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好书汇读书
远灯不远——读《燃灯者》有感

远灯不远——读《燃灯者》有感

作者: 夏绚秋美 | 来源:发表于2017-06-14 21:03 被阅读171次

    毕业四五年,虽时常捧阅各类书刊杂志,能“过心的”始终寥寥,久之,读书只供解乏休闲,学习反思之用日渐消退。偶尔心湖泛起涟漪,待拿笔时又忍不住慨叹思性浮漫,周围人也劝生活大抵如是,眼见着灵魂由饥渴到麻木,莫名的不畅积淀成难以言说的忧懑。

    一日平常聚会,老友忽然在我耳边力荐:“最近读了一部小书《燃灯者》,感觉很深,建议你有空读一读!”老友是嗜书的人,我忍不住立即寻来读读。谁知推开的这扇窗,是静夜远眺的灯,源源不断燃亮着精神清辉,涤荡着我的性灵。我许久没有这样发自内心地阅读了,好像品了一壶宁静又冒着热气的普洱,愈到后来愈觉香弥入心;好像凝视一幅悠旷深邃的山水画,开卷呼之似有回音。

    书中讲述的是作者赵越胜在矻矻求真道路上幸得恩师周辅成先生受教帮扶的亲身故事。循着文采流转的笔路,我不知不觉被一代大师周辅成先生的风骨与情怀所触动,是治学的谦谨、教育的无私、信仰的坚定,或许还有别的,意境沉静大美无言而发。

    起先,作者年轻时下放到怀柔工厂务工,因理论基础不错,担任工人理论小组组长,学教之余对西方哲学殿堂早已心向往之。一个炎炎夏日,作者与三五好友约着去山泉中游泳消暑(全身只着三角裤),为乡俗文化所不容,于是几句言语冲突,和当地农民小伙干起架来,因此被组织记过处分并记档案,成了一个事事低人一头“底儿潮”的人,更痛失去北大哲学系读书的机会。一时心情抑郁苦闷,对哲学理论的狂热似被冷水泼熄,人生再也看不到希望,终日寄情山泉月石,书本与理想丢得眼不见心仍乱。

    这样不羁的日子转夏成秋,许是命运的召唤,作者某日照旧沉浸在雄阔群山之间,忽悟得少年心事何足囿于尺寸得失,看到眼前美丽的天光云影似乎附上哲学意味的光辉,再这般颓丧消沉实在辜负了大好时光。甫一立定心思回到工厂,竟得到去北京哲学研修班的机会,久旱逢甘霖,心中那份炙热再次熊熊燃烧。

    几经辗转赴北京研修班学习,作者自然倍加珍惜,读书思考孜孜以求,饥渴了几年的求知欲终于疏朗通畅。不久,研修班安排西方哲学史课,这是作者生平第一次聆听中国伦理学界的泰山人物周辅成先生的讲授,初见先生这样朴实利落地站在讲台上用川音娓娓而谈,不自觉每分每秒凝神专注。临到下课的空歇,揣着不明白的问题却踟蹰不敢上前,倒是先生的目光追随过来,等作者提疑惑,没有想到老师听了居然说要回去准备准备再讲给他听,不仅令当时的作者一时羞愧,连我也为这一细小的对白感到惊佩,这份纯真与谦谨更让作者对哲学的价值情怀深埋敬意。

    短短数月,随着米利都学派、赫拉克里特、巴门尼德到卢克来修、琉善等理论的梳理,周先生将古希腊哲学、罗马哲学的园径一一指引,激起了作者更深入地探索与思考,心中未知的疑惑越发茂盛,先生是极体谅求学青年的迫切的,便热心邀请作者时常到家中座谈,这份盛情令作者又感动、又兴奋、又胆怯,碍不住挂念先生传教解惑的智慧与风采,终于在一年严冬,作者敲开了清华朗润园公寓204的门,家中干净清朴,条件比想象中的要简陋许多,然而毕竟可得进一步亲炙大师含英咀华、纂言钩玄的地方,看着各种求之不得的书籍安然自信地立在只手可触的书架上,作者感到自己距离西方先哲圣贤们更近了一些,内心那种欢喜只增不减。

    而后,家中座谈的日子里,师生间水石相激的火花不时照耀着这间陋室,先生也爱极了思想自由地沟通,谈至兴处常常朗声大笑,那份纯真与畅快是为数不多的。韩昌黎有言:“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音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为声音,其皆有弗平者乎!”周先生胸中正气,言谈之间豁然真稚。犹记得周先生曾说,“一等的天才搞文学,把哲学也讲透了,像莎士比亚、歌德、席勒。二等的天才直接搞哲学,像康德、黑格尔,年轻时也作诗,做不成只得回到概念里。三等的天才只写小说了,像福楼拜。”说罢大笑,又补充:“我这是谈天才。而我们这些读书人至多是人才而已。若不用功,就是蠢材。”读到此处,我也忍不住思而叹妙,拍案称绝,看来勤奋是必须的,人若懒钝了,真是无可救药。治学要博贯中西古今,但最终还要将学之精义落在自由与善的追求之中,烙在信仰里,故而周先生遵亚里士多德的主张“我们探讨德行是什么,不是为了求知识,而是要求成为善人,否则探讨的努力就全无意义。”先生如旷野流风般的声音时时伴着这些明理在回响,治学应当勤勉,而治学坚定了信仰,则是为了人类自由。

    时光推进,除了朗润公寓的朗朗笑声,还有翠华饭店边吃边聊的畅言,以至耽误了动物园32路车的呜咽声,都足见先生对作者的厚爱,这也是对所有爱知识之人的一种殷切寄望。每每谈天说教不仅限于哲学论哲学,比如历史、诗歌、音乐也一一涉猎,中国传统思想也是先生余力所及的领域,先生说:“人不是先思考哲学,而是先哲学地思考。”不仅引导作者渐渐深入希罗多德的《历史》、汤姆逊的《古代哲学家》、爱拉斯谟的《愚人颂》、丹纳的《艺术哲学》、伯奈特的《希腊哲学史》等书籍的智慧中,先生慷慨将自己写满批注的书籍供作者阅读,常常旁征博引出语启发,用澜阔涵咏的学识浸润作者的心灵,而作者也在与先生求教问道的来回中愈发敬重先生严谨不怠的治学精神和常年积淀的文化涵养。不仅如此,先生对时局有敏锐的判断,还早早敦促作者勤学英语,直至考社科院研究生、出国留学,一步步勉心勉力地将“基本上是文盲”(作者父亲语)的作者培养成一位有情怀、有思想的哲学人。

    ……

    本书内容大抵如是,在点点滴滴的师生情谊中彰显了燃灯者的情怀。燃灯者在佛家是指片语可开悟人的觉者,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皆可为燃灯者。而周辅成先生便是这样一位燃巨烛之人。

    周先生言传身教,用深厚的学识和智慧点燃烛火,通浚阻塞,照亮了多少在黑夜中踽踽独行的学子;用高越的人格魅力唤醒了一个青年的精神生活,令懵懂的内心世界疏朗清明起来。我几乎手不释卷地读完每一行温暖的字,追随作者的回忆亲临大师的风采,既了解到先生治学的精义,又体味先生向善博爱的心境。

    于人世间,其实最动人的本就不是撕心裂肺的恩怨情仇,而是朴实细腻的豁然大自在,亲情、友情、爱情之外,师生之情常常被我们忘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精神觉知乃拜师恩。大师行事低调,可他们高尚的人格仍能照耀着靠近他们的学子心中。《燃灯者》不仅宣亮了周先生对智慧、真理、善、美的敬畏与执着,更将这份朴实纯真的师生情怀淋漓尽致地传递出来。

    掩卷回想,从上小学到硕士毕业这漫长的19年读书生涯,我一直在象牙塔中汲取知识,生命在校园中度过了大半,倒不如说每个阶段的老师都已成我生命中流淌不息的精神源泉。记得小学时,老师就勉励我们多读书,少看动画片,每日记日记,现在有时候翻阅起来,全是直白记述和小孩视角,错别字拼音像乞丐的补丁,纯天然地跃在字句之间,读来真真忍俊不禁;上到中学,功课紧张,老师要求也更严格,日记本变成了周记本,几乎每一篇都有老师认真的朱批引导,思想仍难脱稚气,文字语句是工整了,那时候不爱读课本里的鲁迅、老舍,巴巴地模仿林徽因、席慕容、余秋雨,正值“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时候;到了大学与研究生阶段,是从发散自由到向内归整的过程,老师布置一大堆的书单,为了完成作业只好成日泡在图书馆,不停地读,不停地想,不停地写,不停地改,然后循环往复。偶尔为了放松也必偷着空四处游历,一时摄影、诗歌、散文、游记、影评等都成为我抒发情性的出口,每每论文延误完不成的,老师问我要东西,即使是自由写的散乱文字,老师都会认真读着,然后在邮件中像朋友一样给我建议,“你说这样写是不是更好一点呢?”如今再看当时文,情感真是洒脱不羁,不过思想的底蕴确是成熟了不少,一段时间老师指导下的集中强度阅读到底发挥了显性功用,偶尔看到历史邮件中存的几篇小论文作业,洋洋洒洒长篇大论中批注密布、评语细腻,就连一个小错字,老师都有改正,甚至文段逻辑老师也有调整,看着看着,想想老师一个小弱的身影匍匐在红豆的灯光下,逐字逐句地看这些稚嫩不堪的文章,我竟然忍不住鼻子一酸。人生便是如此,“当时只道是寻常”吧。后来毕业宴席上,记得老师对我们说了很简单的话:“无论如何,不要放弃阅读。”

    阅读真的是学习与反省的基本功,人生之有限,时时以书籍之辽阔与智慧浇灌,疑惑自然少了,诚如周辅成先生所说:“有些问题书读到了自然就解决了。”书中的智慧就在那里,等待爱思考的读者去采撷。

    终于庄重地阖上扉页,止不住胸臆喷涌,《燃灯者》那通篇隐隐若有发光的气息久久悬绕,感谢它教会我,生活的每个阶段都是一场修行,能坚持对学识心无旁骛地积累,能耐受对灵性千锤百炼地磨砺,唯有沉得下心阅读是日渐精进的佳径。浩瀚书海中高贵美好的灵魂,从来像遥远时空恒亮着的灯光,一直照向世间求善问道的莘莘学子和漫游精神世界的读书人。

    烛光掩映,抬头望着窗外人行车驰,心中已多了一份温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远灯不远——读《燃灯者》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mpe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