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爆炸,能浏览的资讯实在太多了。即便是对于思考提炼的文章,例如「知乎大神分享、简书分享」的提炼式分享也越来越爆炸。
干货多是好事,这意味着不管我们想做任何事,都有一篇详细的「干货」指南用作参考,让我们在即便没有任何专业知识的情况下,也能有一个较高的起步来把事情做好。
但我们不能因为「干货」太多而忘记当初为什么看「干货」,更多时候,我们看「干货」是想做成一件事。例如把生活过好、把工作做好。如果解决「工作、生活」所遇到的问题是我们看「干货」的原始动力。那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我们还应该进一步思考,问题是怎么样被解决的。
常见的思考方式是「浏览干货👉等待与干货相匹配的问题出现👉使用干货中陈述的知识点去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解决问题的方式,效率是很低的,首先是看了也记不住,遇到问题了还得来翻查这篇「干货」,其次是在遇到问题之前,我们对任何「干货」的解读是非常表面的,很难抓住干货的重点,没有遇到过干货中所解决的问题,就很难引起共鸣,再干的货也如水流鸭背一般匆匆流逝。
在知识分享越来越成熟的互联网环境,我甚至觉得我们不用再去「主动学习」。因为我们在生活以及工作中所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你不是第一个遇到这个问题的人,你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网上肯定早就有人问过,也有人解答过。想解决什么问题,就直接冲着这个答案去。例如你想学「烤面包」不必按部就班地去学校报考「烘焙课程」。直接去网上搜一下「如何烤面包」,不管在知乎还是简书,都有一大堆的「如何烤面包才好吃」的「干货文章」,挑选一个适合你的,直接按照「干货」说的去做,基本上八九不离十。
万事皆有牛逼人,但我们的生活有自己所需要面对的问题,如果跟着一个绝佳的答案而增加自己的问题,生活就会变得滑稽,例如看别人分享「面包机的一百个妙用」,看别人能用面包机做出美味的面包、风味酸奶,自己就兴匆匆地买了一个面包机。前后用了几次就不想再用了。
「买面包机」并不是你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可能你本来并不那么喜欢烤面包,吃不吃烤面包对你也没什么影响,这样的问题可有可无,那你放弃的概率是极高的。
但我们换一个角度,假设你是开奶茶店的,店铺有空余的地方让你放一个烤箱,空隙时间烤出花式面点,让每天来你的奶茶店的人都能品尝到不一样的美味面包。不但能增加收入,还能成为你店铺的特色。为了维持工作中,奶茶铺的特色而主动去搜索「如何用烤箱烤出美味面包」的干货文章,我相信不但看文章的过程享受,在实行的过程中就如考试中别人给出参考答案一样,不断去搜索答案中的重点,摘抄你需要的内容。如此查看「干货」并用行动去改善自己的现实生活,想必成就感和幸福感应该是爆满的。
聚焦自己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主动去搜索「干货」更能切实有效地改善生活。与搜索答案的能力相比,更让我糟心的,是发现问题,聚焦于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我想写简书的主因。
作为一个产品经理,需要面对的问题太多,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也远远超出常人的范围。「设计、编程、运营、团队建设、精力管理」即便不是精通,但如果不掌握一二,就很难和团队中其他领域的人沟通。例如不懂设计,设计师给过来的作品,如果你只会说「感觉不对、不够好看、你做两个版本给我选」,那设计怎么改?多半会是乱改,改的次数多到你不好意思再改或者项目的时间不够了,你就「还是用第一版」然后上线。
如果你懂一点设计,你可以告诉设计「『颜色的明度太高,看着不舒服』、『我需要的是卡片式风格而不是扁平式』、『内容的排版太松散,靠左或者靠上能让用户更直观地看出这两块内容是相关联的』」等等,用更专业的术语沟通更能让设计明白问题出在那里,以及怎么修改。
想对这些海量知识都涉猎,导致我成了收集控,收藏了太多的「干货」,其实并没有实质地提升自己的能力,能看到书也足以堆成山,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我决定以主动输出的方式去梳理我目前到底需要学什么去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用写文章的方式让我聚焦问题。所以今天我创建了这个专题——「一个产品经理的自述」。在此我会写一些做产品的过程中所需要面对的各种问题以及解决方式。
这是一个开始,「对于你全是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