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内涵和机制
1、区域经济结构内涵:包括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要素结构等,其中,产业结构最为重要。
2、区域产业结构:区域各类产业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
3、产业:各部门各行业的总称。
4、区域产业分类:
三次产业分类(克拉克分类) 第一、二、三产业
产业功能分类 主导产业、关联产业
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 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
5、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
市场机制(价格、供需、竞争)、政府干预(不如市场调节灵活敏感)
6.2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
1、配第-克拉克理论:从业人口以及产值都会从一向二、三产业演进。
发达国家没有明显的二元结构,没有农民很穷的情况。
2、雁行学说:产业从进口—国内生产—出口转变。
原因:收入、产出
6.3区域研究与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变化有利于推动区域研究,为区位论研究提供支撑。
6.4区域空间结构
是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空间上合理组合可以合理配置资源,节约运费,减少劳务支出和管理费所产生的成本,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6.5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费里德曼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中心-外围理论
(1)前工业阶段区域空间结构:均匀发展,各地区规模小,零散分布。
(2)过渡阶段区域空间结构:开始出现区域中心。
(3)工业化阶段区域空间结构:出现多个中心,每个中心都有大小不一的外围结构。
(4)后工业化阶段区域空间结构:区域联系紧密,内部差异缩小,一体化程度加深。
中心拥有绝对的优势,外围很多方面都欠缺。
6.6城市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城市是一个高度人工化的区域生态系统,农村是一个自然为主的生态系统。城市是区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大分工的结果。
城市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6.7农村工业化
含义:农村工业化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农村发展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工业化。
意义:农村工业化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过程,就是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发展,由城市从事工业、农村从事农业的二元经济转变为一元经济的过程,也是人口城市化的过程。农业劳动力向工业流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这是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过程的一般规律。
历程:原来所谓的工业化,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城市工业化,这已约定俗成。至于这两年又出现的“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那已经是后来的现实发展之后才提出来的事。实践正在表明,在中国,只有农村工业化才预示着真正的国家工业化。
6.8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
含义: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大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
表现:
1)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
2)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
3)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
评价: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6.9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
(1)引起产品、产业更替
(2)引导和改变消费需求
(3)引发和促进制度创新
(4)增强了区域竞争力
6.10区域创新网络
概念:区域创新网络,又称区域创新环境,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必须的社会文化环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