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高义(Ezra Feivel Vogel ),男,1930年7月生,费正清东亚中心前主任,社会学家,汉学研究学者,精通中文和日文。撰有《邓小平时代》《日本第一》《日本的中产阶级》《重整旗鼓一重建美国实例分析》《共产主义制度下的广州:一个省会的规划和政治(1949-1968年)》等著作。2013年3月23日上午,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傅高义被授予“世界中国学贡献奖”。
书籍简介只有读懂了邓小平,才能读懂当代中国,读懂我们每个人命运背后的大变局!
美国哈佛大学傅高义教授倾十年心力完成的权威巨著《邓小平时代》,是对邓小平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中国惊险崎岖的改革开放之路的全景式描述。作者对邓小平个人性格及执政风格进行了深层分析,并对中国改革开放史进行了完整而独到的阐释。书中涵盖丰富的中外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以及为数众多的作者独家访谈。对中美建交、华国 锋历史评估、改革开放的幕后曲折、邓小平和诸多当时关键人物之关系、香港问题、邓小平南巡等重大议题均有详述及剖析。本书既具学院研究的严谨专精,又对中国现实政治与事理人情有透彻把握,被誉为邓小平研究“纪念碑式”的著作。
感悟我爱看传记,每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都代表着一座智慧的高峰,一部人类文明史正是由一位位伟人和大师承接构筑起来的。而好的传记不是为帝王将相歌功颂德、为“尊亲贤者”讳,不是陈列出一个个让人望洋兴叹、可望而不可即的无尚事功的展示台,更不是为博眼球胡说八道的演义八卦和恶搞,而是写作态度客观中立、不偏不倚,内容布局举重若轻、具体生动,文字表达雅俗共赏、众人咸宜。
所谓材料丰富:书中前面部分花了很多笔墨详述了资料的种种来源,读过之人无不曾留下深刻印象。傅高义因中文娴熟,直接阅读大量中文相关文献,并与中国学者深有交往,了解大陆学界关于中国当代史和邓小平研究的前沿成果;还遍览大陆境外中英日俄文字的各种出版物、档案文献,从中寻求丰富的历史细节;同时,还利用自己的身份优势,对中国的学者、前官员、与邓小平一起工作过的老部下、深度参与邓小平时代的各界重要历史人物、邓小平家属以及美英日大量相关人士,进行了全方位的采访,或阅读了他们和邓小平交往的笔记,积累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因此本书因翔实精当而完整可靠。
️不过读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两处与我所知的正统说法有偏差的地方,我之前以为这是本传记但是我读过之后才发现,这个讲中国的经济居多。但是也穿插着讲传记,而且还不是讲邓小平的一生,只是从他大概成名之后往后讲。我一直觉得邓小平很伟大,三起三落被打倒三次但是能够站起来三次,所以我挑了一本他传记来看一看,从而勉励下,鼓励下自己。
借鉴他人邓小平时代
___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这本书和《毛泽东传》一起读。读得心潮澎湃,感谢时代,感谢时代给我带来的虽不公平又似乎合理的竞争环境,在极好和极坏中活着,狠狠活着。一切还未来得及命名 一切还没来得及征服。信或不信事实就在那里。迷茫抑或不解均为时间未到,时间能解释一切。
我们需要担心的不只是我们的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剩下的时光越来越短,还有一件事我们也不得不去考虑,那就是,即使生命仍在继续,我们却不敢肯定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力也会继续,我们是否仍旧可以思考关于上帝、关于人类的问题?因为,如果人逐渐衰老昏聩,他仍会出汗,仍然需要营养,仍会时不时地幻想一番,仍旧会觉得饥饿,诸如此类的一切活动依然在继续;但是有一种能力,那种可以使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恪尽职责,辨别是非,使我们明白一个人是否将不久于人世等诸如此类需要发挥理智作用的问题所必不可少的能力,却已不复存在。因此我们必须抓紧时间,不仅仅因为我们一天比一天接近死亡,还因为我们理解事物、思考事物的能力甚至会比生命更先一步停止。
人人生来孤独,所有的希望眼睁睁地在预言下破灭,荒诞,丧失理性,贪婪,冷漠,奇异现象种种结合……只有孤独的人才能承受书中生命中的孤独,人一生所有的孤单沉重只不过全是一场早已知晓的预演而已。
一代伟人的潮起潮落,改革者、创新者,是他成就了中国的飞跃发展,是他奠基了国人生活的质变,是他开启了中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的钥匙,同样也是他让中国进入环境污染大国、继而贫富差距变大,甚至贪污腐败成风。不过凡事有得有失,总体评价是好的,功大于过,留下的一些弊端就让后入去解决吧
作者傅高义,名字非常中国化,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革命军领导傅作义来,实际上他是一位美国汉学家。1930年,他出生于美国一个犹太人家庭,1958年从哈佛获得博士学位,9年后又返回哈佛任教,曾经被推举为哈佛大学著名的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他是一个非常聪明、尽责的学者,在写作《邓小平时代》时,坚持以中文进行大量采访,用长达十年的时间研究邓小平,并且尽量保持客观的立场,最后一点对于一位美国人而言,尤其是了不起的事情。
在傅高义眼中,用这十个关键词来概括邓小平:聪明、谨慎、领导力、头脑清醒、极富魅力、精力充沛、直率、务实、爱国、强硬、好学。接下来,援引书中的一些原话,对这些关键词进行简单的解释:
作者十年成书、用心良苦,独具匠心、细致入微,鞭辟入里、资料详实,面面俱到、粗细结合,实乃好书。读完本书总的感觉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中国共产党一代一代领导人的努力,就没有今天的好日子。邓小平对中国的最大贡献就是改革开放,坚持改革开放,持之以恒,永不放弃。邓小平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一生。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问题,而问题的集中表现,就是一个时代的主要矛盾。而对主要矛盾进行破题、突破、解决,就是当代领导人的使命,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才是符合历史决定论的。我觉得只要富起来的人都要感谢邓小平,如果说毛主席为中国找到了立足之地,把国门打开了一扇窗,让世界之光照耀进来,了解一个自立自信的中国。那么邓公就是打开了一扇门,让国人走出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带回让自己变强大的思想。国家能有今天的繁荣和人民生活的富足,都不应该忘记中国百年规划的总设计师——一代伟人邓小平。正是因为他,中国才得以经济的繁荣发展。他正是站在那样一个历史的拐角,高瞻远瞩。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受益起来。但是同样是改革,苏联做的并不好,或者是满盘皆输。使命在肩,但未必每个人都敢于担当。戈尔巴乔夫临阵逃脱一败涂地,时刻提醒我们领导人担当的重要性。而在担当的问题上,小平同志是没有丝毫犹豫的。对于改革开放,党内的阻力远比我们想象的大,面对阻力,小平同志不是“小步慢走”,而是“大步快走”,以至于连西方世界都对中国产生了误判(以为中国已经“和平演变”)。这样大步子的改革,对于邓小平要承受多大的压力和同志们的不解,可以说,没有小平同志的担当,今天的中国不会有如此巨大的成就。
人无完人,就像邓小平说的,毛泽东也承认他犯过错误,邓小平也是如此。人不可能不犯错误,但是不能只盯着错误,进行道德谴责,看待历史,历史人物,不能用道德标准来衡量,需要理性历史观。虽然现在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腐败、贫富差距、意识形态混乱、各种思潮泛滥、道德滑坡,社会问题层出不群……这些问题确实存在,有些也确实因为改革开放过程中一些政策失误所致,但所有的这些,正如邓小平所说,相信我们的下一代比我们更聪明,更有智慧解决好这些问题。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加以研究和解决的,每个时代的人有每个时代的使命和担当,也有属于这个时代的特殊问题和新问题,都需要我们有足够的担当,视界,意志,魄力去破解难题。
写的最后我知道每本书读过之后也会很大的遗憾,只有不断地翻阅,才能够找寻一遍又一遍的原本就藏在书中的真理,这些都可能会被你遗忘。所以书看一遍只是有一个大概的印象,我常常因为不能够好好地记住书中内容而觉得自己很没用。但仔细想来,如果我要是能够记住书中的所有东西,那还要书干什么?所以当我下一次再次读这本书的时候,可能那时候我年龄渐长,经历颇深。我会有有新的感悟,那时的我与此时的我,中间相差着不同的经历,一定会有不同的收获。就像做过的事,读过的书,见过的人,总会在你身上留下不同样的痕迹,总会在你不经意的时候表露给别人。算上这本书我已经看到了快七八十本书。我相信在接下来的岁月之中,越来越多书会被我读。我也会重新再看很多本书。他们就是我的良师益友,我能够从他们之中汲取力量,他们能够在我生活上升的时候给我帮助,他们也能够在我困顿失落的时候,给我他人更好的安慰。看书真的好有用啊,我越来越知道读书能够让一个人变得内心的充实,有人说,读书确实是无用的,假如,你为了考取功名。这真的是没有用了。我想它能够让我自己内心变得更加充实,心情变得更加的平淡,这些对我来说都是极好的。或许在经历过生活的麻木之后,我才发现读书真的很好。
读《邓小平时代》,我也知道邓小平无非也是个凡人,但是他也大量的阅读,他有着凡人的缺点,吸烟吐痰。有着一般人改不掉的毛病。但是在遇到重大抉择的时候他总是能够作出在现在人看来相当正确的抉择。所以就像他说的,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有所作为。如果有人想要什么那就冷静的再等一天,那时候的你可能会更知道你真的想要什么。
句子迷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有所作为。
当有记者提出钓鱼岛归属的问题时,气氛骤然紧张,然而邓小平回答说,中日两国看法不同,对钓鱼岛的称呼也不同,不妨先把问题放一放,把它留给后人,他们会比今天的人更聪明,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中国的两次大灾难——“大跃进”和“文革”,是由于制度造成的,这种制度允许一人统治,容不下不同的声音。因此中国需要建立法制,这样的话一个人不管能力有多大,都不能由他一个人说了算。法制一开始可能不健全、不完善,但可以逐步使其变得公正合理。
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苦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
他的权威不是来自他的官方职位,而是源于他在领导革命取得军事胜利上的非凡成就,源于他对权力纯熟的使用、恢弘的想象以及借助于纪律严明的党和受到控制的宣传工具在人们心中激起的希望和敬畏。
邓小平用他的改革方式又一次赢得了胜利:不争论,先尝试,见效之后再推广。
他曾3次受到错误批判:先是在江西苏区,然后在1966年“文革”中受到猛烈批判,1976年又一次挨批。邓小平养成了一种刚毅的品格,能够做到不论愤怒还是受挫都不形于色,不让情绪左右自己的决策,而是把它建立在对党和国家需要的认真分析之上。
他在1926年8月12日的课堂作业中写道:“集中的权力要自上而下地行使。服从上级命令是绝对必要的。允许多少民主,要视周围的环境变化而定。
我们很穷,也很落后。必须承认这一点。我们有很多事情要做,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学习很多东西。
很多中国领导人显然认为,邓小平把经济的快速增长与老百姓拥护的增强联系在一起是正确的,但他们也担心一个终极的“假如”:假如在增长的步伐放缓之前,他们无法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取得进展,那将会发生什么?
邓小平深知对党的政策随意改变会削弱党的权威,因而他自担任头号领导人以来一直坚决反对公开宣布任何决策变化。可是这一次他别无选择。民众的情绪太强烈了,邓小平只好接受国务院8月30日做出的放弃取消物价管制计划的决定。这一次政策上的出尔反尔,是邓小平自1978年12月重新上台以来,在改革举措上最富戏剧性的倒退。
如果说毛泽东像一个高居云端的皇帝,博通文史、签发诏令,那么邓小平更像是一个总司令,审慎考察着自己的作战计划是否得到正确部署和落实。
邓小平的独到之处在于,他使国门大开,接纳外国的观念、技术和资本,其程度大大超过了他的前任。无论经历了何种挫折,他一直掌控着这个扩大开放的艰难过程。他把自己对中国潜力的深刻信念传播给国人,并运用高超的技巧穿越政治险阻,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新时期。在邓小平的领导下,中国人愿意放下架子,承认自身的落后,不断向外国学习他们所能学到的一切。
在邓小平看来,戈尔巴乔夫从政治体制改革入手,分明是误入歧途,因为“他将失去解决经济问题的权力。经济问题解决不了,人民会把他撤职的”。
实现经济现代化需要做些什么呢?邓小平提出了4个要求:(1)坚定不移的政治路线;(2)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3)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4)一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干部队伍。
实现经济现代化需要做些什么呢?邓小平提出了4个要求:(1)坚定不移的政治路线;(2)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3)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4)一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干部队伍。
美国的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分立的制度,是由担心权力过度集中的领袖们设计的。而由毛泽东所设计、邓小平及其同事做了重大修正的体制,则是为了解决相反的问题:为动乱不已、举步维艰、地区差异巨大的中国提供统一的领导。与美国人不同,邓小平及其同事相信,最终决策应以最高领导层对全局的政治判断力为基础,这要比以法律规范政府行为的独立司法制度作为基础更有益于国家。他们认为,立法机构制定法律但不负责执行法律的体制,不如集立法与执行于一身的体制更有效率。
很多中国领导人显然认为,邓小平把经济的快速增长与老百姓拥护的增强联系在一起是正确的,但他们也担心一个终极的“假如”:假如在增长的步伐放缓之前,他们无法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取得进展,那将会发生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