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脱离交流的临摹,都无法真的走入内心

脱离交流的临摹,都无法真的走入内心

作者: 彣言 | 来源:发表于2018-08-13 15:59 被阅读0次

    【文章摘要】当孩子画了一段时间、需要更进一步的时候,怎样带给他们经典?

    在低龄孩子的学习阶段,艺术语言的建立与架构更依靠直觉。这是小朋友的认知习惯,因为他们并不以经验、观念去看待这个世界,总是以自己的身心去感受,去观察。所以他们的画中扑面而来“天真气息”,也是我们课程中十分珍视并呵护的部分。 为什么保持这种天真如此首要呢?

    “受与识,先受而后识也。识然后受,非受也。古今至明之士,籍其识而发其所受,知其受而发其所识。不过一事之能,其小受小识也,未能识一画之权,扩而大之也。”

    石涛所论述的这一点,放在这里讲实在非常契合。
    受指感受,识指认识。这句话说得就是:感受在先,而后有认知。如果反过来先有认知才感受的话,就不是最初最纯粹的体验了。
    不以经验、概念、程式去画画,是我们基础课中带给孩子最重要的理解。

    不过这种感受,不是指我们单方面的接收,而是更加互动━━━
    也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和画面的交流

    临摹,真的进入状态时,实际上是一场与经典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不以经验、概念、程式眼光看待经典与名作,不带有先入为主的这么一种先验意识,那么我们才真的能够用心和他们的作品交流,会很容易建立起艺术语言的连接。
    但太多时候,我们总容易陷入到“复制”的误区里,对吗?在临摹的过程里,并不是复制了和原作一模一样的画面在自己的纸面上才是好,而是是否通过这个过程达到了更深的理解,是否解决了你的某个疑问?
    所以,别总是“欣赏”名作。带着和他们聊天的意愿,去找他们吧!

    与你正在学习的艺术家聊一聊,讨论一下。

    ▼进入交谈式学习当中去▼


    在艺术课中,我们常给孩子们介绍很多经典作品和大艺术家。
    不过,从来不是为了要你“如数家珍”的记住他们的名字,而是当你在孤立无援中呼喊,他们当中的某一位可以自然而然的走进你的脑海里,成为协助你画的更深入的朋友。

    嗯,和顾恺之徐渭马远夏圭石涛陈洪绶做好朋友的感觉……想象起来好像还蛮美妙的?!

    对他们说,我们来聊聊吧。
    “我不会画水啊怎么办啊呜哇哇哇”━━━━
    别别别,先别哭。得先想好了找谁聊,聊什么才行。

    也许下面这位,忽然进入到你脑海里。▼
    【插入马远作品】


    马远回应你道:“吾友,须知水有各种风吹拂下的波浪效果,不知小友不会的乃何种?”


    马远 秋江渔隐图 |局部 (总觉得这张这么可爱,该是马先生本尊吧?!)

    这时候就不能只顾着抱马大师的大腿哭诉了,得先自己静下来想想是什么不会?
    也许是没发现波浪的秩序性?
    又也许是没留意到线条曲线的走向?
    也说不定你还没有用心观察过水面的起伏呢?

    明确一点了,就离解决不远了。

    马远也许接下来摇头晃脑曰:

    江湖浩渺,平波弥漫,远望如鱼鳞,如网纹,故曰网巾水。画时上下两线须在有意无意之间,互相对准,如网眼之状。
    大江之上,无风自浪,用写’人’字以组合之。
    轩然大波,望之如有洼隆之感。此在工笔山水中多用之。其画法先勾间架,再加细纹,顺理排比,切忌打结。

    (呃……不懂耶马先生)


    这些口诀不记也罢。

    说不定接下来他带着你在他画中散步,边走边聊:你看啊,被微风吹拂的平静的湖面上,只有很细很平的波,画的时候曲线起伏一点点,曲线之间好像有橄榄形的眼睛一样;不过在大江中,浪头可就大了,没有风也会有棱角分明的起伏,这时候就可以撇捺撇捺的“写”人字了……
    【插入马远水图细部】



    要是这会儿正巧面对着真实的大江大湖大海,一边听着马远讲,是不是增加很多直观的感受?

    再回过头来看马远的《水图》,也才真的能够应用在自己的画中吧。
    【插入小朋友水作品】


    刘路

    不过大师们通常都默默不语,只留下他们的作品带给我们答案。
    临摹,成为特别好的与他们对话的方式之一。很多细节在动笔的时候,才变得鲜活起来━━━画面的层次,运笔的手感,他们在画的时候的所思所想,都比只观看要强烈的多。
    这就是临摹真正的意义。以这种无声的方式,用自己的手和他们对话,进行了一场场深入的交流。

    脱离交流式的临摹,都无法真的走入内心,也丧失了真正的学习。

    所以,试着不把他们崇敬的过高,而是亲密的朋友。
    不是闲聊拉家常那种,而是可以平等的对话,有讨论、有观点的这么一种朋友。
    有点亦师亦友的感觉。


    雅典学院

    喜欢他们画中的某些特质,他们也会与渐渐我们亲近。这一段时间特别喜欢某一位,他就会成为我们近一段时间的超级密友。和他们关系融洽,他们也会介绍他的朋友给我们。


    与他们相伴学习

    是样双方之间的互动。
    反过来,只是单方面接收的这种方式呢?
    泛泛的浏览过,泛泛的画过,泛泛的拍下了照片,但是回头再想起的时候,好像没多大印象了?
    回想一下有多少次我们在博物馆只是匆匆而过,面对大师作品除了“哇塞”和“咔嚓”就没有然后了?



    泛泛而过的状态,特别像欣欣然走进一个大超市但不知道要买什么(?),每个货架都走了一遍最后还是悻悻的出来了━━━
    看到了很多,但就是无法选出自己需要的那一款。


    这种“泛泛而过”,也被教育工程学家Gordon Pask形容为一种“声明式知识”:

    像说明书一样被告知、没有参与感、带来不了讨论性质的那种方式。而在他的教育理论里与之相对的是“讨论式学习”━━━━
    这是一种对于谈话与交流十分重视的学习方式,认识到参与者的不同,但同时鼓励这种差异性,并通过人们面对面交谈,提升彼此对于话题的理解,从而产生新的想法;全力接纳各类深思熟虑的批评和新近出现的信息,相信他们都能有所贡献。通过互相学习来磨砺自己的技能,知识和理解很多都来自于参与并积极互动的过程。
    不断尝试新东西并观察后续效果来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才会更加主动的不断寻找更好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传授方式。游戏、研讨会、辩论等多种方式,这些形式的活动以促进沟通为核心,让人更加参与进来,彼此互动,都显得生气勃勃。


    如果你知道自己要买的是什么呢?
    或者这样问:如果大师们开着大超市,里面有各种他们的经验与技巧,语言与理念,你知道要从他们这里获得的是哪一个具体的点吗?


    带着自己的需求和大师对话,带着自己绘画时的疑惑去找他们,他们的画面会告诉我们很多,变成与我们之间的一场交谈。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带有交流的临摹啦。带着具体的问题去寻找大师,存于他们画面中的无声解答就会一下子鲜活的出现在我们眼前。

    感受到这些出现在眼前的,之后再自己画的时候就能更深的认识了。正是:“受而后识也”。

    最后,也要记得反反复复的找经典聊天, 因为石涛同时也说了:“籍其识而发其所受,知其受而发其所识”的哇! ,借助认知加深感受,在感受的基础上提升认知,基础才会不断巩固,临摹当中的交流才会越来越深入。
    那也说明你越来越会问问题、越来越会主动画画啦!

    所以,下次当你可以说出一句话,这句话可以让你开始理解面前的经典,你可以说━━━━嘿,我们来聊会儿天吧!


    修改后的正文结束,以下为历史版本,可以不用看


    “当你可以说出一句话,这句话可以让你开始理解面前的经典,你会说什么?”


    唔。这个先不回答。 先说说我们和好朋友聊天时候。想必不会是互相吹捧,或是战战兢兢。
    应该也不会是面面相觑(吧)。
    一定是轻松、随意的。可能闲聊些日常琐碎,或者瞎聊些八卦。


    选自马远《踏歌图》|局部

    很日常嘛。
    那,还有一些非日常的呢??
    》》》插入圆桌派:可选圆桌骑士插图


    这张是示意:这种类型的轻松漫画可以出现在文章中吗?

    这种围在一起聊天也挺轻松的哎。不过在这种十分轻松融洽的非日常聊天中,产生了交流。作为观众的我们,即便没有参与到他们的对话中,也得到了很多收获,不是吗?
    通过交流,我们“生动的”获得了知识。
    这和教科书、说明书里“板正”的方式可真不一样。


    话说回来,这正是我们这次要讲的:和画面的交流
    临摹,真的进入状态的话,实际上就是一场与经典名作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欣赏一幅经典名作的时候当然也可以是交流。 可如果你的内心里总是战战兢兢或是过于崇敬充满赞叹,反而没有将这些优秀作品当做可以聊天的朋友了━━━

    有些人走向祭司; 有些人走进诗歌; 我,走向我的朋友, 走向我自己的心, 在这两者中寻求,也在在词组和不断飞逝的片断之间寻求,寻求那些完整中不完整的存在━━━为了美丽的月美丽的树中的那些美丽的不完整; 为了那抓不到握不住但可以深深触碰到的美丽灵魂。
    ━━━━伍尔夫 《海浪》

    今天首要想说的,是千万别把他们人类历史里的遥远星辰,而把他们当成身边的普通朋友。

    与你学习的艺术家聊一聊,讨论一下。

    ▼进入交谈式学习当中去▼

    可不要只顾着倾诉自己的崇拜之情。
    其实,我们有很多可以交谈的朋友。他们也可以是啊。

    当你可以自然而然的和他们对话,透过作品可以得到向大师学习和借鉴的答案,这就开始『交谈式学习』了。


    过了刚开始学画的跃跃欲试,绘画这个过程忽然就变的孤独起来了。 好像只有你和纸还有手中的笔,和你有关。画不下去了也只能自己和自己生闷气:
    这一笔画哪才对啊? 接下来这根线与已完成的稿子之间,他们的关系和谐吗? 啊啊啊该怎么办才好,老师又不在。。。会开始懊恼自己。。。
    是这么一种孤立无援。

    这个时候,正是和大师交谈的好时候嘛!

    在艺术课中,常常会给孩子们介绍很多经典作品和大艺术家。这在我们基础课环节中也常常出现。不过,一点也不是为了要你“如数家珍”的记住他们的名字,而是当你在孤立无援中呼喊,他们当中的某一位会自然而然的走进你的脑海里,成为协助你画的更深入的朋友。
    我们以哪种心态去面对他们,还挺影响学习的效果。所以━━━
    嗯,和顾恺之徐渭马远夏圭石涛陈洪绶做好朋友的感觉……好像想象起来还蛮美妙的?!
    不是很好吗?

    对他们说,我们来聊聊吧。
    “我不会画水啊怎么办啊呜哇哇哇”━━━━
    别别别,先别哭。得先想好了找谁聊,聊什么才行。

    也许下面这位,忽然进入到你脑海里。▼
    【插入马远作品】


    马远回应你道:“吾友,须知水有各种风吹拂下的波浪效果,不知小友不会的乃何种?”


    马远 秋江渔隐图 |局部 (总觉得这张这么可爱,该是马先生本尊吧?!)

    这时候就不能只顾着抱马大师的大腿哭诉了,得先自己静下来想想是什么不会?
    也许是没发现波浪的秩序性?
    又也许是没留意到线条曲线的走向?
    也说不定你还没有用心观察过水面的起伏呢?

    明确一点了,就离解决不远了。

    马远也许接下来摇头晃脑曰:
    江湖浩渺,平波弥漫,远望如鱼鳞,如网纹,故曰网巾水。画时上下两线须在有意无意之间,互相对准,如网眼之状。
    大江之上,无风自浪,用写’人’字以组合之。
    轩然大波,望之如有洼隆之感。此在工笔山水中多用之。其画法先勾间架,再加细纹,顺理排比,切忌打结。

    (呃……不懂耶马先生)


    这些口诀不记也罢。

    说不定接下来他带着你在他画中散步,边走边聊:你看啊,被微风吹拂的平静的湖面上,只有很细很平的波,画的时候曲线起伏一点点,曲线之间好像有橄榄形的眼睛一样;不过在大江中,浪头可就大了,没有风也会有棱角分明的起伏,这时候就可以撇捺撇捺的“写”人字了……
    【插入马远水图细部】



    要是这会儿正巧面对着真实的大江大湖大海,一边听着马远讲,是不是会增加很多直观的感受?

    再回过头来看马远的《水图》,就品的出细微之处的美了。也才真的能够应用在自己的画中。
    【插入小朋友水作品】


    刘路
    麟杰
    知乐
    姿影
    麟杰
    未知?
    未知






    带着这样的想法再去欣赏经典作品,就不容易“泛泛而过”。回想一下有多少次我们在博物馆只是匆匆而过,面对大师作品除了“哇塞”和“咔嚓”就没有然后了?


    这样再去临摹的话,也不容易陷入到“复制”的误区里,对吗?在临摹的过程里,不是复制了和原作一模一样的画面在自己的纸面上,而是你是否通过这个过程达到了更深的理解。

    泛泛而过的状态,特别像欣欣然走进一个大超市但不知道要买什么(?),每个货架都走了一遍最后还是悻悻的出来了━━━
    看到了很多,但就是无法选出自己需要的那一款。


    这种“泛泛而过”,也被教育工程学家Gordon Pask形容为一种“声明式知识”:

    像说明书一样被告知、没有参与感、带来不了讨论性质的那种方式……下定义这件事儿在他本人看来够僵化的,挺妨碍“交谈式学习”的发生。就不详细说明了。


    不过反过来,如果你知道自己要买是什么呢?
    或者这样问:如果大师们开的大大大超市,里面有各种他们的经验与技巧,语言与理念,可你知道要从他们这里获得的是哪一个具体的点呢?


    带着自己的需求和大师对话,带着自己绘画时的疑惑去找他们,他们的画面会告诉我们很多,变成与我们之间的一场交谈。
    当带着具体的问题去寻找他们的时候,这些无声的解答就会很鲜活的出现在他们的画面中。


    在基础课环节,这种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在低龄孩子的学习阶段,艺术语言的建立与架构更依靠直觉。抛开大师的光环和我们所附加的很多意义,用心和他们的作品交流,就会很容易建立起艺术语言的连接。

    【他们只画他们知道的,那么我们在他们绘画需要更进一步的时候,年纪更长大的时候,怎样带给他们经典?】
    好图
    【小朋友的认知习惯】
    【交流方式:用手来交流】
    这是在我们课中想要带给你的:鉴赏的角度,临摹的态度。

    所以,下次当你可以说出一句话,这句话可以让你开始理解面前的经典,你可以说━━━━嘿,我们来聊会儿天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脱离交流的临摹,都无法真的走入内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mvy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