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对瑞老师说,现在的孩子真正是缺少理想教育,他们抑郁、迷茫、玩游戏、搞破坏。他回忆起以前的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大家的精神面貌是多么的令人振奋。
瑞老师说,现在物质条件丰富了,孩子的精神匮乏了。竞争压力大了,孩子的眼睛无神了。我们的家庭和学校,一门心思地教给孩子“何以为生”的本领,往往遗忘了告诉他们“为何而生”。
“何以为生”,是在追求怎样生存、生活;
“为何而生”,是在思考生命的意义;
生命是教育的基点,生命使教育变得有价值。教育,既教给孩子“何以为生”,还要引导孩子思考“为何而生”。
“为何而生”让孩子思想丰盈,不抑郁不枯燥;“何以为生”成就孩子的生命更美好。
一个正常生活的家庭,应具备教育性、文化性、人文性,既关注孩子会什么,还要帮助孩子知道为什么,让孩子一生拥有不竭的精神源泉。
一个正常生态的学校,应具备生活文化、生存文化、生命文化,既着眼学生当下,远眺学生未来,又站在历史的高度关心人类生命发展。
当前的教育,只教孩子“何以为生”,不教孩子“为何而生”。
家庭是社会中的家庭。一些家庭为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向孩子要考试分数,要兴趣特长,孩子就在文化学习和兴趣培训中晕头转向,在与邻居孩子比较中失去信心,没有了自由空间,没有了精神发展。
学校是社会中的学校。一些学校迎合家庭、社会,有意无意地忘掉了学生的生命发展。学校放弃让学生“为何而生”的思考,只教学生“何以为生”的本领,存在把教育作为工具的倾向,认为学校教育就是培养社会人,忽视人的自然属性。
教育被蒙上了强烈的功利色彩,利益驱动代替了育人事业追求,充斥家庭、学校的是分数文化、工具文化。
家庭不是孩子心灵的温馨港湾,是学校教育的提前准备,或再继续。
学校工作不是结合学校特点和需要开展,更多的是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 教师更多的是完成学校布置的工作任务,学校领导怎么安排就怎么落实,以致于无法体现创新性和研究性。而在缺乏自主性的学校中,学生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和任务,无法成为一个主动学习者。
“何以为生”的教育, 属于孩子自己支配的时间太少、空间太窄,孩子成了考试奴仆,为分数而生存。在标准面前不敢质疑,在权威面前不敢挑战,习惯听命于成人的指挥。“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里学;提高一分,干掉千人。”这种打鸡血式的教育,于生命而言,是摧残,是过度消耗。家庭、学校对于孩子而言,是一个没有人文关怀,缺乏生命温暖的功利场所。
生命缺乏温暖,生命之花就会枯萎。如今的孩子自我伤害、故意伤害他人的案例经常让具有生命阅历的成年人也心惊肉跳。
拯救孩子,刻不容缓!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
生命是人类存在的载体,教育的过程是提升生命质量的过程。教育旨在帮助孩子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
缺少“为何而生”的思考,让成长中的孩子遇到挫折不能勇敢面对,遭遇困境无所适从,在迷茫和恐惧中甚至伤害生命。只有“为何而生”和“何以为生”同向并行,生命之花才会越开越艳。
![](https://img.haomeiwen.com/i29595227/a1195ff64401b3b0.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