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系巧合)
初八上午,我去了玉荣家,她是我初中的同桌,一个沉静寡言的女孩子。玉荣家的房子原来是工厂的探亲招待所,后来分给了家属是农转非的工人。傍山而建的一排平房,各家都圈了一个令人羡慕的小院子,后面的山坡地还可以开垦出来种瓜菜。
夏天的时候,玉荣带我参观她们家的菜园,篱笆上开满豌豆花,粉蝶翩翩飞舞,勃勃生机洋溢在陇亩之间,我们还摘了一篮扁豆和几袋嫩茄子,体验了一把收获的喜悦。
天气晴好,玉荣家的庭院生活气息浓郁,玻璃上的双鱼窗花、檐下随风翻舞的挂钱、谷仓上醒目的福字,以及墙角金灿灿的迎春花都无比暖心。
玉荣的母亲勤俭能干,把家里收拾得窗明几净、井井有条,后山的菜园也是她开垦打理的,还修砌了谷仓和鸡舍,养了几只黑母鸡和一缸红金鱼。我在她家看了会儿电视剧《珍珠传奇》,聊了些闲话,玉荣已经工作了,因为是职高毕业,目前只签了合同工。工厂近几年分流裁员,就业形势紧张,对于玉荣能否转正,她妈妈也是忧心忡忡。
玉荣初中时成绩在班里中上游,中考却发挥不好,或许跟她柔弱的性格也有关系。憨厚老实的同学普遍不擅长竞争,再加上周围那种老觉得女生不够聪明的偏见,给一些没那么自我中心的女同学许多无形的压力。我不知道明年还会不会再来看玉荣,也许等我毕业了,我们就天各一方了,想起来不免感伤。
下午在家闲坐,读完了徐雅秋写的连载小说《海隅逸事》,猛然想起吴永浩布置的作业,竟无从下笔。自从参加完高考,好久没写作文了,上学期大学语文没选修上,平常又懒得记日记,眼下实在能力不足。
目光扫过书橱,那本《巴黎圣母院》和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进入视野,这几本都是我初中三年读过的,此外还读了《福尔摩斯探案全集》、《莫泊桑短篇小说》、《傲慢与偏见》等不少闲书,电视也看了一大堆,周末必做“正大剧场”的忠实粉丝,晚自习回家老惦记着《新白娘子传奇》,奇怪的是我的学习成绩并未受影响,反而创造了学生时代的最佳状态。
高中住校,小说只读过一本《桑道夫伯爵》,大部分时间都疲于应付大量习题和模拟考试,命题作文每每头大,原来的强项蜕变成绞尽脑汁讨好阅卷老师的三段论,要不是我们班的语文老师喜欢天马行空地卖弄学问,经常在课堂上即兴发挥一些貌似与考试毫无关联的内容,我可能会丧失对语文课的兴趣。后来意识到高考固然重要,功利性的学习态度实在是弊大于利。
如今应邀重拾当年的写作旧梦,我决定先写篇读后感交差,就从我的启蒙读物雨果的两部经典小说取材,我展开信纸,凭借记忆把感悟记录下来: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据说写这本书只用了三个月,为避免分心和按时完成约稿,作家把自己关在阁楼里,周身只裹一张毯子取暖,三餐由侍者通过气窗送入,终于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这部浪漫主义的经典名篇……
我不知道这段逸事是否属实,本地的传统喜欢神化名人名家,赋予他们常人难以企及的超能力。还老把文学作品作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区分,在我看来,小说创作应该既扎根现实又追求理想,才不至于或媚俗或沉重或成为空中楼阁。
《巴黎圣母院》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刻之处在于它向读者展示了世俗法之上还有一个更为公正的神圣法则,那些走投无路的流*亡者可以逃进圣母院这样一个避难所藏身。它收留宗教裁判围猎的异端、发心忏悔的罪犯以及特泉阶*层迫骇的边缘人等,只要进入修道院皈依圣母,追捕者便鞭长莫及,爆利机器被挡在庄严的圣殿外面。圣母院象征着母性的温柔,体现了造物主永恒的慈悲,是没有被世俗化的真正的基督道场。尽管神圣法则常常被虚伪的教士亵渎和蛮横的掌泉者无视,那些虔诚的宗教信徒在世俗法和神圣法冲突的时候,依然会选择不昧良知,遵从上帝的意旨,保护弱小,对抗强*梁……
最初接触的雨果著作还有《悲惨世界》,小学毕业那年在同学家读到的世界名著连环画,连续几天我都被书的内容深深吸引。在书中几乎找不到一个纯粹的坏人,就连最不觉悟的德纳第老板,也阴差阳错地救了身负重伤的马吕斯的父亲。
书中最让我有感触的角色不是主人公冉阿让,而是为爱情献身的少女爱潘妮,潘妮爱上了马吕斯,但是对方却不爱她,而与芳汀之女珂赛特相恋,由于冉阿让不舍相依为命的养女离开自己,千方百计阻止他们见面。潘妮失望之余,没有选择报复和怨恨,却帮助那对恋人送信,让有情人终成眷属,自己义无反顾地投入格*命的洪流,同底层受鸭迫人*民并肩作*战,与桶治者抗争,为了证*义的诉求牺*牲在巷战中,以生命的代价捍卫了人格尊严。
那个年纪的我,尽管对爱情很懵懂,甚至现在也不甚明了,依然被潘妮的义举所感动,她爱得卑微,亦爱得高尚,将小儿女的私情化作对苦难同胞的大爱,成全别人的同时救赎了被悲惨世界弄得满身泥淖的自己。
还有爱潘妮的幼弟伽弗洛什,身为自私阴狠的德纳第夫妇之子,却拥有与父母截然不同的善良无私的品格,在社会底层求生存,流落街头,衣食不周,仍主动承担起照顾更加幼弱的流浪儿的责任,与苦难的命运斗智斗勇而始终积极乐观。谁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小说中那些不肯屈服于宿命的小人物,用他们的抗争精神点燃了暗夜的灯火,唤起一个时代的觉醒。
读雨果的小说,我头一次认识到人性的复杂,不能简单地以善恶黑白来归类,而需要放到更加广阔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
有天在图书馆看到某《悲惨世界》译本,序言在推荐阅读之余指出作者仍未摆脱“小资铲阶基知识愤紫的局限性和软弱性”,缺乏与“剥血阶基豆蒸到底的坚决”。我不太认同这条评价,倒是更欣赏作家那份对于人性中的善良始终报以期待的天真……
读后感苦思冥想写了一下午,直到爸妈催促吃晚饭才草草收尾,读起来带有浓重的“作文腔”,文字也生涩,但目前水平如此,也只能搁笔了。
十五晚上同家人去公园观灯,灯会规模不如去年,天气不好,中途下起一阵冷雨,灯谜竞猜和“烟花三月”表演都取消了,游人稀稀拉拉的,九点多就曲终人散了。
正月十六高中同学聚会,由于对那个班集体缺乏认同且不善交际,原不想凑热闹,考虑到发起人是我们初中的班长,盛情难却只好去了。班里跟我有交集的几个同学都缺席,看别人谈笑风生,自己落寞孤单,感觉挺尴尬的。
席间一个叫孟霏的女同学过来说了句“感觉我一点也没有变”,心里很不是滋味,高中三年我跟她几乎没有什么交往,不知道为何特别对我说这话且语气怪怪的,那意思好像别人都成长了,我还在原地踏步。
印象中孟霏是个很文艺范的女生,爱读三毛的撒哈拉游记,文笔很好,喜欢写标新立异的题材,会用抹布在桌子上作书画,很得语文老师赏识。她们那个圈子经常凑在一起嘁嘁喳喳地聊私密话题,孟霏歌唱得不错,跟我初中的班长关系很好,也是个文艺积极分子。有一年学校举办歌咏比赛,她们选送的歌曲是《冬季到台北来看雨》,可能评委觉得这首歌太小家子气,不及别班的《长城长》、《春天的故事》、《红梅赞》那类歌曲励志,初选就落榜了,孟霏当时好像挺难过,记忆中她的事情就这么点。吃完饭别人K歌、玩保龄球去了,我对这两项都不在行,提前离开了。
回到家里,我爸提议后天全家去逛庙会,但是我兴趣索然,可能被孟霏那句话扰动了,心境十分郁闷。我说想提前两天返校,不看庙会了。我妈怀疑我挂了科,追问了半天,我只好向他们解释只是想收拾收拾东西。十七下午,我爸殷勤地护送我到车站,在长途汽车上又纠结起来,假期短暂,或许应该多陪他们出去逛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