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潘金莲》是冯小刚导演2016年的新片。
特立独行的风格标签2016年9月参加多伦多电影节、11月在国内上映,至今已经快5个月了。期间影片从获奖热评、国内热映到引发网络热议,完美延续着冯导每年一部现象级重磅影片的节奏。《老炮儿》血仍未冷、热度仍在,《我不是潘金莲》又迅速点燃一场舆论的烟火,却在烟花依然灿烂之际,把冷入骨髓的凛冽寒意永远留在了吃瓜群众的心头。
不得不承认,即便撇开影片质量不谈,单凭这份影响力,冯导在国内乃至整个华语影坛的地位,无出其右。
《我不是潘金莲》热映的时候,魔兄一直没去影院看,也没关注随后铺天盖地的各种评论。因为魔兄很喜欢冯导,也很喜欢范爷。“我不是潘金莲”这个片名,在魔兄看来更像是一个噱头,而“农村题材”这几个字,又实在很难跟范爷发生可以产生化学反应的关联。魔兄怕受到伤害--------伤害到自己对冯导、范爷的感情。
范爷春节前不久,魔兄参加的第一期好报写作群结识的好友韦姐姐私房茶问魔兄:看了《我不是潘金莲》吗?讨论下?
魔兄那时刚刚写完《黄金时代》的影评。心想,也好,假期时间充裕,即便受了伤,也有时间平复。
于是,魔兄用春节某运营商的巨惠流量包,从某app下载了高清版本的《我不是潘金莲》。
电影有点长。2小时18分钟。魔兄躺在床上举着手机看完,胳膊都快变成木头了。
最直接的观后感觉,是冯导有严重的“反社会”倾向。
所谓“反社会”,不是说冯导对社会不满,而是对社会不公的现象不满、对吃瓜群众的习惯性漠视不满,对大家的心照不宣不满。魔兄一直觉得《老炮儿》之所以拍得那么有味道,就是因为冯导把自己的人生和理解融入了影片的制作过程,让《老炮儿》拥有了自己的灵魂,而一部电影只有具备了灵魂,才不会湮灭在历史的长河里。
冯导也许很清楚自己现阶段的挣扎是徒劳的。但挣扎是一种态度,至少可以在水面泛起涟漪,至少可以留下希望的种子。死水一潭永远都不会孕育出未来。
魔兄甚至觉得,很多时候,冯导就像是当年的鲁迅先生。区别在于冯导的镜头没有鲁迅先生的笔锋犀利。当一位导演的作品有了社会意义,作品本身的艺术成就,似乎就不那么重要了。就像这部《我不是潘金莲》。
故事很简单,拍摄手法更简单。
雪莲同学的确有些侠气 世界总是那么小如果要说有什么技巧是《我不是潘金莲》特有的,那摄影镜头视野的切换也许可以算作一个。虽然魔兄看过的电影不算少,但这种赤裸裸的用视野切换来影射现实的手法,魔兄的确是第一次看到。
影片开场的圆扇子镜头,魔兄起初以为只是个引子,就像是评书艺人手里的圆扇,扇面上画着故事梗概,或关键场景。心里还想,为啥不是椭圆哩?
外面的世界有李晨 哈哈后来,发现都看了好几分钟了,镜头还是那样,就有点纳闷,好奇啥时候能结束、会以什么形式结束。再后来,镜头延续的时间实在太长,魔兄已经失去了一探究竟的渴望。直到雪莲同学在第一次进京的路上,客车驶入、又驶出隧道的一瞬间,视野终于发生了变化,魔兄才发现,原来冯导就是这么赤裸裸地在嘲讽。
为了避免剧透,魔兄还是继续不介绍剧情。
《我不是潘金莲》的剧情很简单,却充满了讽刺意味。魔兄不知道这部电影如何通过了电影局的审查,但知道会有很多吃瓜群众看不明白导演的意图。
不过,看不懂也好。只要这部电影一天不被禁,这些影像的影响力就能够存在一天,也许就能多唤醒一颗隐藏在这个社会某个角落里的良知。
豁然开朗的只能是心境范爷的表演,其实并没有魔兄想象中的那么差。虽然做不到生动传神,但还算形神兼备,没有影响到故事陈述的完整性。从角色本身来看,如果不是范爷来演李雪莲,也许这部电影就会变成一部严肃无趣的社会现实批判影片,不仅不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甚至能不能顺利上映都是个未知数。可以说,是范爷形象的影响力,赋予了这部影片黑色幽默的力量,掩盖了严肃性,这当然是冯导识人用人的高明之处了。至于郭涛等其他演员的表演,可算中规中矩,没有亮色,但也不算失水准。其实,冯导要的不是表演,冯导要的是故事。
把故事说清楚、讲明白、讲透彻,就好。
总体推荐指数:83(满分100分)
适合观影人群:农村文学爱好者;文学爱好者;写作爱好者;文化研究者;艺术爱好者;电影研究者。
画面美感:9
主演颜值:9
放松指数:9
故事情节:8
制作水准:9
观后情绪:8
荷 尔 蒙:7
整体节奏:8
影响持久力:8
看了又看指数:8
网友评论
但我不喜欢圆形、方形的镜头(虽然冯导有自己的用意),因为这样可看的画片就少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