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总认为只要重复一件事情的次数够多,就能够获得做好那件事情的能力,比如:对于一个知识点,只要我做的题目够多,就能掌握;对于演讲,只要我练习够多,就能做好的演讲……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在高中时,对于不能掌握的知识点,我通常采用刷题的方式来增加对知识点的熟悉度。对于一两个知识点这个方法还是很管用的,但是对于高中各科众多的知识点来说,这个方法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了。在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之前,我还是一直沿用着老套路,有时也会牺牲休息时间只为将知识烂熟于心。这样的结果就是自己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自己状态越来越差。
当在和前辈们沟通方法的时候,他们对我这个方法很不赞同,并指出我想法上的缺陷。刷题其实是自己不愿意动脑的一种体现,知识点是有体系、有章可循的。多动脑掌握章法,比盲目刷题有效很多。听完之后我开始改变,在学习上遇见问题总是先进行思考,联系相关的知识,找到巧妙的破解之法,而不是在最初选择所谓简单的道路。
在大一下时,专业设置了公共演讲与交流学基础,目的是让我们能够熟练自如地在观众面前做各类的演讲,对于喜爱演讲的我自然不会放过每一个练习和上场的机会。但是经过认真用心的准备过后,得到的回馈也不尽如人意。
就在自己苦恼的时候看到了《TED演讲的秘密》,书中作者指出演讲的主体是听众。反思自己,我才发现在准备演讲时一直在使用“我认为”的方式去思考,而有考虑到听众的特点和想法,导致我的演讲仍有缺陷。西蒙·斯涅克曾经说过:“我出场的目的是为了给予。”于是我开始改变以自己为主体的思路,去询问身边听众的需求,做听众分析来确定自己每一次演讲课的主题。最终在一次演讲课上,我的演讲被评为最优,这加深了对“我出场的目的是为了给予。”的理解。
上述两件事情不难看出,我都是因为见识和认知没有到位,导致自己一直处于瓶颈期。但是思维一旦发生转变,辅助以努力,不久便能突破瓶颈期,达到自己的目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