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值班,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深深为杨家的相处之道所折服。
抗战时期,钱锺书先生在清华大学任教,但他的父亲和家人非要他去蓝田师院,他便同意了,而杨绛认为“怎么也不当去,他该向家人讲讲不当去的道理”。但她没有大吵大闹,而是先征求了父亲的意见,难得的是,杨父也没有像平常的父母一样,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人生经验都传授给孩子,或者直接替他做了决定,而是“脸上漠无表情,一言不发”,杨绛明白了爸爸的意思:“一个人的出处去就,是一辈子的大事,当由自己抉择”于是选择了尊重丈夫的选择。
虽然只是一件小事,却教给我们家人的相处之道:即使亲如父母,近如夫妻,也应当保持界限,给对方足够的尊重,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
有多少父母,以爱之名,要求孩子言听计从,无视他们本身的性格和爱好,强制他们按自己的意愿去成长。有的即使已经成年,仍然不肯放手,对孩子的衣食住行无微不至的照顾,培养出一个个妈宝,然后再抱怨他们不懂感恩......
有多少夫妻,以爱之名,试图改造对方,稍有不同意见就喋喋不休,对方任何决定都横加干涉,弄得家里鸡飞狗跳,自己也疲惫不堪……
杨绛用行动告诉我们,家人相处,最大态度的是尊重,最好的尊重是界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