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鹘学”这一概念近些年来已经被学术界所熟知,然这一术语从提出至今仅十余年时间(杨富学于2011年首次提出)。对回鹘问题的研究,杨富学先生居功至伟。他自20世纪末开始研究回鹘问题至今,30年间笔耕不辍,新作频出,已陆续出版与回鹘相关的学术著作十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内容涉及回鹘历史、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近期又欣闻新著《唐宋回鹘史研究》即将出版,实为回鹘学研究的又一集大成者。
这本《唐宋回鹘史研究》共分二十八章,为杨富学先生和他的研究生合著。各章依次罗列,并未分“部”或“编”,初看似乎有包罗万象、不知所宗的迹象,但细审之下,方知这是由材料本身的特点决定的,这样的“著史”方式不失为符合回鹘历史研究特色的一种处理方式。关于回鹘的资料本就零散,回鹘自产生、发展、迁徙、分裂、流散,经历了数个时代变迁,在中亚、内蒙、新疆、甘肃河西一带均有活动的痕迹,而史料的记载颇为简略,众多的历史细节需要从散处各地的出土资料中细细梳理。
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言,“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的文化能像回鹘文化那样较多地受惠于地下发掘材料。”汉文史料当中关于回鹘的记载非常匮乏。20世纪之前,人们还对回鹘历史所知甚少,仅限于对汉文及穆斯林史料和传世的几件回鹘文献的零星了解,而且有关回鹘问题的研究多集中在西方学者当中。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新疆和敦煌等地的考古热潮,一大批回鹘文写本、刻本以及雕塑、绘画、陶器、钱币等文物面世,才逐步引起了西方学者对回鹘文化遗产的关注。
回鹘的历史包含回鹘先民、漠北回鹘和西迁回鹘、伊斯兰化的回鹘等多个历史时期,由于特殊的历史变迁,所使用的文字和宗教信仰也各不相同。漠北时期使用的文字主要有突厥卢尼文、粟特文及汉文等。8世纪中叶以后逐渐形成了回鹘文,并在西域和河西回鹘人中长期使用,而位于中亚地区的回鹘人则在10世纪中叶后建立了伊斯兰政权,文字逐渐被阿拉伯文代替。在宗教信仰方面,先后受到萨满教、摩尼教、佛教、景教、祆教、道教、伊斯兰教等的影响。回鹘所处的核心时代集中在唐宋时期,正值西域多个民族政权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复杂关系中,在与周边多个民族政权的交往、交流和交融的过程中,回鹘疆域不断发生变化,语言和宗教信仰也随着改变,其发展过程错综复杂。
我国学界对回鹘的研究要稍晚于西方,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陆续有冯家昇、耿世民、李经纬、张铁山、牛汝极、伊斯拉斐尔·玉素甫、多鲁坤·阚百尔等学者致力于回鹘学研究,杨富学先生也迎难而上,投入到回鹘学研究中来。他曾学习过维吾尔语、古代突厥语和回鹘语,后赴印度德里大学佛教系学习梵语与佛教,他还兼通英语、日语、德语、俄语等,并一直在敦煌研究院工作,熟悉敦煌吐鲁番文书和石窟艺术。这些学习、工作经历和知识与语言技能的储备都为他的回鹘学研究夯实了基础,也在这本《唐宋回鹘史研究》新著所涉猎的史料和语言学材料中展露无遗。
本书利用敦煌、吐鲁番等地发现的唐宋时期各类文书和出土的相关墓志等新资料,结合考古发现实物,充分利用历史学、语言学、民族学优势,对唐宋时期回鹘的历史进行了全面考察。纵观全书,虽分28章,但总体来看涵盖的内容主要包括 10 世纪以前的回鹘先民、漠北回鹘、西迁回鹘历史演进过程及其与周边各民族政权的关系,以及沙州回鹘、回鹘摩尼教文献、回鹘文文学等方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