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周勇//8.29处暑七日//鹧鸪天· 题儒释道三家比较之释(佛)

周勇//8.29处暑七日//鹧鸪天· 题儒释道三家比较之释(佛)

作者: 高山流水无情剑 | 来源:发表于2023-08-28 07:44 被阅读0次

      题记:三家之比较———儒门释户,与道相通,三教从来,宗一祖风。妙典自然,晓明体用,真经尤在,幻化行中。神灵元冥,升降天地,圣义深幽,演不易穷。此理六宗,惟其隐忍,仁心境界,乃是玄空。

鹧鸪天·题释家(佛家)

      三尊庙宇立心田,虔诚处处意如莲。修身大隐闹中静,市井凡间寺里闲。

      一心善,念慈绵,安宁两耳气和禅。红尘万丈迷心智,不染污泥绝似仙。

习作点评———

      这首《鹧鸪天》词通过描绘庙宇、莲花的形象,表达了佛家的修身养性、慈悲善良、远离尘嚣、保持内心宁静的思想。词中使用了诸如“三尊庙宇立心田”、“一心善,念慈绵”等佛家典故,以及“气和禅”、“不染污泥绝似仙”等形象化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佛家思想的深刻理解和感悟。整首词语言简练,意境高远,表达了作者对修行的追求和对人生的理解,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哲学意义。

      首先,词的开头“三尊庙宇立心田,虔诚处处意如莲”描绘了庙宇的形象,并借此表达了作者对佛家思想的信仰和虔诚。三尊庙宇代表佛、法、僧三宝,是佛教信仰的核心,而“立心田”则暗示了庙宇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意如莲”则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清净和宁静。

      接下来,“修身大隐闹中静,市井凡间寺里闲”一句则表达了作者对修身养性的理解和追求。这句话暗示了作者在喧嚣的尘世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远离尘嚣的态度,体现了佛家“大隐隐于市”的哲学思想。

      然后,“一心善,念慈绵,安宁两耳气和禅”一句则强调了善良、慈悲、安宁等佛家核心价值。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价值的理解和追求,并借用了“气和禅”这个形象化的描写,表达了内心宁静、平和的状态。

      最后,“红尘万丈迷心智,不染污泥绝似仙”一句则表达了作者对尘世的看法和对自身的期许。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尘世中种种诱惑和迷惑的警惕,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追求内心清净、超脱尘俗的理想。整首词通过形象化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佛家思想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总之,这首词意在通过形象化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佛家思想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哲学意义。

儒释道三家比较谈之儒家

      “空”,是佛家的观念要义。佛家认为:“万法皆空”,什么我的成功、我的事情、他人的功业、众生好坏、寿命长短,这些都是“空的”。而且,佛教佛法也是“空”的,成佛后,把佛法也舍去,“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意思是佛法尚且应该舍去,何况非佛法的那些事物。

      佛家的观点是“万法皆空”、“四大皆空”、“五蕴皆空”,万事万物都是“空的”。人、人生、成功、失败、名与利、荣誉、金钱、权力、寿命、善恶、道德、天地、宇宙,等等;都是“空”的,甚至佛法、佛教,也是“空”的;就是“如来佛”,也是“空”的——南无阿弥陀佛。

      也就是说,找出说出任何一个事物,都认为是“空”的。佛教为什么这样认为呢?认为是“空”?因为那些事物本身就是“空”,我们肉眼看到“不空”,是表象上的、表层上的、相对的。举例如下:

      例1、“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金刚经》)是说所有的“相”、事情、事物,都是虚妄的、空的;如果能做到这样,就见到如来(的境界)了。

      例2、“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金刚经》)所有一切、有意为之的那些事情,像为了当“三好学生”、“道德模范”、“劳动模范”、“先进人物”、“慈善榜”,等等,而去有意的、有目的的做“好人好事”,获得相应的荣誉、别人的夸赞;这些,就像“梦幻泡影”、“露水闪电”。“善举”、“善事”,是有利于社会的,佛家并不反对;反对是那种有“功利目的”的“有为法”。

      例3、“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心经》)“色、受、想、行、识”被称为“五蕴”,是“空”的。但对于“凡夫”来说,不但不是“空”的,还能带来“感官享受”,但“凡夫”因此堕入六道轮回、红尘苦海,烦恼痛苦不已、感受命运无常,最后“一场空”、永远解脱不了。佛祖当年也有这样的困惑,顿悟后,认识到“色、受、想、行、识”空的,所以这样说。佛祖是在说法,让芸芸众生也“成佛”,因为人认识到“色、受、想、行、识”是“空”,也就到了“佛”的认知、境界了。

      为什么“色、受、想、行、识”是“空”的?许多高僧、学者都有过解释说明,曹雪芹先生的《好了歌》最精辟:“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功名”、“金银”、“娇妻”、“儿孙”,世人追求这些,都被曹雪芹“否定”了、这些没用。

      因为这些事物,无非是满足“口腹之欲”、“视听欢乐”;可是,进行这些活动的“色、受、想、行、识”是空的。就像一个人得了张“藏宝图”,挖了几十年,终于挖到那个位置了,发现是空的,有张纸条,上面写着“你来了”。

      我们“凡人”,有眼睛,可以“观色”;有手脚,可以“行为”;有大脑和心,可以感“受”、思“想”、认“识”。殊不知,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看不透事物的本质,被“外层幻相”迷惑了。

      当我们认识到“一切都是空”,还会有痛苦吗?人生遭遇的那些悲伤、不幸,就不感觉到难受、“无常”了。如此,就进入“佛境”了,没有烦恼、没有痛苦。而“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正是成佛的目的或功效。

            2023.08.29


相关文章

  • 关于老子的故事

    中国传统思想,秦汉之前是儒、墨、道三家。宋唐之后,更换了一个释。一直到民国,都是儒释道三家。 儒释道三家的样子分别...

  • 三大杂货铺

    今日带大家看看《老残游记》对于儒释道三家的评论,颇有意趣: 他常说:‘儒、释、道三教,譬如三个铺面...

  • 程序员职业生涯系列:关于技术能力的思考与总结

    引子 儒、释(佛)、道三家思想: 释(佛家):处理好人与心的关系,我们要战胜自己;儒(儒家):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

  • 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转>儒释道精神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 后世的仁人君...

  • 【教练故事】知行合一是漫长的修炼果城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 宋代大学士苏东坡,才华横溢,自视颇高,通晓释、道、儒三家文化,逢人生诸多变故,均能以释道儒...

  • 中华文化中的处世养生之道

    中华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其中,儒、释、道三家思想已融入我们炎黄子孙的基因,影响着我们日常言行举止。儒释道从不同方面教...

  • 豆腐春秋(江前进)

    儒释道三家教化众生,各具特色各领风...

  • 论儒释道三家文化的区别

    论儒释道三家文化的区别 有人在一个微信群发了一篇文章,其在论述儒释道三家文化的区别时指出:三家文化的主旨不一样——...

  • 2019-10-15

    李纲儒释道三家合一的身份注定他的失败。

  • 乱炖《天道》(一)

    国学,有三口“锅”——儒释道。凡是国人的作品,出不了这三口“锅”。儒释道三家思想,炖出来的一锅汤——《...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周勇//8.29处暑七日//鹧鸪天· 题儒释道三家比较之释(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llg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