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9日
第一次看到这个词,是通过读李政涛教授的书而知的。这几天,这个词一直在脑海里转悠,对什么是课感逐步的加深理解。
说课感还得从一种现象说起,与同事交流往往发现一个问题,拒绝领域外的学习和探究。听课、研讨、集备等活动,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语文教师参加语文学科活动,数学教师参加数学学科活动,好像大家从来没有想过越过一个学科去认识另一个学科。如果有人提醒,答案大多是不是我们领域、专业,我们不懂,用不到等等各类推辞。
义务教育特别是小学,要求教师是全学科、全学段型的教师,什么学科、什么年级都能胜任。这是一个小学教师成长的目标之一。
特别是教学改革以来,大单元教学、跨学科学习、跨学科探究等学习方式,对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双全”甚至高于“双全”的素养要求。
面对多数教师对超学科的内容说不,对于不参与,不学习,不活动,不点评等偏见。我们做为一个合格甚至优秀的教师,如何对待这种普遍的偏见和误解。确实是我们应该反思的问题。
话说到此,是不是觉得偏离了“课感”的主体。其实不是偏离,而是为了大家更好的理解“课感”做了一些铺垫。
课感与车感、手感大同小异,有异曲同工之妙。课感不仅仅来自于上课,还来至于听评课,我们去听一节课,总会有与课堂有关的各种理念、观念或成见,转化为人的直觉和感觉,这种感觉就是课感。就像开车的老司机,已经无需通过背诵记忆操作手册上的条文来开车,只凭车感就足以在道路上游刃有余,还像卖油翁凭的是手感。我们听课多了,自然会有课感萌生,这种课感让老师进入课堂后,所有的感官都指向于课堂的生长,有没有感受到课的台阶感、推进感、纵深感、突破感,有没有感知并确认这堂课是带着学生在一个层面上以滑冰、漫游或转圈的方式徘徊不前,还是引领着学生在刨坑、攀岩或拔节中向上生长,做深度学习。
教师如果有了课感,无需按照学科标准来评课,因为所有的科目都是为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无需担心自己外行,因为我们用生长的眼光看待这节课,就能点评这节课的一二三。对于大单元教学、跨学科学习来讲,课感犹如强心剂、动力剂。只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教育智慧和教学技巧。从这些层面来讲,形成课感尤为重要。
自然,课感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无中生有,更不是天才创造,而是靠自我的深度学习,深度思考,躬身实践,多次试错,反复听课、评课、研课、磨课、写课中逐步积累而来的。
做为一个教师,达成课感是教学中的最高境界之一。唯有坚持,唯有努力,唯有创新,相信一定能练就属于自我的手感、眼感、课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