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他不会做丈夫了。
我们都知道“徐娘半老,风韵犹存”这个典故吧?这个“徐娘”,就是萧绎的老婆徐昭珮。这位“徐娘”徐昭珮虽然生在“夫为妻纲”的旧社会,但却胆大包天,而且色胆包天。萧绎小时候因为有病,瞎了一只眼睛。
![](https://img.haomeiwen.com/i9536780/73bd5cb8e0924ce8.jpg)
于是,这位“徐娘”就经常在脸上化“半边妆”,以此来讽刺萧绎是个“独眼龙”。既然瞧不起你这个一只眼的,那就发展几个两只眼的。于是,徐昭珮便肆无忌惮地与别人私通起来,同时也给萧绎戴上了一顶史上最绿的绿帽子。而面对老婆的所作所为,萧绎的反应就是作诗,作他那百感交集的诗。
他更不会做文化。
萧绎一生嗜书如命,并辛辛苦苦地收集到了古代罕见的珍本图书十四万卷。但西魏攻陷江陵后,他却命人将这14万卷图书付之一炬。这是继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起文化浩劫。萧绎这个无所不通的文化人,最终却成了中华文化的千古罪人。
还有,一个文化人可以不懂政治,但一个当了皇帝的文化人不能不懂政治。而萧绎,却恰恰是一个不懂政治、尤其是不懂国际政治的当了皇帝的文化人。
伟人曾经说过: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分清敌我友。而萧绎,恰恰是个傻傻分不清什么叫做“敌我友”的“革命者”。
前面说过,在萧绎称帝以前,他的另一个兄弟萧纪先行一步,已经在益州当起了皇上。萧绎发兵讨伐,但又怕实力不济。于是,他竟然向梁朝的死敌、“战斗民族”西魏求援。西魏早就想袭取益州,但苦于没有出兵的理由。这回,萧绎同志主动上门来请,岂不是天赐良机?于是,西魏欣然接受邀请。结果,虽然萧纪被灭了,但益州,从此也就变成西魏的益州了。
公元554年,觉得已经“厉害”起来了的萧绎,给西魏权臣宇文泰写了一封信。信件的主要内容,是请求按照原来的界线重新划定两国的国界。做为一国之君,提出这样的要求当然合情合理。但宇文泰接到信件后,却怒不可遏。为什么?因为萧绎这封信的写作方式,采用的是“战狼”体。怒不可遏的宇文泰可不是光说不练的人。他迅即组织人马,进攻江陵。萧绎不堪一击,很快就率领太子在内的领导们到魏营投降了。
顺便说一句,先前被萧绎打败逃到西魏的那位“大侄子”萧詧,这次也跟随西魏大军来到了江陵。亲人相见,分外眼红。于是,这位“大侄子”便亲切友好地把他这位萧皇叔用土袋子闷死了。
萧绎临死前曾经感叹:“文武之道,今夜尽矣!"但他在发出这一感叹的同时,也昭告世人一个天大的道理:
一个无所不通的人是天才,但无所不通的天才不一定都成皇帝,更不一定成为好皇帝。同理,一个英明伟大的皇帝,却也未必都是无所不通的天才。
孔子本身是个“多能”的人。但“多能”的孔子不但不以此为傲,反而以此为“鄙”。因为孔子主张的,是“君子不器”。他认为,作为君子,不能固于一技之长,不能只求学到一门或几门手艺。
君子要做的,是“志于道”,就是要从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去悟出那个众人所不能把握的冥㝠之道。只有如此,才能担当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
当然了,孔子的这种说法,也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味道。如果我们老百姓都“不器”了,那用什么买外卖?用什么坐滴滴?反过来,明明是君子,是君王,却非要各行各业全都懂,非要狠狠地“器”上一“器”,那终归是成不了器的。不但成不了器,还可能像萧绎那样,一不留神就从左边的天才,滑倒到右边成笨蛋。
来源:杨德华 借历史的坡下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