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论与唯心论

作者: 刻俄柏 | 来源:发表于2018-03-24 22:39 被阅读4次

    一、万物起源于数字

    主人公

    古希腊数学家、宗教家以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571-497 B.C.)。

    ==数字、数学这跟万物的起源有什么关系呢?==

    事实上,他是要借着这个说法来强调:在探讨万物的起源或万物的性质的时候,形式比质料占有优先地位。

    (一)形式跟质料是什么?

    形式跟质料在西方哲学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对概念,可以用它来了解任何我们认知的对象。

    形式等于是被我们的理性掌握,用来分辨一样东西是什么而不是别的东西。

    质料是用我们的理性来分辨材料是什么,材料有好有坏、有贵重的、有平凡的,这就是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在毕达哥拉斯之前的哲学家,像泰勒斯说“万物的起源是水”,赫拉克利特说那是火。水跟火或是气都是物质,有形可见的感官的对象,也可以掌握的东西。毕达哥拉斯说不行,比较重要的是形式,而不是具体的质料。==他在说什么呢,我们举个例子。==

    譬如说我到动物园去看到熊猫,我一看就知道这个动物是熊猫,为什么?它的形状啊、它的样子啊,这是熊猫的形式,天下所有的熊猫都长这个样子。但问题来了,天下没有任何两只熊猫是一样的,每一只熊猫都不一样,怎么不一样法呢?它们的体积大小不同、体重不同、体质也不同、占的空间也不一样。所以熊猫没有两只是一样的,但是都叫做熊猫,这说明什么?我们说这是熊猫代表它的形式,个别的每一只熊猫有它的质料上的不同。
    

    所以形式比质料占有优先性,是说我们人类在认识的时候都先认识形式。

    (二)形式跟数学有什么关系?

    数字图形就是数学里面的重要元素,如果没有数学的话,你怎么去认识这个世界呢?怎么了解这个世界呢?

    譬如说,你碰到一个人总想知道他哪一年生的、今年几岁、家中几人、住几平方米的房子,这些都是数字。今天星期几?你要出差的时候,坐哪一班飞机?哪一班高铁?你要是没有这些数字的话,你怎么跟别人来往沟通呢?
    
    譬如你开车,你看到圆形,方向盘、车灯、车轮都是圆形的;方向盘上面几个杠子还把它杠出来几个三角形;车窗有的是接近长方形、有的正方形。所以,如果没有这些图形的话,你能辨认任何东西吗?不可能的。
    

    毕达哥拉斯:从此以后你谈论到万物的起源问题的时候,你不要再想那个质料了,那个质料是不会有定论了,还不如怎么样?你想那个形式部分,那形式部分的话,数学就可以发挥作用了。

    ==毕达哥拉斯为什么把数字看作宇宙万物的起源呢?他怎么去证明万物都是数字呢?==

    我们看下数字“1、2、3、4”,1就是点,2个点构成线,3个点构成面,4个点成为体,所以,1、2、3、4就代表点、线、面、体,宇宙万物都是以具体的东西、具体的形状出现的,那不就是以这个为基础发展出来的吗?宇宙万物不可能没有形状,只要你有形可见,就一定有某种形状,或是圆形、或是多边形都可以,这一来的话,不就构成万物跟宇宙吗?
    

    (三)宇宙的三个特色

    毕达哥拉斯认为宇宙有三个特色,跟数学密不可分。

    1. 平均

    毕达哥拉斯认为,宇宙特别会使用平均数。
    譬如白天晚上各占一半;一年分为四季,每一季都有三个月,每月平均三十天。

    1. 秩序

    这种秩序表现为可以用数学来测量。时间上的先后,空间上的远近,都要用数字来计算和标识。

    譬如这边距离那边多远、从这边走到那边要多久,这些都要用数学表达。这就说明了宇宙很有秩序。

    1. 和谐

    宇宙的和谐可以通过音乐来了解。

    他说你知道好的音乐为什么这么美妙吗?因为音乐也离不开数学,他发现音符之间有比例的规律,善于使用这个规律就有和谐的音乐。懂一点音乐原理的人都知道,音符之间的距离叫作音程,毕达哥拉斯给出了著名的琴弦定律,他说:音程之间比例愈简单,和声就愈和谐。他还强调说哲学和音乐是不可分的,哲学就是至高的音乐,天才可以听到行星的乐音,是用耳朵吗?当然不是,要用灵魂去听。
    

    小结

    1. 在认识任何事物时,形式比质料更优先也更重要,而数学所象征的就是宇宙的形式。
    1. 没有数学提供的大小比例、快慢节奏、长短对比,以及相似、反差、对称这些观念,我们无法欣赏任何东西,尤其是音乐。
    1. 感官所能把握的是具体的事物,但是我们经由数学而提升理性的抽象作用,可以进一步领悟更普遍的知识,像真、善、美这些。

    二、真的有灵魂吗?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灵魂才是真正的人,所以,照顾灵魂就成为人生的首要大事。

    (一)什么是灵魂?

    古希腊哲学家看待灵魂的三个观点

    1. 希腊神话:灵魂是“Psyche”赛姬

    赛姬本来是一位美女,后来跟爱神谈恋爱,经过各种考验最后成为女神,在古代以这个神话表达一个人心里犹豫不决,想爱、想恨非常复杂的情绪。
    “Psyche”这个词后来就变成心理学上所谓的“Psychology”的前缀字。

    1. 《荷马史诗》:灵魂是“生命气息”

    灵魂就好像我们的呼吸,但你要活着才能呼吸,万一死了怎么办?灵魂就变成非常的苍白、软弱无力了。所以里面提到在特洛伊战争里面的大英雄阿喀琉斯,他死了之后到了阴曹地府,常常在抱怨说:“我现在就像游魂一样了。”他甚至说,“我宁可在世间当别人的奴仆,也不要在阴间称王。”所以可见,当时把灵魂当作“生命气息”的观念是相当流行的。

    1. 毕达哥拉斯:灵魂是“生命原理”

    "生命原理":只要有生之物一定有某种力量、某种原理,使它的生命可以延续,可以发展。

    植物跟动物是不是也有生命呢?

    有的。第三点说灵魂是"生命原理",这也是毕达哥拉斯所强调的,只要有生命之物都有生命原理。植物、动物也不例外,它称作植物魂或动物魂。

    但是你不能把人跟动物、植物放在一块儿。毕达哥拉斯接着说:“灵魂有三个部分,分别负责感觉,负责活动,跟负责心智。”感觉跟活动很明显,植物、动物,它们去分享吧。人不一样,人除了这两者还有心智,只有人的灵魂有心智,心智就是理性的作用,这就是人的灵魂的本质之所在。 这一来就把人跟其他生物划清了界限,代表人的生命真正重要的是什么。

    (二)人生该做什么事?照顾灵魂

    1. 灵魂才是真正的人,身体只是灵魂的监狱。

    有关“身体是灵魂的监狱”这个论断,在古代非常盛行,所以很多人把如何克制自己身体的各种欲望、修养自己当作人生的首要目标,都跟这个有关。

    毕达哥拉斯相信灵魂会轮回,他有一次制止一个人鞭打一只小狗,他说:“请你停下来因为我从小狗的叫声中听到我以前一个朋友的声音”,我们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不但如此,他还认为人跟动物会轮回,甚至人跟植物也可能轮回。他的学派的学生们或信徒们禁止吃豆子,因为他觉得豆子很像人的生命的原始的状态。

    1. 灵魂不死,是神明的亲戚。

    古希腊人相信神明是永生不死,人的灵魂这一部分跟神明是亲戚,也是永生不死的。

    轮回的目的何在?让我们的灵魂再度回到神明的世界,这一来的话,人生好像有一个光明的未来跟远景。

    1. 照顾灵魂的方法(毕达哥拉斯提到了三点)

      a. 研究数学

      因为数学是万物的来源,万物的本质所在,你对数学了解的话,就可以进而认识万物,认识整个宇宙。并且数学有一种抽象的作用,可以帮助你提升心灵的层次,不要再局限于具体的生活享受里面。

      b. 欣赏音乐

      毕达哥拉斯认为音乐就是和谐,你欣赏音乐的话造成心灵的和谐,对于人生的修养有直接的帮助。

      c. 沉思冥想

      如果说用太多的感官听、看、触摸,就会让你分心。相反的,沉思冥想的话就回到内在的自我,做一种真正的功夫。而毕达哥拉斯对这一点很坚持,要当他的学生,入门之后五年之内不能讲话,保持沉默,专心听课;五年之后,有问题才能请教老师。

    (三)毕达哥拉斯的社团

    毕达哥拉斯所组成的社团既是有宗教性的,有很多规定。

    简单说几句宗教的戒律:他要求学生们,睡醒之后被子要叠好,不然灵魂就会被卷在被子里面;他们相信人是神的财产,所以人不可以放纵欲望,也不可以自杀,自杀等于是谋夺神的财产,破坏神的财产了;还有不可以在灯旁边照镜子;还有更奇怪的,洗脚的时候要先洗左脚,穿鞋的时候先穿右脚等等。
    

    这么多规定,谁受得了呢?所以,毕达哥拉斯他在南意大利克罗顿(Croton)这个地方取得了统治权,一百年之后(约440-430B.C.),居民受不了,把他后代的徒子徒孙全部给赶走了。

    这个宗教团体的结局显然不好,但是毕达哥拉斯有关灵魂的各种论断还是有参考价值。

    小结

    1. 灵魂是“生命的原理”。人有身体,也有灵魂,身体是人的质料,灵魂才是人的形式,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

    2. 人的灵魂有心智部分,表现理性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让你为善或是为恶,而你选择正确的方向去走,最后可以回归神明的大家族。

    3. 人生的首要大事是照顾灵魂,方法就是我们说过的研究数学、欣赏音乐以及沉思冥想。


    三、哲学到底是什么?

    (一)先思考两个问题

    1. 你到全世界任何一所图书馆去看,就可以看到编号从“0”开始,请问:编号“1”的是什么呢?就是哲学。

      这个哲学为什么排第一呢?因为人间所有的学问分门别类,只有哲学是一个整合性的学问,把各种学问整合起来找到重点,给你一个明确的归纳。

    2. 你看到有些人明明研究的是数学、物理、化学,或者专攻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但是他们研究到最后所得到的最高的学位都称作“哲学博士”(Ph.D.),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因为在西方传统经过整个中世纪的发展,到近代的时候,他们认为哲学是所有学问里面最特别的,它可以称作“学问的学问”“知识的知识”或“科学的科学”,这三个词其实都来自于同一个拉丁文的片语,叫做“Scientia Scientiae”,翻译成英文就是“the Science of Sciences”,各门学科里面的综合性的学科。

    (二)哲学就是爱好智慧

    首先用“哲学”这个古希腊文的是毕达哥拉斯,这个词是他看奥林匹斯运动会产生的灵感。他发现运动场上有三种人:第一种(生意人)追求利益;第二种(运动员)追求名声、名誉;第三种(极少数观众)追求真正的知识,也就是智慧。他就想到说组合成一个新的词,叫做Philosophia,Philosophia这个词是两个希腊文合成的,前面一半叫做Philia,后面一半叫做Sophia。

    爱(Philia),在这里指朋友之间的情感,称作友谊,而这种友谊温和而理性,并且可以长久坚持下去。

    智慧(Sophia),简单来说,就是完整而根本的理解。说到“完整”,人的生命怎么样叫“完整”?简单说来就是“生老病死”,你能不能把它看作一个整体呢?你还年轻的时候能不能想到几十年之后年老、面临生命尽头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样的心态呢?这叫做“完整”。所谓的“根本”往往所指的是人生里面最复杂的、最深刻的一些问题,像什么是痛苦、什么是罪恶、什么是死亡?所以,所谓的智慧,就是针对这些做完整而根本的思考。也就是你如果爱好智慧的话,一生都在追求这个答案,而不见得可以获得,但在追求的过程里面,整个生命就不断地转化、不断地提升,就表现出跟一般人不太一样的特色。

    (三)毕达哥拉斯的示范

    1. 爱沉思

      毕达哥拉斯每天都要花好几个小时在地下室里面沉思。就好像你如果要往上提升,就要先往下沉到深刻的地方。他从地下室出来之后,就跟学生说我在地狱里面听到什么样的消息,我们现在要往上提升了,所以他喜欢沉思。你说在地下室里面到哪里去,那是他个人的说法,但至少代表什么?他跟别人都保持了距离,他自己进行深刻的思考。

    2. 爱治病

      毕达哥拉斯有一段时间到处去旅行,旅行的目的是为了给人治病,而他所治的病不是身体方面的疾病,而是在灵魂上的问题。譬如一个人活得不快乐,他跟你说你追求的是物质还是精神?你有没有忽略它们的平衡呢?有点像今天的心理医师。

    3. 爱教书

      他认为教书是一种最神奇的行业,别的东西,像权力、像财富,你给别人之后自己就少了,给到最后,给得越多,自己剩得越少;但教书不一样,一个老师教学生,他把所有的学问都教给学生,他本身的学问并没有减少,甚至还教学相长,还增加了呢。

    从这三种特色的表现,就显示毕达哥拉斯这个人是言行一致的,是一个真正的哲学家。

    小结

    1. 在奥运会上,心态超然、只想得知真相的极少数观众,才是哲学家。这种哲学家的形象,其实表现在后代所有的科学家、学问家身上,就是专心致志、为了求真而求真。只不过哲学家他所求的"真",是完整而根本的道理。

    2. 哲学是爱好智慧,要做根本的探讨或探讨根本的问题。所以在哲学界,很多时候你就会发现,很多人都有不同的观点,他们观点不一定都对,我们要学的是什么?要学的是他们的方法以及他们面对问题的态度。因为人活在世界上,所谓的"爱好智慧"意思是什么呢?就是你只能慢慢接近智慧,你不可能真正拥有智慧,因为智慧是属神的、属灵的,这是西方一个非常明确的立场。

    3. 哲学会调整及改善人的观念与作为。你学的任何一套哲学,它对你都会产生某种启发,有不同的观念就带来不一样的行为,行为造成习惯,习惯塑造性格,然后再决定你的命运。


    四、能被思想的就是存在

    主人公

    巴门尼德(Parmenides,514-?B.C.)

    1. 为什么要重视巴门尼德这个人呢?

    哲学的三大重镇:第一个是在爱琴海,靠小亚细亚这一带的爱奥尼亚(Ionia);第二个就是南意大利,南意大利有两大学派,一个是才介绍过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第二个就是今天要介绍的埃利亚(Elea)学派,它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巴门尼德。

    2. 巴门尼德有什么重要呢?

    柏拉图(Plato,427-347B.C.)在他的书里面提到巴门尼德,他说:“巴门尼德值得我们尊重与敬畏。他说的那些话你要担心的是你懂不懂,而不是他说的对不对。”这样一来好像这个人很特别了。==但是更重要的是,在整个西方哲学史上有两大思想派别“唯心论”跟“唯物论”,它们共同的来源都是巴门尼德。==

    3. 巴门尼德最主要的贡献

    “存在与思想的一致性原则”:他说如果有一样东西真的存在,它一定能够被我们谈论,能被我们谈论,一定能被我们思想,所以结论出来了:能被思想的才是真正的存在。能够被思想跟真正的存在是同一回事,这叫做“存在与思想的一致性原则”。

    (一)巴门尼德的长诗《真理之路》

    作者在诗里面描写自己来自“无知”的黑夜,在人群中“孤独地”走着自己的道路,最后得到“女神”的教诲,让他进入冥界,要知道生就要先知道死,这样生命才有完整性。最后女神向他伸出“右手”,表示肯定他觉悟了真理。

    他找到真理了吗?这边就要提三个问题了,这三个问题特别值得我们去留意听。他说有三条路让你选择:第一条是意见之路,就是你对什么事情的意见;第二条是虚无之路,一切都是虚无的;第三条才是真理之路。

    1. 意见之路:就是有一样东西存在,它又不存在,这是你的意见。

      什么意思呢?
      比如一朵花,一朵花存在,后来它凋零了,凋谢了,不存在了,他说这个是意见,根本是不可靠的。为什么?因为它来自于感觉的认识,来自于感官的经验,所以我们认为有存在,又变成不存在。同一个东西,既存在又不存在,那是不可靠的。

    1. 虚无之路:就是有一样东西不存在。

      不存在,你为什么讲它呢?
      比如,我现在说:“独角兽不存在。”既然独角兽不存在,你这句话不是在说“不存在的东西不存在”一样吗?何必多此一举呢?根本不用谈,也不用想。

    1. 真理之路:凡存在之物皆存在。

      这是什么话呢?
      凡存在之物皆存在,它没有别的可能性,也没有所谓虚无的东西,也没有从存在到不存在的变化,这才是真理,否则你根本不能谈论这样的问题。

    因此,如果有一样东西真的存在,它一定能够被我们谈论,能被我们谈论,一定能被我们思想,所以结论出来了:==能被思想的才是真正的存在。== 能够被思想跟真正的存在是同一回事,这叫做 “存在与思想的一致性原则”,这个原则就是巴门尼德最主要的贡献。

    (二)从“真理之路”引出的结论

    负面

    它否定了空间,否定了时间,否定了变化,既没有空间,也没有时间,也没有变化,因为你不能够谈变化,变化是感觉的经验

    正面
    1. 如果存在本身是唯一的能够被你思考的,它当然是唯一的存在,它就形成一个整体,在它之外就没有任何东西了。所以宇宙万物统统是在这个存在整体里面,这个整体不是被谁造的,它是完整而充实的东西。

    2. 这个单一的整体,内部没有什么对立、冲突、矛盾,它是不可分割的。

    3. 这个真理是不变的,是永恒的。它在时间上是无限的,没有任何限制,但在空间上必须是有限的,为什么?因为人类无法去思考在空间上无限的东西。同时,它还是个圆球形,因为圆球形从它的中心到任何一个球面的点都是等距离、等重量的,这是巴门尼德很有趣的观点。

    (三)唯物论与唯心论同源异流

    自从巴门尼德提出这样的观点之后,从此西方哲学史上要想探究真正的存在,就不能只看那些暂时存在的不断在变化中的个体、个别的东西,而是要关注那个万物之中的永恒者和持续存在者,这一来的话,唯心论跟唯物论所谓的“唯”这个字就出现了。

    1. 唯心论

    巴门尼德“存在只能由思想去掌握”启发了(西方的唯心论之父)柏拉图。柏拉图对他简直可以用崇拜来形容,柏拉图还强调苏格拉底以前的希腊哲学家只有巴门尼德是伟大的,他还认为巴门尼德可以和写史诗的荷马(Homer)相提并论。

    2. 唯物论

    话说回来,所谓的“存在只能由思想去把握”,并不等于说“存在本身就是思想”。而巴门尼德另外也很明确地说,存在本身在空间上是有限的,还是圆球形的,这就显然说存在是一种像物质、物体的东西。所以,存在本身不变也不消灭,而存在本身又是物质,那么物质不灭,然后巴门尼德就成为唯物论的启发者了。这个思想方面的继承人叫做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 of Abdera,约460-371 B.C.),他是“原子论”(Atomism)的创始者,也就是古代第一位标准的唯物论者。

    小结

    1. 讨论万物的起源,不应该只是关注质料,像水、气、火这些,或是关注它的形式,像数学这些,而应该关注那唯一的“存在本身”。

    2. 能被思想的就是存在本身,它是永恒的、唯一的,所以由此启发了唯心论与唯物论。

    3. 他所否定的“虚无、变化、时间”真的不存在吗?这不是会引起更多的争议吗?


    五、变化只是幻觉吗?

    主人公

    巴门尼德的学生——芝诺

    (一)芝诺的归谬法

    所谓的“归谬法”就是你跟别人在辩论的时候,你先暂时接受别人说的是对的,然后再通过举例、论证来说明,最后证明结论是荒谬的,这叫做“归谬法”。

    譬如你说“张三是好人”,我认为“他是坏人”,那我先接受你“他是好人”的说法,接着我举出他做了许多事情完全违背所谓的“好人”这样的一种定义,最后证明“他是好人”这个说法是荒谬的。即使我不用跟你说“他是坏人”,你证明自己的说法有时候更不容易,还不如先暂且接受对手是对的,然后再说他那个对的说法最后会得到荒谬的结论。
    

    (二)芝诺的批判

    芝诺如何批判时间、空间、多元论这些东西呢?

    1. 阿喀琉斯

      阿喀琉斯(Achilles)是有名的飞毛腿,跑得飞快的,但是他如果让乌龟先走一步,他就永远追不上乌龟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就是芝诺提出来的论证,他在说什么?他说:如果你认为有变化、有空间,那我现在问你:空间是不是有无限的点?因为点不占空间,所以任何狭小的空间都有无限个点,那么阿喀琉斯怎么追得上乌龟呢?他怎么在有限的时间内,跨越无数个点呢?这就是他著名的论证。我们一听就知道,这当然是诡辩,不符合事实。但如果你讲他是错的,还不容易,因为空间的点是无数的。

    2. 飞矢不动

      飞箭怎么会不动呢?因为动就是变化,而飞箭其实没有动,因为飞箭在射出去之后,在一个时间点占有一个空间。那好了,在一个时间点占有一个空间,那不是静止吗?它在每一刹那、每一刹那都是静止的,那它怎么能射到它的目标呢?

    芝诺的论证是要批判“多元论”,他认为“多”是一种幻觉。

    “多元论”:如果你主张有变化,那就是“多元论”,有这个有那个,这个变成那个,都是很多东西。

    他说:你主张多元论的话,就代表宇宙是由很多单元组成的,那你就要可以请教你了。

    请问:这个单元有体积还是没有体积?它如果有体积的话,就应该可以被无限地分割,什么意思呢?代表这东西是无限大,要不然你怎么无限地分割呢?那宇宙变得无限大,这是荒谬的。
    
    再看另外一面,如果没有体积的话,你再怎么增加这些单元也都是没有体积,宇宙变成无限小了。所以你认为有许多单元存在的话,它不是唯一的,一个整体永远不变的话,你认为有许多才能有变化,如果有许多东西,请问它有体积还是没有体积呢?
    

    不管你主张哪一个,结果都是荒谬的。这是标准的“归谬法”的应用,里面还有辩证法的思考。

    他还进一步提到一个很有趣的论证。

    他说:一斗米掉在地上“嘭”的一声,那请问一粒米或是千分之一粒米掉在地上有声音吗?说实在凭人的耳朵是不可能听到那样的声音的,但他的结论一定是有声音。如果千分之一粒米没有声音的话,那为什么到最后这一袋米会有声音呢?请问是从第几粒米开始声音出现的?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他这样说的用意就是,你理论上如果承认有东西,它就必须被无限地加以分割。

    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说老师巴门尼德所说的“一元论”,没有任何变化、没有空间、没有时间的问题是正确的。而你们现在批评跟嘲笑我的老师,说他这个想法完全不切实际,我就是要证明你们是错的,所以他充分使用了“归谬法”,在这里面也有很多“辩证法”的应用。

    (三)后世对芝诺的评价

    芝诺所谓的“归谬法”应用出来的论证,其实都是一种诡辩,他要强调的就是:有永远是有,无永远是无,没有什么变化,没有什么多元的东西。这种说法能够成立吗?

    1.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

      写了一部书叫做《自然学》,里面特别对芝诺的论证加以批评。他说芝诺提出来四十几个“悖论”(悖论就是似是而非的、荒谬的一种结论),让别人听起来觉得莫名其妙,跟我们日常的生活经验完全不能配合。这也是芝诺比他老师还出名的原因。

      对芝诺提出的批评:“时间,就算是最小的一个片刻,也有它的连续性。”也就是说在任何一刹那,物体仍然可以移动,因为时间是连续的,所以芝诺所说的“飞箭不动”是不能成立的。而在空间方面,所谓的“无限可分性”,它只是讲它的潜能。的确,任何东西你再怎么分,分到最后它一定还是有东西,不可能说有东西分,分到最后没有东西了。但是他是就潜能来说的,分到最后的话已经超出我们感觉的范围,超出我们认识的能力。
      最后,亚里士多德虽然对芝诺提出许多批判,但他还是肯定芝诺这位前辈,称他为辩证法的发明人。

    2. 黑格尔说:芝诺主要是客观地、精确地考察了运动,不愧为“辩证法的创始人”。

    所谓的“辩证法”(dialectics)就是讲正反合,从两个人对话,正方反方,不同的立场,互相吸取对方的优点、更好的观点,然后往上提升,成为一个新的观点,成为“合”,这就是“辩证法”。而芝诺他提出很多有趣的讨论,里面也充分地使用了“辩证法”。

    小结

    1. 芝诺是个辩论高手,他创始了“归谬法”,增强了“辩证法”的威力;但他忽略一点,他爱他的老师,但他好像并没有更爱真理。

    2. 他深入比较了“动与静的关系,无穷与有限的对照,连续与孤立的状态”,而再做进一步的辩证思考;

    3. 他所提出的许多论证生动有趣,有助于我们训练思考力。当然对于结论我们不一定要接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唯物论与唯心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mmc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