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天津百个历史第一

作者: 2049苏老联 | 来源:发表于2018-02-23 00:47 被阅读654次

    近代天津百个历史第一

    http://www.enorth.com.cn

    中国近代天津百个历史第一——教育

    1.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

      经津海关道盛宣怀(1844-1916)筹办,由直隶总督王文韶(1830-1908)奏请清廷批准,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10月2日,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北洋西学学堂在天津开学,翌年更名为北洋大学堂,为现天津大学的前身。

      北洋大学堂聘请美国人丁家立(1857-1930)为首任总教习,以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为蓝本进行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和学制规划。分为头等学堂(本科四年)和二等学堂(预科四年)。校训为“实事求是”,北洋大学堂治学严谨、校风朴实。任课教授多为中外著名专家学者,其毕业生可免试进入美国一流大学攻读研究生。

      一百多年来,该校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

    2.中国第一张大学毕业文凭——北洋大学考凭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初,北洋大学堂法律系首届毕业生王宠惠荣获“钦字第壹号”大学毕业文凭。王宠惠(字亮畴,1881-1958),广东东莞人,中国著名法学家,清末革命组织——同盟会会员。

      王宠惠毕业后出国深造,获耶鲁大学法学博士学位、英国律师资格,并成为柏林比较法学会会员。他翻译的德国民法英文本成为英美各大学通行的教材。

      1912年,他担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外交总长,与孙中山合作了英文版《孙中山总统对外宣言》,轰动世界。

      1923年以后,他两度担任海牙常设国际法庭法官。

    3.中国第一套完整的私立教育体系——南开系列学校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至1917年,中国近代教育先驱严修(字范孙,1860-1929)、张伯苓(1876-1951)在天津改革旧式教育,推进新学,创办了严氏家馆、女馆(设保姆科和幼稚园)、南开小学、南开中学、南开女中、南开大学等,形成了“南开系列”学校。

      1928年,南开学校已经成为一所包括综合性大学、中学、女中、小学的四部系列学府,为中国第一套完整的私立教育体系。

      抗日战争期间,南开学校先后迁至长沙、重庆等地,改为公立学校。

      “南开”为国家培养出众多栋梁精英人才,国务院总理周恩来(1898-1976)、温家宝,副总理邹家华、钱其琛均曾在此求学。

    4.中国第一所工业技术学校——北洋电报学堂

      1880年(清光绪六年),直隶总督李鸿章奏请朝廷批准,在天津创办北洋电报学堂。20年间该校培育出三百余名毕业生,成为中国电信事业的先驱者。

      校址初在天津郡城东门外扒头街,后选新址于法租界紫竹林(今承德道一带)。

      北洋电报学堂于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停办。

    5.中国第一所法政专科学院——北洋法政学堂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北洋法政学堂在天津落成。学制六年(预备科3年,本科3年),本科分为政治、经济、法律三个专业。

      1911年以后该校几次更名,分别为北洋法政专门学校、直隶公立法政学校、河北省立法商学院。至1933年底,该校培养历届本科毕业生共1159名。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1889-1927)是该校首届毕业生。

      校址原在堤头新开河北,今河北区志成道。

    6.中国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北洋女师学堂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6月13日,著名教育家傅增湘(1872-1950)创办北洋女师学堂,首任校长为著名女词人吕碧城(1883-1943)。辛亥革命后学堂扩大规模,更名为北洋女子师范学校、直隶女子师范学校、河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院。

      1906-1928年,该校培养出698位师范本科毕业生,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夫人邓颖超(1904-1992)是其中的佼佼者。

      原校址在河北区天纬路,现为天津美术学院。

    7.中国第一所培养音乐、体育师资的专科学校——天津音乐体操传习所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教育家林墨青(1862-1933)创办天津音乐体操传习所,以供小学音乐、体育师资不足之急需。该校学制两年,开设唱歌、乐典、和声学、独唱、中西管乐、洋琴、风琴、钢琴、生理、游戏、体操、竞技、轻器械等课程,培养出中国第一批小学音乐和体育教师。

      校址原在河北大经路,今中山路。

    8.中国第一所水产学校——直隶水产讲习所

      1910年(清宣统二年),近代教育家卢木斋(1856-1948)创办直隶水产讲习所,后更名为直隶水产学校、直隶省立甲种水产学校、河北省立水产专门学校。学校预科一年,本科三年,分为渔捞专业、水产品制造专业、工场部等17个学科及部门。

      天津作为滨海城市,为中国培养出第一批从事水产事业的人才。

      1912年该校迁址于河北新车站(今天津北站)东,即今水产前街。


    中国近代天津百个历史第一——市政建设

    1.中国唯一美称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城市——天津的风貌建筑

      天津曾被中外媒体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建筑风格中西荟萃、南北交融,其独特景观为世界罕见。

      现存中式建筑有鼓楼、玉皇阁、广东会馆、独乐寺、清真大寺、文庙、天后宫(妈祖庙)、白塔寺、莲宗寺、大悲禅院、挂甲禅寺、谦祥益、文昌阁、石家大院等。

      因天津历史上曾有九国租界,现存有英、法、美、德、意、日、俄、奥、比各国式样的建筑,几乎囊括了世界各种建筑流派。

      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位伟人都曾说过:“北京的四合院、天津的小洋楼,都是财富。”天津的“风貌建筑”得以留存至今,并得到很好的整修保护。

    2.中国第一个修建开启式铁桥的城市——五座开启式钢桥

      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在天津南运河上建成现代钢桥金华桥,后于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重建。

      1903年至1906年,天津在海河上建成金钢桥、老龙头铁桥、金汤桥。1925年金钢桥重建。

      1927年建成万国桥(今名解放桥)。随后,老龙头铁桥被拆除。

      当时内河运输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过往船只畅行无阻,上述五座钢桥均为开启式钢桥。桥梁专家茅以升赞叹:“几乎全国的开合桥都集中在天津??这不能不算天津的一种‘特产’。”

    3.中国第一座拥有公共交通的城市——有轨电车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天津建成围城环行的有轨电车路线,不久又修建了三条电车线,形成了白牌、黄牌、蓝牌、红牌、绿牌、花牌电车路线网络,天津成为中国第一座拥有公共交通设施的城市。

      此前,比利时财团获得在天津兴办电车、电灯企业经营权,成立了“天津电车电灯公司”。

      1945年,比利时财团向天津政府交还电车电灯公司。

    4.中国第一个市政工程机构——工程局

      1883年(清光绪九年),天津海关道周馥(字兰溪,1837-1921)奉命成立市政机构——工程局,专门掌管城市道路的修筑和维护。

      此前,清朝的府县衙门不负责城市道路的日常铺筑和养护,多由士绅富商以做善事的方式出资修路,造成城市道路大都任其自然,失修、荒废、被侵占状况严重。

      天津开埠以后,商贸发展迅速,城市交通量大增,道路状况落后,急需市政机构统一管理,天津工程局应运而生。

      原址设在东门外三岔河口玉皇阁附近。

    5.中国规模最大的通商口岸租界市政厅——戈登堂

      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天津英租界工部局建成办公大楼,也是中国通商口岸规模最大的租界市政厅,别名戈登堂。

      这是一幢英国中世纪古堡式建筑。建筑主体面对维多利亚公园,中间门楼向前突出,两端的八角形办公室系对称的三层角楼,视野开阔。门窗为尖券式,檐口为雉堞式。该楼曾长期作为天津旧租界标志性建筑,印制在各种版本的明信片上发往世界各地。

      该楼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震损,仅存附属建筑,依然保留着雉堞式檐墙及具有英国特色的四心圆拱,其当年风貌仍依稀可辨。

      现为天津市人民政府所在地。

    6.中国城市夜间照明最为完善的街区——天津旧英租界

      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电灯照明传入天津。20世纪初全市增设发电厂,电灯逐渐在市区普及。

      远东《泰晤士报》英国记者雷姆森于1924年出版的《天津插图史纲》一书记载:“在路灯方面,天津,特别是英国租界,进展得更为迅速,甚至于超过了上海与其他远东城市。远东的街道照明设备没有一个地方可以与英租界相比。”



    中国近代天津百个历史第一——司法行政制度

    1.中国第一支警察部队——天津巡警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1902年,联军当局根据不平等的《辛丑条约》要求“天津及其周围20里不准驻扎中国军队”,妄图使天津成为不设防的城市,借以利于列强统治天津。

      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认识到,若要收回天津只有依靠警察制度的建立。他预先在保定把军队改编为警察,进行短期培训。1902年7月,列强“都统衙门”宣布向天津政府移交权力,天津的三千名巡警立即到位,在关键时刻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地方治安。

      当时天津设有“天津巡警总局”,下分南、北段巡警局,每局各划分四个辖区;此后又设立了西沽、塘沽、大沽、北塘等地的巡警局。

      天津也因此成为中国第一座建立警察制度的城市。

    2.中国第一套地方司法分立机构——天津县审判厅暨司法警察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清政府选在天津府、县试行改革,探索行政与司法分立的经验。

      1907年,天津府高等审判分厅(即高级法院)、天津县地方审判厅(即中级法院)正式成立。天津城郊永丰屯、赵家场、杨柳青、咸水沽设立四所谳局(即初级法院)。

      天津拥有了中国第一套地方司法分立机构和第一套法院系统,并将旧式差役改造为司法警察,为中国最早设立的司法警察。

    3.中国第一套近代检察机构——天津检察厅(检事局)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清政府试行行政与司法分立制度。天津设立检察厅(检事局)、检事长(即检察长)、检查官(即检察官)和录事(即书记员)。

      从此天津拥有了中国第一套完整的近代检察机构。

    4.中国第一次地方选举——“天津县议事会选举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清王朝宣布试行君主立宪,设地方谘议局和选举议员,由直隶、奉天两省试办地方自治。

      袁世凯率先在天津设立自治局、地方自治研究所、天津县期成自治会,草拟和研讨地方自治章程;所属州县相应成立了“自治学社”。

      1907年,天津县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投票选举,选举议员三十人、议长一人、副议长一人,组成了“天津县议事会”,执行日常工作。

      谘议局原址位于今河北区中山路中山公园。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上述尝试不可能脱离封建统治的桎梏,但在辛亥革命之前起到了一定的宣传民主思想的作用。

    5.中国第一所警察学校——北洋巡警学堂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新组建的天津巡警从八国联军手中接管天津治安,急需补充警察力量。为此,袁世凯在天津创办了“天津警务学堂”,翌年更名为“北洋巡警学堂”,聘请日本警视厅警官任教习,培养年轻的警官力量。

      校址在天津东门外南斜街。

    6.中国近代第一座新式监狱——天津罪犯习艺所


    7.中国第一个劳动教养机构——天津游民习艺所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清王朝开始进行司法改革。直隶总督袁世凯率先派员赴日本考察,学习日本的监狱管理经验,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座新式监狱“罪犯习艺所”,后更名为天津监狱;翌年,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劳动教养机构“游民习艺所”,首创劳动教养制度。

      国际通用的监狱管理体制,以及在当时富于特色的劳改劳教制度,开始由天津走向全国。

      原址在天津西关外教军场,今芥园道。

    中国近代天津百个历史第一——军事

    1.近代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胜利——1859年大沽口保卫战

      1859年(清咸丰九年)6月25日,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夕,英法联军舰队14艘(其中英舰11艘、法舰2艘、美舰1艘)不宣而战攻打大沽口,强行闯入海河。

      清军在事先做了严密布防,大沽百姓担当起支援炮台火线的重任,英法联军仓皇败走。清军统帅僧格林沁(1811-1865)亲王在呈报皇帝的奏折中记载,守卫炮台的官兵“郁怒多时,势难禁遏。各营炮位环轰叠击,击损夷船多只”。

      这一仗,清军击沉敌舰3艘:庇护号(LEE)、鸬鹚号(CORMORANT)、欧掠鸟号(STARLING);击伤敌舰多艘。英法联军舰队司令贺布(Admiral Sir James Hope,1808-1881)身受重伤,其官兵死伤四百余人。

      这次守卫战,是鸦片战争以后清军在抗击外来侵略中取得的第一次大胜仗,也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唯一的一次胜仗。

    2.中国第一家近代化火药厂——天津机器局东局

      1866年(清同治五年),三口通商大臣崇厚(1826-1893)筹办天津机器局东局和西局,其中东局为中国第一家近代化火药厂。天津机器局后更名为北洋机器局,又经五次扩大规模,生产新式枪、炮、火药、子弹、炮弹、雷管、水雷及其他军用物资,成为当时亚洲第一大军工厂。东局的火药年产量达100万磅,西局制造子弹年产400万颗。

      据1887年10月27日英文《北华捷报》外国记者报导,东局火药厂是“以最新式的机器制造最新式的火药”,“将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好的火药厂”。

      东局原址位于城东贾家沽道,今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交通学院。西局原址位于城南海光寺。

      1900年,天津机器局毁于八国联军入侵的战火。

    3.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北洋海军

      1875年(清光绪元年),李鸿章(1823-1901)奏请朝廷批准建立北洋海军,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到1888年倾全国之力兴建成军。北洋海军共有大小舰艇22艘,其中17艘为主力舰只,购自英、德两国,其规模和吨位居世界第四位。因李鸿章坐镇天津,北洋海军的指挥总部及各附属机构均设在天津,如营务处(相当于今总参谋部兼总后勤部)、海防支应局、海军储药施医总医院等。

    4.中国第一所培养海军驾驶人才的军事院校——北洋水师学堂

      1880年(清光绪六年),李鸿章呈奏朝廷获准创办北洋水师学堂。严复(1854-1921)赴英留学归国,先后任总教习(教务长)、会办(副校长)、总办(校长)。学堂办学二十年中,为北洋海军培养了大批新式实用型军官人才,张伯苓、黎元洪(1864-1928)、郑汝成、王劭廉、温世霖等均为该校毕业生。

      1881年,创建北洋水师轮机学堂(又称水师驾驶学堂)。1882年,该校并入北洋水师学堂。

      学堂原址位于天津城东机器局西侧,今东局子附近。北洋水师学堂于1900年毁于八国联军的炮火。

    5.中国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北洋武备学堂

      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李鸿章呈奏朝廷获准,仿照西方国家军官学校建制在天津创办北洋武备学堂。

      武备学堂初为轮训性质,学制仅一年,后因成效显著,学制改为两年和三年。校规非常严格,课程也极其正规,北洋军阀的领袖人物冯国璋(1859-1919)、段祺瑞(1865-1936)、曹锟(1862-1938)、王士珍、段芝贵、李纯、靳云鹏、陈光远等皆为该校毕业生。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校内六七十名学员顽强抵抗,全部壮烈牺牲。

      校址设于海河东岸的柳墅行宫旧址,位于今天津热电厂。

    6.中国第一座近代化军事训练基地——小站练兵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清政府命袁世凯(1859-1916)在天津南乡新农镇(今津南区小站镇)编练新军。新军收编原淮军4750人,增募兵丁2250人、骑兵300人,共7300人,更名为“新建陆军”,简称新军。

      新军采取德国陆军制度,分为步、炮、马、工程、辎重等兵种;设有“督练处”,袁世凯亲任督练。在小站附近原有兵营盛字营、传字营、正营、付营、前营、后营、老左营的基础上,增设了东右营、西右营、南五营、新军营、小马队营等兵营,还辟有小营盘为武备军官学校,后更名为讲武堂。

      小站练兵成为中国军事训练近代化之始。

    7.中国第一所培养水雷技术人才的军事学校——电气水雷学堂

      1876年(清光绪二年),天津机器局东局在其电气水雷局内创办电气水雷学堂,“延订西士,选募生童……教练一切”。“制成各种水雷,历赴海口演示,应手生效。”

      1882年,电气水雷学堂改组为“水师管轮学堂”。

    8.中国第一次试制潜水艇——水底机船

      1880年(清光绪六年),天津机器局西局试制成功我国第一艘潜水艇——水底机船。

      同年《益文录》6月20日记载了试制过程:“现于津厂后面缭以周垣,开工设造,雇用工匠十余人”,“均设严禁,不准窥视”。同年《益文录》10月30日记载了演示情况:“兹已造成,盖驶行水底机船也。式如橄榄,入水半游水面,上有水标及吸气机,可于水底暗送水雷,置于敌船之下,其水标缩水一尺,船即入水一尺。中秋节下水试行,灵捷异常,颇为合用。因为河水不甚深,水标仍浮出水面尺许,若涉大洋,能令水面一无所见,而布置无不如志,洵摧敌之利器也。”

      海军司令部编辑部编著的《近代中国海军》(海潮出版社1994年初版)一书认定为中国最早研制的潜水艇。

    中国近代天津百个历史第一——医学

    1.中国第一所自办西医医院——天津储药施医总医院及其西医学堂

      1879年(清光绪五年),基督教伦敦会委派马根济(John Kenneth Mackenzie,1856-1888)来天津任伦敦会医院院长。李鸿章接受他的建议,创办了西医医学馆;由马根济授课,培养了天津最早的一批西医医生。年仅32岁的马根济于1888年在天津殉职。为了纪念这位著名医生,后来伦敦会医院更名为“马大夫医院”。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李鸿章根据北洋海军章程,创办中国第一所西医医院“天津储药施医总医院”,附设西医学堂,马根济的学生林联辉任校长。后来该校更名为“北洋西医学堂”,建校30多年,为我国培养了第一代西医人才。

      原校舍在紫竹林后海大道,今大沽北路口腔医院。

    2.中国第一家公立妇产科医院——北洋女医院

    3.中国第一所公立护士学校——北洋女子医学校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天津建成北洋女医院,为中国第一家公立妇产专科医院,著名妇产科专家丁懋英(1891-1969)曾任院长。1908年,在该医院附设北洋女医学堂,专门培养护士,为近代中国第一所公立护士学校,后来学堂更名为北洋女子医学校。

      1930年,北洋女医院改名为天津女子医院。

      该医院及其附属护士学校原址在东门外水阁大街,俗称水阁医院。


    中国近代天津百个历史第一——科学技术

    1.中国第一只载人气球升空成功——天津载人气球

      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天津武备学堂院内(位于大直沽)升起中国第一只载人气球,引起轰动。

      当时上海《点石斋画报》特别以图文并茂的报导记载了这一科学技术新闻。该画报刊登了一幅纪实绘画:一只硕大的气球冉冉升起,球体缆于巨索,索下悬挂藤篮。篮内坐有两人,一人仰首观察空中情况,一人俯首挥动令旗和地面联络。武备学堂校舍阳台上坐着清朝官员和洋人。院子里有众多观众,官民相杂,众人皆翘首以望。

      这只载人气球是中国科学家华衡芳督工自制的。勇敢地乘气球升空的人中,包括北洋水师著名将领丁汝昌(1836-1895)和刘步蟾(1852-1895)。

    2.中国第一个研究地理的学术团体——中国地学会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地理学家张相文(1866-1933)受聘于天津北洋女子高等学堂任教务长、校长。

      1909年(清宣统元年)8月,他和地理学界白毓昆等人在天津创办中国第一个研究地理的学术团体“中国地学会”,得到了全国地学界响应。

      张相文、白毓昆均为辛亥革命先驱、同盟会会员。

    3.中国第一家地理学术期刊——《地学杂志》

      1910年(清宣统二年),中国地学会首任会长张相文与其同仁在天津创办中国第一家地理学术期刊《地学杂志》。

      《地学杂志》的诞生,使中国的地理学从传统的纯经验描述,迈向了探讨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因果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进程,奠定了中国近代地理学的研究基础。

    4.中国第一个发现化工扩散原理的科学家——天津南开大学张克忠教授

      张克忠(字子丹,1903-1954)出生于天津,南开中学、南开大学优秀生。他于1923年考入美国著名学府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化学工程学,1928年获博士学位。其导师W.K.刘易斯建立用于化工过程的基本扩散方程式,根据这一方程式,张克忠在研究精馏过程机理的博士论文中有重大发现,得到美国化工界的高度评价。1928年,麻省理工学院出版了他的著作《扩散原理》。

      1928年,张克忠接受南开大学的邀请回到母校,创建了应用化学研究所、化学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等,并撰写了多部化工专业著作,为中国化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解放初,新中国教育委员会仅有五位委员,张克忠即其中之一。

    5.中国第一个硝基漆先进工艺——永明漆

      1929年,陈调甫(1888-1961)等人创办天津永明油漆厂,制成酚醛清漆“永明漆”,其性能超过外国同类产品。

      1931年以后,陈调甫招聘优秀技术人员不断地研发试制新产品,陆续生产醛酸纤维素漆、硝基纤维素漆,并于1934年在津举办了油漆展览。其中硝基汽车喷漆和硝基飞机蒙皮漆尤其令人瞩目。

      1948年,陈调甫又研制成功醇酸树脂漆,即可刷、可喷、可烘的“三宝漆”。

      “永明漆”为名牌产品,使天津油漆工业长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6.中国第一个水利工程试验机构——北洋大学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

      19世纪末期,水利工程模型试验即在欧洲获得发展。1932年,由北洋工学院院长李书田(1902-1988)发起筹建水工试验所。1934年6月,故址于今河北区黄纬路南侧河北工学院内奠基。翌年11月建成。当时《晨报》称其是“全国唯一设备,东亚独步”。

      闻名国内外的天津大学水利工程科学,即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7.北洋工学院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飞机发动机

      1934年,北洋工学院接受国民政府军政部航空署任务,试制一星型五缸汽油飞机发动机。

      北洋工学院成立了“飞机工程研究会”,下设五个研究组:空气动力静力学组、内燃机学组、飞机制造学组、飞机场建筑学组和飞行术学组。当年,由北洋工学院教员们采用铝合金轻金属,试制成功飞机发动机。

      这是我国自行研制成功的第一台飞机发动机。

    中国近代天津百个历史第一——工业

    1.中国第一家大规模生产火柴的厂家——丹华火柴公司

      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天津买办吴懋鼎(字调卿,1850-1928)与两位合伙人共同投资创办了天津自来火公司,后更名天津华昌火柴公司。

      当时“自来火”还是一项舶来的新技术。天津开埠以后,英、德、美、日等国纷纷抢占我国火柴市场,仅天津一地因进口火柴而外流的白银便高达130多万两。

      1917年,华昌公司与北平丹凤火柴厂合并,成立天津丹华火柴公司,成为全国最大的火柴厂。丹华厂与同时期的天津北洋、中华、荣兴等三家较大的火柴公司共同占领了国内各地主要市场。

    2.中国第一家近代化制革厂——北洋硝皮公司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天津买办吴懋鼎独资开办了北洋硝皮公司,是我国最早的近代化制革厂。

      该厂机器设备、颜料、化学药品大多购自英国和德国。其产品大多供应当时在小站练兵的新建陆军和朝廷禁卫军,为皮带、马靴等军需品。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国向该公司订购炮车套和马鞍,俄国向该公司订购两万双长筒马靴,北洋硝皮公司不仅获利丰厚,在国内外也颇有知名度。

    3.销售量占全国第一的水泥企业——启新洋灰公司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天津实业家周学熙奉命振兴濒临倒闭的唐山细棉土厂,但八国联军入侵天津后,英商骗占了开平矿务局及其下属企业唐山细棉土厂。

      1906年,经周学熙长期据理力争收回该厂,更名为启新洋灰公司,翌年恢复生产。周学熙先后创办了四座新厂,至1919年启新水泥占领了国内92%的市场份额,并在国际上多次获奖。

      启新洋灰的注册商标为“龙马负太极图”,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启新洋灰公司总经理处原址位于今大沽北路,现已不存。

    4.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玻璃企业——耀华玻璃公司

      1921年,周学熙发起创办的耀华玻璃公司在天津成立,并在天津设立董事会和总事务所。

      该公司由中方出股本,由比利时方出“秦皇岛玻璃公司”专利权,成为我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玻璃企业。

    5.中国第一家皮革制球工厂——利生体育用品厂

      1921年,天津南开中学教师孙玉琦(字润生,1885-1977)发现新兴的足、篮、网、棒四球,其市场供不应求。他辞职创办了我国第一家皮革制球工厂—利生体育用品厂。该厂从制革开始,自己缝制篮球、足球等皮制球类产品。逐步增设木工部、制革部、制弦部、营业部,在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中发展成为规模最大的生产厂家。

      利生体育用品至今仍为著名品牌。

    6.中国第一个国产毛线著名品牌——“抵羊牌毛线

      1934年,宋棐卿(1898-1956)、宋霞飞兄弟筹资开办的东亚毛呢纺织公司投产,其产品“抵羊牌”毛线遍销全国各地。当时的报纸报导“抵羊牌”毛线“可谓现代唯一荣誉之国产物,更可称为舶来品之劲敌”。

      至今,“抵羊牌”毛线仍为著名品牌。

      东亚毛纺厂原址位于今云南路2号。

    7.中国第一批国产汽车——天津飞鹰牌三轮汽车

      1946年6月,天津汽车制配厂制造出我国第一批国产汽车。10辆“飞鹰牌”新车沿平津公路开进北平,受到公众热烈欢迎。电影界拍摄了新闻纪录片。“飞鹰牌”三轮汽车是中国汽车工业迈出的第一步。


    中国近代天津百个历史第一——海洋化工

    1.中国第一家精盐制造厂——久大精盐公司

      1914年,中国海洋化学工业的先驱、著名实业家范旭东(1883-1945),在盛产海盐的天津塘沽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专门从事精盐生产的企业—久大精盐公司,掀开了中国数千年制盐史新的一页。

      1919年,久大精盐公司扩建新厂后,年产量高达62500吨,成为我国最早、最大、最好的精盐生产基地。

      久大精盐的商标为“海王”,商标图案是一颗五角星,象征海盐结晶。

    2.中国第一家制碱企业——永利制碱厂

      1917年,由范旭东筹办永利制碱厂。1919年,侯德榜(1890-1974)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回国,任总工程师兼制造部长。1920年,成立了永利制碱公司,设工厂于塘沽。

      1926年6月,永利碱厂制造出中国第一批纯碱,纯度高达99%。以“红三角”作为商标,商标图案上的红色三角中有一只化工实验用的坩埚,表示中国的海洋化学工业从此诞生和兴起。

      范旭东又于1930年创办了永利硫酸碱厂生产化肥,使“久大”、“永利”企业成为我国第一家酸碱盐三位一体的基础化工工业基地。

    3.中国第一个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化学工艺——“侯氏制碱法

      1926年8月,由侯德榜发明“侯氏制碱法”自制的“红三角”牌纯碱获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位于世界领先水平。

      此前,世界制碱工业全部采用苏尔维制碱法,这一技术被英国卜内门公司严密封锁。“侯氏制碱法”(后改称“联合制碱法”)打破了英国对世界制碱技术的垄断,中国的化学工业由天津始发登上世界先进高峰。

    4.中国第一家民营化工研究机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

      1922年,范旭东创办了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第一任社长是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的化学博士孙学悟。“黄海社”不断招聘国内外化学家,先后成立了化工原理、应用化学、发酵化学、海洋化学等研究室,研究成果丰硕,并培养出大批化工人才。

      “黄海社”与“永利制碱”、“久大精盐”并称为“永、久、黄”。

     5.中国第一家私营企业杂志——《海王》旬刊

      1928年9月,范旭东在天津创办《海王》旬刊,作为久大精盐、永利纯碱和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三家公司的内部刊物。《海王》除了赠送职工之外,还赠寄国内外有关人士、机关团体、学术界、金融界,不仅起到广告宣传作用,还成为交流新技术、沟通行情的园地。

      《海王》办刊20余年,除了抗日战争初期短暂停刊外,每年都出满36期,为“永、久、黄”积累了丰厚的历史资料。

    中国近代天津百个历史第一——铁路运输

    1.中国第一条自建标准轨距铁路——唐胥铁路

      1881年(清光绪七年),由总部设在天津的开平矿务局出资,为解决煤炭运输问题修建自胥各庄至唐山的铁路。

      唐胥铁路拥有三个全国第一:我国自建的第一条矿山铁路;第一条采用标准轨距的铁路;我国自办铁路的开端。

      唐胥铁路开通初期,清廷中的封建保守势力以机车会震动“龙脉”为由极力阻挠,只好用骡马牵引车厢,出现了被人们笑称“马拉铁路”的趣事。

    2.中国第一台自制蒸汽机车——“中国火箭号机车

      1882年(清光绪八年),总部设在天津的开平矿务局所属修理厂职工,采用英籍工程师金达(Claude William Kinder)设计的图纸,利用一台轻型卷扬机上的锅炉,改制成我国第一台蒸汽机车,能牵引两辆12吨煤车。

      翌年,天津又制造出“中国火箭号”机车。因两侧各刻有飞龙,也称“龙号”机车,在唐胥铁路运行了20年。

    3.中国第一个铁路管理机构——开平铁路公司

      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清廷批准在天津组建开平铁路公司,并收购唐胥线。这是中国第一个铁路管理机构,也是中国铁路独立经营的开端。

      开平铁路公司相继更名为津沽铁路公司、天津铁路公司、中国铁路公司;自1983年起更名为天津铁路分局。

    4.中国第一条复线铁路——津芦复线铁路

      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天津铁路公司把津唐铁路延伸到北京,又由丰台延伸到芦沟桥,名津芦铁路。津芦铁路修成双向复线,是我国第一条复线铁路。

      此前中国铁路均为单线,通车不便。由津芦铁路发端,逐步向各地连通,形成了复线铁路成网、遍及全国的新局面。

    5.中国第一座铁路大桥——滦河大桥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由天津铁路公司负责修建的滦河大桥建成。滦河大桥全长670.6米,是当时中国最长的铁路大桥。

      著名铁路专家詹天佑(1861-1919)赴美留学回国后曾在天津铁路公司任职,参加了滦河大桥工程施工。

    6.中国第一座拥有两干线三车站的铁路枢纽城市——天津的三个火车站和津浦、京山干线

      1880-1911年,由总部设在天津的中国铁路公司建成中国第一条铁路干线—京奉铁路(由北京经天津至沈阳)。

      1909年,中国第一条南北铁路干线—津浦铁路开工典礼在天津举行,北段路线亦以天津为起点,至1912年全线通车。

      1888年在旺道庄建成天津火车站,1892年迁址于老龙头,又称老龙头车站、东站、老站。

      1903年,因天津东站前的主要地段被各国列强瓜分为租界,清廷上层官员出入车站极为不便,又建天津北站。

      1908-1911年,为津浦铁路所需又建天津西站。

      由此,天津成为中国第一座拥有铁路“两干线三车站”的城市,确立了全国干线铁路交通枢纽的地位。

    7.中国第一条开办联运业务的铁路——京奉铁路

      1912年,京奉铁路局设在天津,也称“天津铁路”。

      铁路联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1912年,京奉铁路局在天津牵头,率先与京汉铁路、京张铁路之间办理三条铁路线客货联运业务,成为中国铁路联运之始。

    8.中国第一所铁路中学——扶轮中学

      1918年,津浦、京汉、京奉、京绥铁路职工联合发起组织了“铁路同人教育会”,策划开办铁路沿线职工子弟中学,统一命名为“扶轮公学”。天津扶轮公学第一中学领先开办,首任校长为顾宝埏(字赞廷)。

      80多年来,扶轮中学培养出大批人才,其中佼佼者有世界著名数学家陈省身(1911-2004)。9.中国第一座铁路公园——天津宁园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著名实业家周学熙(号止庵,1865-1947)以工艺总局名义在河北金钟河附近创办了官立种植园,也叫农事试验场。

      1931年,总部设在天津的北宁铁路局购买了这座种植园,在原有的基础上建长廊、设游艇,广植花草树木,取名“宁园”。既表明该园为北宁铁路局所建,又隐含“宁静致远”之意。

      宁园为中国第一座铁路公园,向公众开放,成为天津一处园林盛景。

    中国近代天津百个历史第一——邮政通讯

    1.中国第一所邮政管理局——海关书信馆总办事处

      1878年(清光绪四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委托天津海关在天津设立海关书信馆总办事处,于北京、天津、烟台、牛庄、上海五处分别成立海关书信馆。

      同年3月23日,海关书信馆总办事处在天津发布公告,开始办理国际邮件业务,标志着中国近代邮政由此发端。

      海关书信馆原址位于旧英、法租界交界处,今营口道2号。

    2.中国第一套邮票——“海关大龙邮票

      1878年(清光绪四年)7月,天津海关书信馆总办事处委托上海海关造册处印刷了三种面值不同的一套邮票,均以蟠龙作为图案,故称“海关大龙”。

      大龙邮票印有“大清邮局”字样的1分银、3分银、5分银的邮票一套,是中国历史上发行的第一套邮票。

      1883年,天津海关又发行了一套相同图案的新邮票,因主图较小,称为“小龙邮票”,俗称“海关小龙”。

      3.中国第一条电报线——北塘大沽天津军用电报线

      4.中国第一家电报局——(津沪)电报总局

      1877年(清光绪三年),直隶总督李鸿章移驻天津,处理军事、外交等事务的书信往来频繁。因防务紧急需要,自总督衙门(今金钢桥西)至天津机器局(今贾家沽)试通电报成功。

      1879年,在天津建成中国第一条军用电报线,北塘炮台-大沽炮台-天津之间的电报畅通。

      1880年9月,在天津成立电报总局,为中国第一家电报局。

      1881年,电报总局从天津、上海两端同时动工,历时八个月架设津沪电报线,线路长3075公里。津沪电报正式向公众开放营业,为中国民用电报通讯之始。

      电报总局原址位于东门里杨家花园。

    5.中国第一条远程陆运邮路——津迪万里邮程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严冬,天津至牛庄之间的道路结冰,邮运骑差难以通行,改由信差携邮袋沿津榆铁路(天津-山海关)乘火车运送。此为中国第一条铁道邮路。

      1914年至1918年,天津邮政管理局开发了一条一万余华里的陆运邮路,由天津经北京、张家口,北至库伦(今乌兰巴托),西至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当时边贸兴起,万里邮路承运着茶叶、烟草、布匹、丝绸、兽皮、羊毛、粮油等商品邮件,用牛车、马车、骡车、骆驼作为穿过草原和沙漠的运载工具,此为中国第一条万里陆运邮路。

    6.中国第一条自建长途电话线——天津至保定电话线

      1884年(清光绪十年),直隶总督李鸿章架设了自总督行馆到津海关、北塘、大沽、保定等处的电话线。

      据当时的报纸报道:“德律风(即电话)之设,虽数百里不殊面谈。事为李傅相闻知,亦饬匠竖杆设线,就督辕接至津海新关等处,文报传递,诸形便捷。随又通至北塘唐元圃统领营中,大沽罗协副戎荣光署内。现又丈量地段,将迤逦接至保定府城矣。”

      此为近代中国最早架设的长途电话线。

    7.中国第一座自建自动电话局——天津电话东局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天津至北京长途电话线架设竣工,并成立天津电话局,为中国自办长途电话之开端。

      1927年10月,天津电话东局(今光复道分局)引进安装德国西门子电机厂A-22型步进制自动交换机1000门,成为我国自建的第一个自动电话局。

      此后天津几个电话分局陆续引进安装自动交换机。市内电话交换机总容量已达15600门,其中自动交换机9000门,增长幅度和速度均属全国之首。

    8.中国第一次航空邮运——京津空运试邮

      1920年5月7日,民国政府批准邮政总局在北京与天津之间举行“京津空邮试航”,取得成功。

      当时天津邮局为这次飞行专门刻制了“中华邮政/由飞艇寄/天津至北京”中英文纪念戳。此为我国航空邮务之开端。

    9.中国第一批国产自动电话机——“中天牌电话机

      1934年,天津中天电机厂制造出中国第一批自动电话机和交换机各1000部(门)。两年后,中天厂又制造出整磁铁盒单机和军用携带式电话机,使“中天牌”自动电话机成为第一批国产名牌,打破了自动电话全部依靠进口的局面。

    中国近代天津百个历史第一——金融

      1.中国第一座机器铸币厂——北洋铸币厂

      2.中国第一座国家造币厂——户部造币总厂

      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直隶总督李鸿章从英国购进制造钱币的机器,在天津机器局东局内设立“宝津局”。1890年建成投产,改名为北洋铸币厂,又名天津机器局铸钱局。

      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北洋铸币厂试铸银圆,翌年正式投产,同时铸出半元、一角及五分的辅币,上有“北洋造”字样。1898年又开铸“壹圆”、“龙洋”,除有“北洋机器局造”字样外,背面有蟠龙图案。

      北洋铸币厂开创了中国机械化铸造银圆之先河。

      1901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北京造成中国经济危机,银根奇紧。翌年,直隶总督袁世凯命候补道周学熙创办北洋银圆局,首批铸造铜圆“光绪元宝”150万枚。翌年扩建,开铸银圆。

      当时各省自行开设铸钱局,币值、式样、成色不一,有碍流通。1903年,朝廷决定在天津设立国家造币厂“铸造银钱总局”,1905年更名为“户部造币总厂”。1906年,北洋铸币厂并入户部造币总厂。1908年户部更名为度支部,户部造币总厂随之更名为度支部造币津厂。

      原址在现河北区中山路。

      3.中国第一家实行机械采煤的近代化煤矿

      4.中国第一家发放股息的企业——开平矿务局

      1881年(清光绪七年),轮船招商局总办唐廷枢奉命集资120万两白银创办的天津开平矿务局投产,为中国第一家实行机械采煤的近代化煤矿。产煤质高价廉,一举打破日本煤业对华垄断,至1890年“东洋煤绝迹”。

      开平煤矿每年按股票面值10%至12%发放股息,其股票不断飚升。几年后,100两白银股票即升为约250两白银,因此深受股东们信任,煤矿得以不断增建,扩大生产。

      开平矿务局后与滦州矿务局合并,更名为开滦矿务局。总部地址现为天津市委大楼。

      5.中国第一家为工业融资设立的银行

      6.中国第一家设立有奖储蓄的银行——中国实业银行

      1919年,周学熙第二次出任民国政府财政总长时组建“中国实业银行”,由政府、盐业、个人集资,总投资350万银圆,总行设在天津。

      周学熙组建“中国实业银行”时,为了扩大融资,决定由实业银行拨资本10万元在天津总行设立有奖储蓄部。这是中国银行史上的第一次有奖储蓄,收效显著,大获成功,各银行纷纷效仿。

    7.中国第一份企业招股章程——开平铁路公司招股章程

      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直隶总督李鸿章为修筑唐山至天津的铁路,指示开平铁路局公开招股,于当年4月12日公布了招股章程。

      这份章程宣布:为修建唐津铁路,开平铁路局决定招股白银100万两,指定汇丰银行为收款银行;并且把开平铁路局改名为中国铁路公司,后来又改名为天津铁路公司。

      中国铁路公司在外国报纸上刊登广告,宣布修建铁路完全按照商业规矩运作,不办文移,不颁关防,不请委员,不用差役,“遇应商事件,先邀董事商议,妥议后再报告大员查核”。

      这部近代中国第一份招股章程,开创了向中外投资商广为招股之先河。

    中国近代天津百个历史第一——宗教

    1.拥有多项古建筑第一的佛寺——独乐寺

      独乐寺始建于唐朝,重建于公元984年(辽代统和二年),拥有多项“古建筑第一”:中国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山门、屋顶鸱吻、“分心斗底槽”殿堂实例、木构建筑直斗实例;最早的45度斜拱、45度线出角华拱、山门转角斗拱。

      独乐寺观音阁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楼阁,由里外两圈柱子组成,分别限定出内、外槽空间;最早的空井结构实例,阁内长方形的空井结构,容有高大的观音像;最早的斗八藻井实例,特别是斗八藻井与平闇、梁架、斗拱的巧妙配合,形成阁内空间艺术的高潮,突出了观音主像;寺内供奉的十一面观音主像,总高16.08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彩色泥塑站像。

      全阁有三层柱框、三层斗拱和上层梁架,历经了千年风雨和28次地震的考验。

    2.为中印传统友谊作出贡献的——大悲禅院

      大悲禅院始建于明代,清初和1669年(清康熙八年)两次扩建,是天津唯一的十方丛林寺院。1940年,扩建成为东西两院。198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之一。2004年,进行大规模扩建。

      大悲殿的两侧设有玄奘法师纪念堂和弘一法师纪念堂。大悲院原先供奉着玄奘法师的灵骨。1956年,遵照周恩来总理的安排,玄奘灵骨移供印度那烂陀寺,成为中印传统友谊的象征。

      2006年,印度那烂陀建成玄奘纪念堂。

    3.全国唯一保存的义和团坛口——吕祖堂

      吕祖堂是供奉仙人吕洞宾的道观,1433年(明宣德八年)始称为吕祖堂。后于1795年(清乾隆六十年)、1839年(清道光十九年)、1920年、1985年、2003年多次重修。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运动兴起,各地义和团纷纷进入天津,将总坛口(总指挥部)设在吕祖堂内。义和团向洋人宣布“战书”、火烧紫竹林租界、攻打老龙头车站等重大决策,都是在这里发出的。

      吕祖堂于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建立“天津义和团纪念馆”。

      吕祖堂位于今红桥区如意庵大街。

    4.楹联墨宝荟萃的——清真大寺

      清真大寺始建于清顺治年间,康熙、嘉庆、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年间曾进行多次扩建。

      三百多年以来,寺内保存了阿文匾额32块、阿文楹联4幅;汉字匾额64块,楹联8幅;清代汉白玉石匾1块、砖匾2块;辛亥革命时期木匾1块,堪称清代书法展览。

      保存如此众多的匾额楹联墨宝、石刻、砖刻,在全国清真寺中是罕见的。

    5.中国最著名的天主教堂——望海楼教堂

      1869年(清同治八年)始建的天主教堂“圣母得胜堂”,俗称望海楼教堂。1870年于“天津教案”中被烧毁,后重建;1900年再次毁于“义和团运动”,再次重建;又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震损,后经天津市人民政府整修加固。

      望海楼教堂因曾与中国近代两次重大历史事件有紧密关联而蜚声全球,成为在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中国天主教堂。

    6.中国建筑规模最大的——犹太会堂

      1940年9月,犹太人公会在天津落成一座大教堂,是中国留存至今的建筑规模最大的犹太会堂。

      历史上犹太人涌入天津曾有三次浪潮:1860年天津开埠以后,犹太商人来津经商;1901年俄租界在天津划定了大片土地,俄籍犹太人陆续来津落脚谋生;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东北,大批“白俄”中的犹太人由东北迁居到天津。据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犹太年鉴》记载,1935年天津的犹太人多达3500人。

      犹太会堂坐落于旧英租界32号路,今南京路与郑州道交口。

    中国近代天津百个历史第一——港口·农场

     1.中国最大的人工海港——塘沽新港

      1939年,日本侵略者占领天津期间迫使几万名中国劳工在海河口北岸垒筑码头,开挖航道,拓建塘沽新港,修建南北两道防波堤、一道横堤、仓库、修船厂、办公楼等,使其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人工海港,后命名为天津新港。

      解放后,天津新港多次扩建,至今保持着全国最大的人工海港这一领先地位。

      近十几年来,天津港务局填海造港,码头不断增建。

    2.中国第一家股份机械化农场——沽塘耕植畜牧公司

      1881年(清光绪七年),天津轮船招商局总办唐廷枢奉命集资13万两白银,在天津塘沽新河购地4千顷,从国外购进农业机械,首创中国第一家近代化农场。当时《益文录》记载:这家新型农场“耕作概从西法,以机器从事,行见翻犁锄禾,事半功倍”。

      这一创举,使天津成为中国近代农业机械化之开端。

    稿源:北方网编辑:郭晓涛

    中国近代天津百个历史第一——商业·娱乐业

    1.中国第一家外交饭店”——利顺德大饭店

      1863年(清同治二年),英国牧师约翰·殷森德(John Innocent)在天津英租界咪哆士道(今泰安道)海河边建成以招待外国人为主的泥屋饭店。1886年,天津买办梁炎卿、德国人德璀琳(Gustav Detring)和殷森德等人集资,在老饭店原址附近新建利顺德饭店。

      当时有英、美、德、日、加等国驻津领事馆筹备期在利顺德办公;清末和北洋政府时期许多外交活动选在此处,故利顺德堪称中国首家“外交饭店”。

      一百多年来,众多世界名人、中外贵宾曾下榻于利顺德大饭店。1924年再次重建的饭店建筑留存至今。

    2.中国第一座商品展览馆——劝工陈列所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由实业家周学熙创办“考工场”,类似今展销会。后因展品过多展厅拥挤,于1907年迁入河北大经路公园(今中山公园)新建楼房,改名为劝工陈列所。

      劝工陈列所多次对国产工商制品评奖,呈报并经农工部批准,对优等产品授予专利权。

      1913年,劝工陈列所更名为直隶商品陈列所,后又更名河北省国货陈列所。

    3.中国近代第一流的多功能俱乐部——乡谊俱乐部

      1925年修建的天津英租界乡谊俱乐部,占地13.33公顷,绿荫芳草,环境幽静优美。

      俱乐部富于英国乡野田园建筑风格,楼内设有弹簧地板舞厅、室内游泳池、保龄球场,当时在全国均为独家豪华设施。俱乐部还设有餐厅、茶厅、剧场、弹子球房、露天舞池等多功能设施。俱乐部紧邻“万国赛马场”,愈加成为京津中外人士聚会休闲的最佳场所。

      乡谊俱乐部位于马场道南端,今名为天津俱乐部。

    4.中国第一座国际标准赛马场——天津赛马场

      1863年(清同治二年),赛马活动由英国传入天津,曾有几座小型赛马场。

      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德璀琳(Gustav Detring)在天津城南佟楼养牲园附近修建了新的赛马场,于1900年义和团运动中被毁。翌年重修,扩建了木结构看台。1925年春,新建三座宽敞的混凝土看台。

      经过两次重建的赛马场呈椭圆形,方圆五里,看台、公证亭、跑道、马厩、护栏及其服务设施,都达到了国际标准,堪称远东一流。

      天津著名的“五大道”之一—马场道,当时即因通往赛马场而得名,至今其风貌建筑留存完好。

    中国近代天津百个历史第一——对外贸易

    1.出口量占全国第一的畜产品——天津畜产品出口口岸

      1860年(清咸丰十年)天津开埠后,成为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农副产品,特别是畜产品的出口港。

      1870年(清同治九年)前后,天津成为中国最大的畜产品出口口岸,占据全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60%。

      1869年5月10日竣工的美国东西横贯大铁路,从纽约至旧金山全长4850公里,所有列车上的卧具、皮椅、皮褥,全部采用由天津出口的皮件,为天津皮货起到了令世人瞩目的宣传作用。

    2.中国第一个荣获国际金奖的地毯品牌——天津地毯

      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天津地毯在美国路易斯万国博览会上获一等奖,后又在巴拿马国际赛会上获得金质奖章。

      早在19世纪中叶,清廷皇宫和西北民间织造的裁绒地毯技术就传入天津。20世纪前期,天津地毯在技术上开发创新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至1937年,地毯出口已占天津海关出口货物数额第二位。

      天津地毯至今仍享有国际盛誉。

    3.中国第一家畅销国内外的制帽著名品牌——天津盛锡福

      1911年(清宣统三年),刘锡三(1885-1969)在天津创办盛聚福帽庄,后更名为盛锡福帽庄,以“三帽”为商标。盛锡福初期生产草帽和草帽辫,1926年已出口至南洋诸岛,1929年获马尼拉嘉华年会金奖。

      1934年,盛锡福增设毡帽厂,进口澳洲上等羊毛,自制呢帽帽胎生产各式礼帽,精湛工艺需经72道工序40多天制作流程。

      1936年,盛锡福生产的呢帽、便帽、蒲帽、缎帽、草帽、皮帽六大类200多个品种,年产量高达40万顶。

      盛锡福不仅畅销国内各地,还出口到美、英、法、德、意大利、西班牙、荷兰、捷克、匈牙利、瑞士、瑞典、澳大利亚等国家,成为中国帽业首屈一指的著名品牌。

    中国近代天津百个历史第一——音乐·美术·电影·戏剧

    1.中国第一家电影院——权仙电戏园

      电影于1895年由美国传入欧洲,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即传入天津。当时已有人使用手摇电影机,在天丰舞台、天仙茶园等处放映无声“外洋电戏”。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1月8日,周子云等人筹资创建“权仙电戏园”,银幕用白布做成,有几排长板凳,可容纳近300名观众。当时院方邀美国电影商人来津放映最新电影,多为世界各地名胜短片,使得人们大开眼界,中外观众十分踊跃。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2月,“权仙”在南市分设一座新电影院,俗称“上权仙”。

      1929年,彩色有声电影传入中国,“权仙”生意更旺。其经理特向电车公司订下专车,每晚11点散场后蓝牌电车特设“权仙”一站。

      中国首家电影院“权仙电戏园”,原址在今滨江道与吉林路交口。

    2.中国第一家放映苏联影片的电影院——平安电影院

      1909年(清宣统元年),天津的英籍印度人巴立创办聚乐平安电影园,英文名称为Arcade,后经两次迁址重建和更名,再建院址位于小白楼,名为帝国电影院、平安电影院。

      平安电影院颇具古罗马式建筑风格,内部设施豪华,有一千多个座席,以放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记录片吸引了众多中外观众。

      1924年1月,列宁逝世,平安电影院于3月23日即放映了记录片《列宁的葬仪》,成为中国第一家放映苏联影片的电影院。当时天津的进步人士和青年学生踊跃前往观看。表达他们对苏联十月革命的向往。

      平安电影院后来更名为音乐厅,位于和平区浙江路32号。

    3.中国话剧艺术第一城——中国话剧运动的摇篮

      李叔同于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在日本留学期间组织了“春柳社”,主演了话剧《茶花女》第三幕;1907年6月主演话剧《黑奴吁天录》,开创了中国人演出话剧之先河。

      1909年(清宣统元年)初,南开学校演出了由校长张伯苓自编自导的话剧《用非所学》;1912年10月10日,为庆祝辛亥革命一周年演出话剧《华蛾传》;1913年,演出《新少年》、《五更钟》等爱国剧目。

      1914年11月,张伯苓、周恩来倡导创办“南开新剧团”,演出了一批宣传新思想的话剧剧目。1916年9月,周恩来在南开《校风》周刊发表了《吾校新剧观》,成为中国早期话剧系统理论的开山之作,奠定了中国早期话剧的理论基础。

      1914-1949年,在长达三十五年中,“南开新剧团”始终十分活跃,编演话剧246部,使得天津成为中国话剧运动的摇篮。

    4.中国第一次演出话剧《雷雨》、《日出》的城市——天津戏剧家曹禺

      著名戏剧家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1996)出生于天津,1922年考入南开中学,1928年被保送升入南开大学政治系,后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岁的曹禺在南开大学开始构思话剧《雷雨》,1933年完成这一处女作。剧本在巴金、靳以编辑的《文学季刊》上发表。1935年4月,中国留日学生在东京首演《雷雨》获得成功。同年8月17日,天津市立师范学校孤松剧团首次公演《雷雨》引起轰动。

      曹禺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回到天津,任教于河北女子师范,收集《日出》创作素材。1936年《文学季刊》发表《日出》剧本。翌年2月28日,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首家发表了曹禺的创作谈《我怎样写〈日出〉》,并破例向曹禺颁发了奖金。同年,天津鹦鹉剧团首次公演《日出》。

      曹禺故居至今尚存,位于河北区民主道23号。

    5.中国第一位促成京剧走向世界的学者——南开大学新剧团团长张彭春

      张彭春(1892-1957),张伯苓胞弟,出生于天津。他两度赴美留学研究文学与戏剧,获文学硕士、教育学硕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1916年,他在回国期间任南开学校专门部主任、南开新剧团团长。其后20年内,他率领南开师生演出了《新村正》等多部话剧。著名报刊争相报导,著名学者胡适给予了热情评价。

      1930年2月,他作为梅兰芳京剧团的总导演、总顾问,促成了梅剧团赴美国百老汇剧场演出,在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机等地巡演,轰动全美。

      他曾三次访问苏联。1935年3月,他陪同梅兰芳赴莫斯科演出,促成了梅兰芳和俄国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会见。?? 张彭春为我国话剧运动和京剧走向世界作出了卓越贡献。

    6.中国第一支铜管乐队——北洋水师学堂军乐队7.中国第一支由中国乐手组成的交响乐队——赫德乐队

      1881年(清光绪七年),直隶总督李鸿章命北洋水师学堂建立了中国第一支军乐队。乐队经常到淮军各营演出,还去上海等地进行赈灾义演。

      1885年,海关总税务司(关长)英国人赫德(Sir Robert Hart,1835-1911)委托精通音乐的德籍职员比格尔(M.Biger),在天津招聘穷苦青年当乐手,成立了赫德铜管乐队,经常在英租界公演。乐手由12人增至14人,能够演奏100多个保留节目,其中包括威尔第的歌剧名曲。翌年,该乐队中的8位优秀乐手被调往北京。天津乐队归并到直隶总督府乐队,补充新人重新训练,并逐步增加了弦乐器,扩充为一支20多人的交响乐队。

      上述两支乐队成员后来分别成为袁世凯军乐队和北京大学管弦乐队的主力乐手。

    7.中国第一种进入宫廷的民间年画——杨柳青年画

      天津古镇杨柳青的民间艺术年画,始于1628-1644年(明崇祯年间),至1736-1795年(清乾隆年间)发展为独立创作,清宫为其特辟宫内作坊。1862-1874年(清同治年间),其制作方法已能够“半印半画”批量绘制。1884年(清光绪十年),达到鼎盛时期。全镇及其附近32座村庄,“家家都会点染,户户都绘丹青”,“年画店铺通坊皆是,画牌相招彩幌遥对”。

      杨柳青年画历经三百多年文化积淀,因民族特色鲜明而享誉海内外,堪称全国首屈一指的年画艺术品种。

    中国近代天津百个历史第一——新闻媒体

    1.中国第一家百年老报——《大公报》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6月17日,《大公报》在天津创刊,3个月后日发行量达5000份,一举成为国内引人注目的报纸。创始人英敛之(1867-1926),“大公报”三个字为严复所书。

      1937年7月31日,天津沦陷。《大公报》不在敌占区出版报纸,辗转于上海、汉口、桂林、重庆、香港等地,为抗战宣传做了大量报导。

      1941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授予《大公报》最佳外国报纸荣誉奖章。

      解放后,《大公报》曾作为全国性的报纸迁到北京。

      香港《大公报》创刊于1938年8月13日,于日本占领香港后一度停刊,1948年3月15日复刊,出版至今已发行到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大公报》是我国唯一的享誉海内外的百年老报。

      天津《大公报》初址位于今哈尔滨道237号,1906年迁址至今和平路169号。

    2.中国第一份政府报纸——《北洋官报》在天津发刊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在天津出版发行《北洋官报》,是中国有史以来的首家政府报纸。

      《北洋官报》登载的内容,兼有政府公报、新闻报纸、学术刊物三重性质,至1912年1月民国建立时结束。十年中出版三千多期,是清末和北洋政府时期一份权威性报纸。官报局选址于天津河北集贤书院,今狮子林大街官报胡同。

    中国近代天津百个历史第一——思想文化

    1.中国西学第一人——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严复(1854-1921)在天津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翻译成中文《天演论》(“天演论”为“进化论”旧称)。他将达尔文著名生物进化规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应用于当时中国社会现象,呼吁中国如不变法,必然“亡国灭种”,呐喊“自强保种”“救亡图存”。他创办天津第一家中文报纸《国闻报》,连载《天演论》,并于1898年出版。他是中国最早传播西方政治经济思想、逻辑学、生物学的启蒙思想家,被中国近代维新派思想家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人”。

      严复,福建人,1877年到英国留学,27岁时来天津,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教务长)、会办(副校长)、总办(校长)。

      他在天津居住三十年,自称“卅年老天津”。

    2.中国第一位传播西方戏剧、音乐、绘画的文化名人——李叔同(弘一法师)

      近代文化名人李叔同(1880-1942)出生于天津。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由天津赴日本留学,攻读西洋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课程。

      1906年他在东京组织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公演法国名剧《茶花女》,为中国人第一次公演话剧。

      1911年(清宣统三年),他学成回国,在天津、杭州、南京等地学校任教,第一个将西洋油画技法传授给中国学生,并率先在教授绘画时开设人体写生课。

      他教授钢琴演奏,撰写《西洋乐器种类概况》,第一个向国内全面介绍西洋音乐知识。

      他还是第一个从事西洋音乐创作的人,创作了许多名歌,并利用西洋名曲为中国古代诗词谱曲,被我国音乐界公认为中国近代音乐启蒙运动的先驱。

    3.中国甲骨文鉴识第一人——王襄

      王襄(字倫阁,初号符斋,后改号簠室,1876-1965),生于天津,著名古文字学者。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10月,山东文物商人范某携带一块在安阳发现的带有刻痕的龟甲骨来津求王襄等辨认。翌年,范某再次来津。王襄确认为殷墟商代卜骨。王襄非常珍爱这一首次出世的文物,但因财力拮据只能购些碎片进行研究,此即为甲骨文被鉴识之始。

      由于王襄的发现,古文字界称他为中国甲骨文鉴识第一人。

    4.中国第一部拼音字母专著——王照创造《官话合声字母》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天津学者王照创造的《官话合声字母》一书于日本出版发行,在中国文字改革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王照(字藜青,1859-1933),生于天津宁河县芦台镇,清朝进士,翰林院学士。

      他在戊戌变法时积极参与维新运动,后亡命日本。回国后在故乡芦台致力于中国语音研究,潜心创编《官话合声字母》。

      1903年以后,他创办“官话字母义塾”、“拼音官话书报社”。该社发行的《拼音官话报》销路甚广,一时间官话字母风行全国。

    5.中国第一家发行量超过1.5万份的文化刊物——梁启超在天津创办《庸言》杂志

      梁启超(字卓如,1873-1929)于1912年12月在天津创办了著名学术刊物《庸言》,初办时为半月刊,两年后改为月刊。内容分为“建言”、“译述”、“艺林”、“佥载”(即转载)四大部分,及时翻译国外学术著作,传播世界最新信息,深受读者欢迎。

      由于梁启超在国内外的声望和刊物内容丰富,《庸言》一创刊即取得发行万份的空前成绩,第七期后激增至1.5万份,并长期保持这一骄人的发行份数,为当时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刊物。

      这在新文化运动尚处在早期的民国初年堪称一项奇迹。

    6.中国第一座自然博物馆——北疆博物院

      1914年,法国神甫桑志华(Emile Licent,1876-1952)来华探险考古。他在中国北部进行了广泛考察,第一次在中国发现了旧石器,改变了“人类起源于欧洲”的学说。他还第一次发现了河套人古化石。法国著名科学家德日进(1882-1955)同期也在天津,给予桑志华巨大的帮助。

      1923年,北疆博物院正式创建,收藏了古生物、地质、矿物、人种学、动植物标本3.5万余件,成为我国第一座世界一流的博物院。经过德日进鉴识,许多标本的文献价值引起世界轰动,桑志华被推举为法国科学院院士。

      1938年,因日本侵华桑志华被迫回国,把大部分馆藏品留给了天津,为日后创建的天津自然博物馆打下了丰厚的基础。

      北疆博物院原址位于今天津外语学院院内。

    中国近代天津百个历史第一——社会团体

    中国第一个基督教青年会——天津基督教青年会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北美基督教青年会派人来天津组建青年会,为中国第一个基督教青年会。

      1909年(清宣统元年)青年会改选董事时,张伯苓、王厚斋等九名华人当选为董事。1911年,张伯苓当选为董事长,梅贻琦(后任清华大学校长)任干事。

      1913年,天津成立基督教女青年会,南京协和神学院院长陈志怡的夫人张文忠任总干事。

      青年会是世界性的社会团体,主要致力于社会服务工作,组织青年开展文化、教育、体育、慈善等活动。

      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址在现东马路49号。女青年会址在今大沽路市妇联大楼。

    中国近代天津百个历史第一——民俗

    中国最早的敕建妈祖官庙——天后宫

      早在元朝,福建、台湾“妈祖崇拜”即随漕运船民北上传入天津,明清鼎盛时期曾有16座各种名称的“妈祖庙”。

      天后宫(俗称“娘娘宫”)是保存至今的全球最大最精美的妈祖庙,据1870年(清同治九年)《续天津县志·卷四》记载,为“元(朝始)建,明永乐元年重修,仁宗皇帝御制额联,今皇帝御制额。恭纪天章”。《元史·本纪第三十·泰定帝二》载:元泰定三年(1326年)“作天妃宫于海津镇”。天妃宫后更名天后宫。据此,天津天后宫成为最早的妈祖官庙。

      天后宫位于东门外三岔河口附近,至今香火旺盛。

      天津作为“北派妈祖文化”的圣地,证明祖国大陆与台湾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文化血脉。

    稿源:北方网编辑:郭晓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近代天津百个历史第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yfw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