惯。习惯的走某一条路吃某一家餐厅,习惯地认为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当我们有时在生活中或工作中卡出,跳出惯性,其实就是跳出一种僵化的思维方式,看到其实我们还有更多选择的自由——例如别人通常觉得不好的事,我觉得是也可以是好事。
摆脱Karma,道理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太难了。因为我们的Karma、我们的思维惯性,它的形成是来源于过去的经历,甚至可以追溯到童年或胎儿时期。Karma大多是在潜意识层面运作,我们平时可能根本意识不到,莫名奇妙的就无意识的做出了思维上的认定、或是陷入了某种消极的情绪。
3、瑜伽就是这样一种工具:通过练习自我觉知,帮助我们摆脱惯性,找回那种不会被外物所影响的内在满足感。
摆脱Karma、跳出惯性,最核心的就是摆脱「二元对立」的想法——事情没有绝对的好与坏,黑与白,它们都是中性的,它们只不过是一种体验而已。而「我」,只是作为一个体验者而存在着。练习瑜伽,就是让我们能够从自己的人生大戏中抽离出来,做一个客观的观察者,意识到这并非真实的「我」。「活在世间,但不属于它(to be in the world but not of it)」。「我」其实可以站在更高的地方,观察趋势的发展、能量的流向。
然而,瑜伽并不是主张消极被动的活着,反正人生就是一场体验,那我随便怎样就好了。瑜伽追求的是活出真实的体验——真正享受和热爱过程本身,而不是享受行动的结果。
例如1)我发现自己其实不喜欢工作压力太大的状态,我的身体和情绪都很抗拒,其实我可以选择另一种更轻松的活法,因为另一种活法也许钱少没权利,但我感觉自己内心踏实、身体健康、能量满满。
又如2)我想像别人一样痛快的玩耍,看美剧、唱歌、泡吧,但我感觉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的身体和情绪都很抗拒,我觉得有一定紧张感的工作、一种时刻学习的状态让我的内心感觉更稳定,而这种稳定感不是来自与高强度工作和学习带来的收入或名望,而是因为我的内心就是很享受这种高强度的状态本身。
找到那种只是单纯的享受活着的感觉,而不是把自己的生命活成了给别人看的人生。
为实现以上的目标状态,瑜伽可供选择的工具包括调息、冥想、体式练习等等,这些是教我们如何建立自我觉知、帮助摆脱惯性的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