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孔子为什么要作《孝经》

孔子为什么要作《孝经》

作者: 遇见哲美 | 来源:发表于2020-11-07 22:42 被阅读0次

    孔子为什么要述作这部《孝经》?

    邢昺疏上说“述作之旨者,昔圣人蕴大圣德,生不偶时,适值周室衰微,王纲失坠,君臣僣乱”,王纲没有了,诸侯争斗,君臣关系紊乱,朝堂上诸侯不敬天子,居家里儿女也不敬父母。礼乐崩颓,天下大乱。“居上位者赏罚不行”,在上位者追求私利,赏罚不清;“居下位者褒贬无作”,不知道该怎么做。

    这个时候,孔子开始注“五经”,称赞易道,孔子用诗、书、易、礼、乐,不同面向的教育典籍引导人们明了道德仁义之源,“修《春秋》,以正君臣父子之法。”修《春秋》,褒善贬恶,是为正人伦之法。

    这就抓住社会治乱的关键——教育。可是孔子又担心大家即便读了“六经”,明了了道德仁义之源,君臣父子之法,但是不知怎么做,“虽知其法未知其行”,只在文字上了解,不知怎么做,于是说了《孝经》18章来指导我们怎么做。

    “以明君臣父子之行所寄”,明白父亲怎么做父亲、儿子怎么做儿子。“知其法者修其行,知其行者谨其法”,这就是知行合一。解行并重。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孝经》,可以说跟“六经”是平等的。“六经”是法,是解门,《孝经》是行门。

    郑玄《六艺论》上说:“孔子以‘六艺’题目不同,指意殊别,恐道离散,后世莫知根源,故作《孝经》以总会之。”孔子教弟子学习“六艺”。六种技艺,指向不同,但最终目的是为了道,儒家的学习大纲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所学就是道。

    什么是道?“率性之谓道”,开展出圣人的心性。孔子担心后人学习“六艺”技能,却忘记了学习的根本目标是道,“恐道离散,后世莫知根源”,担心后人落实不到根源,因此孔子作《孝经》总会“六艺”、以孝总会礼、乐、射、御、书、数。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孝经》可以说跟“六艺”是平等的。

    孔子曾说过:“欲观我褒贬诸侯之志,在《春秋》,崇人伦之行,在《孝经》。”看我评论天下诸侯褒善贬恶,体现我的心志在《春秋》上看,看我崇尚人伦的行为就在《孝经》。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孝经》虽居六籍之外,却是与《春秋》互为表矣,跟《春秋》是平等的。

    邢昺《正义》上说,“夫子以六经设教,随事表名,虽然道是由孝出生的,可是孝纲未举”,孔子教大家学“六经”,虽然随时都表明道是由孝出生的,可是并没有一本经典是举孝为纲,怕我们对这个道理不明了,于是就为我们立教、讲解《孝经》,这就是举孝为纲,“开明其道,垂之来裔”。这是圣人做《孝经》的目的。

    总体来说,《孝经》是“六经”的纲,“六经”的行,“六艺”的总,和《春秋》互表,是道德的根、圣贤的行。“孝”涵盖了整个儒家的学问、整个圣贤学问。孔子讲《孝经》就是为了让我们由孝入道、成圣成贤。这是《孝经》的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孔子为什么要作《孝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lfcb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