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有言:“学不可以已。”这里的“学”,指的是人生的启蒙和超越。在“学以为已”的意义上,确实应该活到老,学到老,使自己生命的意义不断充盈。这个读书的理由,是对所有人而言的,具有普适意义。
阅读,有各种存在的理由,有各种可能的意义,跨界阅读也许是其中最幸福、作用最大的。“Read the Word,Read the World”,当我们跨出了自我设定的阅读界限,一扇新的门,可能是学问的门,可能是人际的门,也有可能是人生的门、生活的门,就会经我们自己的手轻轻地打开,慢慢地敞开,我们就会向一个完整的、更好的自己出发。
虽然很多人对电子阅读略有微词,但在我看来,聂震宁先生“忙时读屏,闲时读书”的一言值得借鉴。电子阅读绝非洪水猛兽,要义在于如何来运用,如何来实现。
如今出门,我总是随身带着电子阅读器,里面的电子书会伴我行程,阅读始终在路上。自从有了微信公众号,每天读一读公众号的推文,也是跨媒介阅读。视野再开阔一些,生活就是阅读,读天、读地、读山、读水、读你、读他、读有字书、读无字书……这些,都是跨媒介阅读。
出版人郝明义曾提出“阅读的七道阶梯”,我以为是对跨界阅读的层次的极好描述,这七道阶梯指向了由浅入深的阅读进阶,分别是——你关心、思考的,是如何让自己更美好;你开始关心、思考如何让自己与所爱的人,共同更美好;你开始学习欣赏一切抽象的美好;你开始学习欣赏社会制度之美好;你开始学习欣赏与自己相异之行为的美好;你开始学习体会多元知识激荡之美好;你学习体会宇宙的智慧之美。
“师生共写随笔”,就是指通过教育日记、教育故事和教育案例分析等形式,记录、反思师生日常的教育和学习生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自主成长。
如果说阅读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的话,那么写作其实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之所以要“师生共写随笔”,是因为教育随笔(日记)是教育者进行思考和创作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批判反思型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为了写得精彩,就必须做得精彩、活得精彩。慢慢养成习惯,阅读、思考、写作便成为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终身受益。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专注是一种智慧,深度学习是一种核心竞争力。专注和深度学习,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稀缺的资源。深度学习和专注做好一件事,砍掉多余野心,让目标变得少而重要,掘井及泉,精益求精,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时间会给你要的回报。
——陈东强
朱永新认为,学生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只有当教师、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教育才能达到最好状态,应该让更多人拿起书来和人类最伟大的精神对话,真正拥有阅读生活的人,才能真正享受精神生活带给他的宁静和幸福。
教育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的教师在拼命教书,一群不读书的父母在拼命育儿。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备课,最生动的教材,最崇高的职业素养,最美丽的人生习惯,最发自内心的精神需要,更是教育最靓丽的一道风景。
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有没有时间读书是一个伪问题,因为重要的事情总是有时间的,正如作者在书中说的那样:“进入到视读书为呼吸空气和吃饭一样自然和必要,成为生活的第一选择,生命的第一需要。这时读书还存在没有时间的问题吗?”——张健
时间,抓起来就是黄金,抓不起来就是流水。
![](https://img.haomeiwen.com/i24496473/2ce9b347a99c9d51.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