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不会因为和某位同事拌了几句嘴,是否会时不时地看看TA的朋友圈,以便知道TA会不会含沙射影地骂自己?你会不会因为朋友说了一些不好听的话,耿耿于怀,几天几夜不开心?
如果你有这样的情况,可能是因为“玻璃心”,这有时是因为太过敏感,有时又是因为太过自满。当“玻璃心”成了生活常态,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判断,也会阻碍正常人际交往。
那么,怎么能够让我们打破“玻璃心”呢?今天给大家分享2个方法。
1、放下“自我合理化”
合理化是指当我们实现不了追求的目标时,会找一些理由寻求开脱,安慰自己,掩饰一些不敢承认的事实。这属于心理防御机制,但常常会欺骗自己。
“酸葡萄心理”“甜柠檬心理”和推诿心理都是合理化的常见形式,都会影响我们对人对事物价值的真实判断。
只有先停止自我粉饰、自我安慰,敢于面对事实和真相,才是戒掉“玻璃心”的基础。
2、放下“情绪劳动”
不要对日常生活过于敏感,培养“迟钝的能力”也很重要。太敏感的人容易出现“玻璃心”,他们常觉得生活丧,一点小事就会触发崩溃的开关。
情绪可以分解成两个维度:真实心情是怎样的,叫作情绪感受;表现出来的情绪是怎样的,叫作情绪表达。“情绪感受”和“情绪表达”之间的差距越大,你付出的“情绪劳动”成本也越高,承受的压力也就越大。
而且,“情绪劳动”不一定会有回报。回报不理想带来糟糕的情绪感受,这时候最容易“玻璃心”发作。
要想避免不必要的“情绪劳动”,就要从调整“情绪感受”入手,尽量选择“对事情更积极的看法”,增强生活的钝感力,发现更多正能量。
当我们改变了情绪感受,能够自我宽慰,触发了正向的情绪,“情绪劳动”的成本也会随之降低。在这样梳理情绪、正视问题和困难的过程中,“玻璃心”也在慢慢地瓦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