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衣橱塞满,旧物品舍不得扔,无数次对自己说“还是别扔了,万一有一天用得到呢”?这就是迷茫期的开始阶段,总不能把东西干净利落地扔掉,纠结过后,身边的东西依然很多,很杂乱。必须想方设法和这种觉得可惜的意识作斗争,坚持断舍离。
接下来到了下决断和下狠心的阶段了。你必须在“把这东西送给用得上它的人吧”、“这东西就算留下来也没有任何人会用它”之间做出选择。这便是中级阶段,你的判断速度会加快。也只有到了这个阶段,你的家才能从“仓库”变成“住所”。下一步精挑细选,和它们成为朋友,只有变成物品的主人,才到了断舍离的高级阶段。每一样东西功效发挥到极致,慢慢地你的“住所”,便可以称为“自在空间”了。
“断”和“舍”都需要行动,磨砺内在的感应力。书中拿食物举例:“总有人喜欢告诉我们吃什么对身体好,吃什么又会损害身体健康,其实食物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真正造成食物好坏的是我们吃东西的方式和习惯。”
而物品也并非是本身不好,是我们的判断失误才导致物品杂乱堆积,一切错误的根源在于自己的感应力。断舍离正是磨砺内在感应能力的技术,而在瑜伽里,人们把这种感应力叫做内在智慧。
通过断舍离,我们发现了一个真相,“物品要用才有价值!”你花大价钱买了一个名牌包包,但舍不得用,那它的价值就没有任何体现,就是属于一种浪费!
再比如说饭粒,作为食物它是美味的粮食,但如果掉水槽里脏了,就感觉没有价值。这就是,物品会因为所在场合的不同,而变得无用或是有用。
《断舍离》的目标,就是让社会上的物品都各得其所。让物品流入更需要它们的人手中,去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也是断舍离所提倡的。世界上最能彻底实践断舍离生活方式的是蒙古人。作为游牧民族,居住在移动式的蒙古包里,特有的局限性,只允许他们带一些必要的东西。在避免囤积物品的同时,人们对物质的欲望也就淡薄了,而精神世界却异常惊人地丰富起来。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断舍离才更有意义,因为这是一种智慧的生活态度!
第三篇:《断舍离》|我们无法丢弃物品的深层原因究竟是什么?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不需要的东西,在生活中泛滥呢?
消费社会,精明的商家为了让人们购买,打出了折扣技巧。我们对折扣没有任何抵抗力,就会被折扣比例蒙蔽,冲动下会盲目购买。
我们像是生活水池里的鲇鱼,而入水口就像是“断”的闸门,出水口,则更像是“舍”的闸门。
我们只会购买,而不舍得丢弃物品,久而久之就会生活在“不断涌进来”,但“只进不出的水池里”。而我们为什么不知不觉呢?
因为只要静止不动,淤泥就会一点点沉积下去,如此一来,不管淤泥有多么厚,我们能看见的、最上面的一层水一定是清澈的。我们大多数人依然不愿动弹,理由恐怕只有一个——如果断舍离的话,池塘就会天翻地覆,静止不动的话,还能有点喘息空间。
生活中扔不掉东西的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人:
逃避型:“想要收拾家的首要条件是什么?”是充足的时间?足够的耐心?还是保证能鼓起的干劲?不,是你必须在家。这类人群未察觉到的一点,他们都对自己的家庭有所不满,加上因为很少收拾而变得乱七八糟的家,就更减少了他们回家的次数。慢慢地,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越陷越深。
二、执着过去型:即便是已经不会再用的过去的东西,也得非收着不可。
相册、奖杯,甚至是随手买的小小的纪念品,多半隐含着对过去幸福时光的留恋,从不想面对现实这一层意义上来讲,与逃避现实型也有相通之处。对所有东西的留恋,让他们看不到现实,完全沉溺在过去的死海里。
担忧未来型:为了摆脱这种焦虑和不安,囤物。“自己某一天会因为买不到某样东西而陷入困境”的情景。他们只有“没有的话会很麻烦”的意识。
没有收拾的屋子就像便秘,为什么?一个家庭的运气,可以从屋里的灰尘数量看出人和家庭的整体运势。
不用的东西充满了咒语般束缚的能量,你真的觉得必须把他们扔掉,却一直不会付诸行动,随着时间的流逝,你甚至会忘记它们的存在。它的咒语里会寄宿着消极的能量。而且无视和忘却它们,那种咒语般的能量会变得更加强大。除掉废物,垃圾,灰尘,就能彻底除掉停滞运与腐败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