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化热
八十年代有过几波的文化热。但以王小波的眼光来看,这些所谓的文化热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
他举了其中的一次“文化批评热”。说其实是在发牢骚,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还有点党同伐异的意思。他认为文化的定义是这样的:“文化是一个社会里精神财富的积累,通过物质媒介(书籍、艺术品等等)传诸后世或向周围传播。根据这种观点,文化是创造性劳动的成果。”而所谓的“文化批评热”却是说,文化是种操守,是端正的态度,属于伦理学范畴。
他还举了国外文艺复兴的成果。他认为那个时期留下的建筑,文艺书籍,艺术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而国内的很多所谓的人文精神都是虚的。
在中国,一说到文化,人们就会想到传统的国学,想到孔孟之道。似乎这才是真正的文化。殊不知,这些只是文化中的一种伦理学,道德哲学。是被包括在文化里,而不是文化就是孔孟之道。
2.文化之争
过去,在西方,某些僧侣(教士)文化就代表着有知识,而这些僧侣可以仗着有知识获得了权力。在过去的中国,人们则是凭借孔孟之道的知识,即可获得了权力。现代的知识不单单指的是这些僧侣文化,儒家文化,还包括科学。科学是可以证明的实实在在的知识,让人一目了然,让人信服。而西方的僧侣文化和中国的儒学并没有什么证据,也没有什么逻辑。仅是凭着统治的魔力才能让人追随。
传教士传播的教条是为了获得统治的魔力。而中国自古以来的读书人背诵儒学,也是为了得到权力。倒是真正的科学家,他能够证明真实存在的东西,也能够创新出原本不存在,可以让人类得到一个飞跃发展的东西。但他们往往得不到权力。权力是掌握在一部分处心积虑想要统治人的人手里。这让我想起北宋初年的宰相赵普,据说他书读得不多,仅凭“半部论语就可治天下”。当然,这里面是有夸张的成分在里面。可这也说明了儒家学说对古代帝王治理国家的重要性。所谓内圣外王,就是只有内在修成圣贤之士,才可成治理国家之王。王小波提到圣贤朱熹。他主张格物致知,也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
当然,儒家的道德哲学和伦理学并不全然是错误的。但如果以此攫取了僧侣的权力(这种权力是狭隘的,是自私的,是只为少数人谋福祉的,有可能黑白不分的,有可能枉顾天理的,阻碍人类发展的)。那就是无耻。我们生活在新时代,可以有理由要求更进步一些的东西。
这些东西是什么他没说,但我想无外乎是科学,自由、民主、人权这些现代人都应该追求的东西罢。
3.“行货感”与文化相对主义
这里所谓的“行货”指的是劣等货物。是从《水浒传》里宋江被戴宗勒索一章节中衍生出来的词语。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一种说法: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如果我不是王,那是不是我就是一行货。到哪都是一行货?行货就该任王处置?
如果我们只以此传统文化为正宗,那我们就永远是一行货。
人该是自己生活的主宰,不是别人手中的行货。
没有一种文化是低等的,这是文化的相对主义。这个观点是对的,但要看怎么用。遇到胡搅蛮缠的人,好的观点也能被他歪曲了。
近几年来,社会上也一直在刮着弘扬传统国学,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潮。时不时会有一些社会团体打着这样那样的旗号在开坛授课。孔孟之道被吹捧到了无以复加的神位上。当然,儒家学说并不是不好,但要会辨别吸收。而很多人根本分不清精华糟粕,未加臻别一股脑囫囵吞枣。如此只能导致社会倒退,还不如不学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