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没有心心念念的地方,我只是不想呆在原地。
不想谈论这个话题,但确实去找点事做了,想起自己很久没读书了,于是跑去图书馆,一头扎进了《南方有令秧》里。说到这个还得谢谢伯伯,帮我找到这本书,在书架的最底层。
这是笛安第一次写的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后记里说到这是一个遗世独立的失意男人塑造了一个节妇的故事,是一个天真锋利的女人在世俗中通过玩弄制度成全自己的故事。谢先生与令秧,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关系最理想的模式:不必纠缠,相互尊重,一起战斗。
自然,这都是笛安自己的理解,作为读者却不必非要认同,笛安自己也说了,任何一个读者都有误读或曲解一部作品的权利。不过我觉得误读或曲解这两个词并不合适,我的理解便是如此,和作者不一样也是因为我并非作者,但我的理解就是曲解了吗?我不赞同。
我是真的一头扎进这部小说的了,读多了那些所谓的现代青春小说,即使同伴说再好看也觉得索然无味。这本古代的小说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
谢先生的一出场我仿佛就知道,就是这个人,错不了了。虽说看完后纵观整部书,谢先生好像也只是旁观了令秧不长的一生,旁观也不太合适,谢先生更像是令秧的军师,在这场计划中出谋划策。我可以感觉到令秧对谢先生的感情,令秧看见谢先生便舒心。所以我隐隐明白为何令秧会在谢先生为溦儿退婚时大发脾气,那是一种对于其他人可以不理解但独独你谢先生不可以的在乎,很难形容。而谢先生的感情,温温润润,直到最后令秧的决定让谢先生暴怒,才强烈起来。
但是我不明白的是为何让令秧最终明白何为“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人,是九爷。也许我从最初就定义错了谢先生与令秧的关系,由于自己的偏爱,偏爱谢先生。
令秧的,那么多男人,唯独没有谢先生,感觉不是滋味却又觉得这是再好不过的。因为谢先生,总是特殊的。
令秧得到自由时不满32,而谢先生平静健康的活到81岁,一直怀念令秧。
32岁选择逝去,这多活的15年,令秧说,可有滋味,不枉此生。
看到令秧,就让我想起扶桑,想起王葡萄,想起和三,她们都是我见到的,活在纸墨里的异彩纷呈的女人。和三却又有些不同,这是唯一一部我记到的网络小说里的女主。而扶桑,葡萄,是严歌苓的笔下的女人,她们都不同,第一感觉却又都无情。可是细细读完,这无情背后,只是她们都明白太多。
说到严歌苓,曾看过她写的关于祖父的文章,最后好像也是在30多岁选择自杀,我记得不太清了,但是30多岁,很多人的人生可以说才刚刚开始,很多人却已似度过百年。我绝不是遗憾,只是不免思考,自己,距离30岁也就十年了,该怎么过?
昨天跑去献血,不谈所谓的奉献精神,纯粹为了好玩,针有点粗还是让我有一点惊讶,毕竟也是第一次扎这么粗的针,我好奇的是护士小姐的熟练的手法,她第一次为别人抽血时是不是紧张的不得了。没感觉多疼,甚至在针刺穿进去转动时有很想笑,然后怀疑自己是不是有点变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