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孩子输不起,父母这么做彻底改变孩子怕输心理(深度好文)

孩子输不起,父母这么做彻底改变孩子怕输心理(深度好文)

作者: 医美渠道研究者 | 来源:发表于2020-03-03 20:58 被阅读0次

    这篇文章能让你对孩子的“输不起”有一个全新认识。

    我的孩子太娇气了,手机上的拼图游戏,输了一次,就再也不玩了。

    我家孩子完全输不起,可是又很喜欢找人下棋。输了立马就哭,吵闹着不再继续玩了,时间一长,家里都没人愿意跟他下棋了。

    每次只要输了,就大哭大闹不愿意。真的觉得好无奈,这孩子怎么这么受不了挫折呢?

    比赛有赢就有输。相信以上家长的抱怨,许多父母都经历过。都说性格决定命运,以后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中难免会遇到很多挫折,如果孩子输了就找借口、畏缩、逃避甚至放弃,那将来他如何有勇气面对人生中的困难和挑战呢?

    《钱江晚报》曾经报道过一名四年级的小学生因竞选班长失败无法接受,进而绝食、休学的新闻。

    还有山东一名初中生因不甘心屈居第二,向得第一名的同学狂捅13刀的悲剧。

    喜赢不喜输是一种正常心理,而我们知道,输得起的人和输不起的人,相同之处在于输了以后都会很难受,但他们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是否将输赢结果跟自我价值联系在一起。

    输得起的人在输掉比赛后,难过的是自己某些能力的不足,但他们并不会因此就觉得自己整个人都没有价值。他们能将输赢与自我价值分开,他们的自我价值判定并不依靠是否赢得了比赛。所以,他们输了仍然有自我价值感支持他们重新再来。

    而输不起的人在输了以后,难过的是认为自己是个没用的人,是个无能的人,是个没有价值的人,因为他们对自己的看法非常依赖于结果的输赢。只有赢了,他们才能感受到自我价值感。

    所以,孩子之所以在比赛后有发脾气、掀桌子、放弃比赛这些输不起的表现,就是因为对他来说,输掉比赛代表的不仅仅是下棋能力的不行,而是让他感觉自己是个没有价值的人。

    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一旦形成,就会比较稳定。所以,当孩子输不起的时候,父母光靠口头上给他打气、讲道理是起不到根本作用的。父母需要做的是在平时帮助孩子提高自我价值感。

    所以我们找到了孩子输不起的根本原因:缺乏自我价值感。

    具体来说,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以下几点:

    1.减少对孩子说“你真棒”的表扬,多欣赏孩子过程中的努力。

    与很多父母对表扬所持的观点相反,过多的表扬并不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反而会伤害孩子的自信。

    真正的自信不是建立在成功之上的,而是无条件地相信自己,即使失败也认为失败只是暂时的,不管经过多长时间,自己一定能做成什么。而表扬带给孩子的正是建立在成功基础上的自信,是虚假的自信。表扬就是在孩子做出某种行为的时候表示出赞赏。这就暗示孩子,他的价值在于成功做成事情本身,或者说,他的价值与事情的成败直接联系在一起。但人总会失败,一旦失败,孩子就会认为,没有成功,就没有自我价值。于是,他的自我价值就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为了不失去这个条件,孩子就会患得患失,对自己失去信心。

    所以,父母要少表扬孩子,而要多欣赏孩子在做事和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比如,平时跟孩子聊到下棋,就可以对孩子说:“妈妈看到了你学棋时的努力和认真,所以这盘棋妈妈也要输给你了。”

    2.及时共情孩子,帮助孩子表达情绪,并逐渐学会管理情绪。

    输不起的孩子自然会在失败以后产生强烈的情绪,如果父母从小就教孩子回避这些情绪,孩子就无法学会应对这种情绪。情绪和理性一样,是我们处理周围环境信息的一种方式。情绪的任务就是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所以,我们是无法通过对情绪视而不见或有意无意地回避来“消灭”情绪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学会管理情绪带给我们的信息。为此,我们首先要让孩子熟悉情绪和认识情绪。

    孩子需要熟悉和认识的不只有成功带来的兴奋、开心等,还有失败带来的沮丧、失望、无助、伤心等。父母能够帮助孩子熟悉和认识这些情绪的方法,就是及时共情孩子,把当下孩子的情绪、感受及时告诉孩子。比如,父母可以这样说:“输了比赛妈妈知道你很失望/沮丧。”

    3.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优势。

    优势成长是一切事物的规律,更是教育的一个原则。

    一个真正自信的人能客观认识和接受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如果在孩子还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时,父母总是去找他的短处,总让孩子去补他的短处,往往会让孩子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就难以接受失败。而父母先帮着孩子找到优势,让孩子在优势上获得信心,然后去提升劣势就容易多了。

    这里我想特别强调的,就是要让孩子学会分享和帮助别人。帮助他人,能让孩子感到自己对他人是有用的,是有价值的,是有尊严的。这能成为孩子成长中的一个心理优势。

    4.帮助孩子调整归因倾向,即帮助孩子树立积极、正面的心态。

    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认为,人们总会给自己的行为做出解释,找到原因。而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这种归因倾向是自我评价的关键影响因素。

    比如,孩子下棋输了,是什么原因呢?可能有的孩子会想“是因为我总也学不好,因为我笨”,而有的孩子会想“是因为我这次比赛的状态不好,因为我不够认真努力,因为我有几步棋疏忽大意了”。这样不同的归因对孩子如何对待输赢、看待自我,影响是完全不同的。后一种归因导致的自我评价会比前一种归因导致的自我评价高。

    要帮助孩子调整归因倾向,父母需要注意自己是不是喜欢把失败归咎于自己的个性、能力,比如“我真是笨,总是会忘记拿钥匙。”这个归因倾向就是认为自己对这个行为是无能为力的,而且以后也会一直这样下去。这种归因对孩子就是不好的榜样。而如果同样对这件事,父母说“我这次没拿钥匙是因为注意力不集中,下次我要提前想好走之前需要带什么,就不会忘了。”

    对输不起的孩子,在平时要帮助他注意自己归因的合理性,举实际例子让他看到把失败完全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是不合理的。当然,这要在孩子的情绪平稳以后,否则,孩子会因情绪而不能接受。

    5.增加孩子的自我复杂度,即增加孩子的多重角色认知。

    所谓自我复杂度,就是每个人认为自己有多少种身份、多少种特点。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的身份越多,特点越丰富,那么他的自我复杂度就越高。

    一个孩子可以说:我是学生、我会下围棋、我是儿子、我是哥哥、我是xx的好朋友、我是运动会短跑第二名、我喜欢听xx音乐、我会做西红柿炒鸡蛋……如果这些能表明他特点的项目越多,他的自我复杂度就越高。

    一个自我复杂度比较高的孩子,就拥有更多的支撑自我的支柱。那么,某一个支柱倒塌对自我价值产生的伤害,就比仅靠有限几个支柱支撑自我的情况小很多。所以,如果孩子将过多的自我价值放在一个支柱上的时候,就很容易输不起。

    因此,父母平时要丰富孩子的生活内容,让孩子除了学习、功课、课外班,还要有其他社会交往的机会,去发展他们的多重角色认知,这对孩子的自我评价也会有好处。

    《倾听孩子》的作者惠芙乐说过:“过度在意输赢的孩子实际上是在释放我需要帮助的信号。他们需要的是父母的关注,需要父母的亲近和爱。”

    过度的争强好胜,往往来自孩子内心的孤独,不受重视,得不到帮助,缺乏掌控的感觉。所以孩子要通过赢,通过得第一,通过战胜对手来让自己感觉好一些。

    每个孩子都不喜欢输,输了就会产生的消极情绪,这是很正常的。当孩子表现出“输不起”的时候,就是父母最宝贵的引导时刻。

    一个内心强大的孩子,从小就有一个能看见和接纳他的父母。如果引导得当,帮助孩子勇敢面对受挫感,去积累应对挫折的方法,就是在帮助他们成长,帮助他们培养一颗强大内心。

    选自微信公众号:王子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孩子输不起,父母这么做彻底改变孩子怕输心理(深度好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msll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