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状态不同,有一个关键的点就是你对选择的认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都听到过这样的话:
“我就是这样做事的……”,
“我根本没时间做……”,
“你说的都对……”,
“老王把我气疯了……”,
“要是我妻子能更耐心一点就好了……”,
“这是我爸给我选的工作……”
这体现我们我们再日常生活中的两种心态:
一种是受害者心态:我没有办法,“我只能这样做……” 我别无选择。
一种是抱怨者心态:责任在别人,是基因、命运、环境等决定了现状,怨天尤人,怪天怪地怪空气。
真的就没有选择吗?
我们还有一种心态是富足者心态——凡事有选择。就像《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第一个习惯,积极主动。
二战期间,一位犹太裔心理学家维克托·弗兰克被关进了纳粹集中营。当时,被关进纳粹集中营,那几乎就意味着死刑,其父母、妻子与兄弟都死于纳粹魔掌。弗兰克受尽凌辱,非常痛苦。很多犹太人和弗兰克一样受尽煎熬,他们逐渐从对“为什么”的愤怒和恐惧,逐渐变成“这就是命”的消极接受,最终精神彻底崩溃,死在集中营里。
在必死面前,应该算是没有“选择”了吧?
其实并不是。弗兰克看到,还有另一些人非但活了下来,而且变得更坚强。他们居然每天用玻璃片把胡子刮干净,高贵地面对苦难。他深受感染,决定“选择”用积极的态度生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甚至唱歌、举办活动,和集中营中的囚徒们一起渡过难关。
战争终于结束了,弗兰克也最终走出了地狱。他写了一本著名的书《活出生命的意义》,他在书中说:选择态度的自由,是人类的终极自由。
消极,就是把苦难的责任,推卸给命运、基因、环境,然后怨天尤人,寻找心理宣泄,但对现实没有任何帮助。消极,就是在抱怨中臣服于困难。消极,就像一块巨石一样,把你和你周围的人一直往下拉,直到沉入海底。
所以,《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史蒂芬·柯维说,从依赖期走向独立期,第一个必须建立的习惯,也是最重要的习惯,就是“积极主动”。积极主动,就是从“受害者心态”和“抱怨者心态”中夺回“选择权”,就算看上去再不可能,也相信自己可以做出积极的改变。积极主动不仅是行事的态度,也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的“选择”。
怎样才能不让外部环境或者别人左右你,积极地获得主动权呢?
第一,在刺激和回应之间,给自己选择的时间和空间。
别人提了一个你不认同的提案,你脱口而出“不可能”。 别人的提案对你来说就是个刺激,而“不可能”是你的回应。但真的不可能吗?先别着急下定论,至少在回应之间,给自己一点时间想一想。“这是我爸给我选的工作……”这是一个刺激,但是我们可以选择积极努力工作,而不是选择混日子。
第二,用积极的语言,替代消极的语言。
你的语言代表你的心声。当一个人说:我就是这样做事的。他其实心里在想:我这辈子改不了了。这么做,就是把“改不了”的责任推卸给命运。试着用积极的语言替代消极的语言,比如,可以说:“我可以选择不同的做法。”
第三,减小关注圈,扩大影响圈。
有的人关心自己的健康、事业、甚至世界局势,这是他的“关注圈”。但关注圈中有些事,是个人无法影响的,比如谁会当选美国总统。而关注圈中,那些个人可以影响和控制的小圈,就叫做“影响圈”。 聚焦在影响圈就是,对力不能及之事处之泰然,对力所能及之事则全力以赴。比如,我不能决定房价,但是我可以增加个人能力,赚更多钱;我不能改变上司的作风,但我可以学习向上管理,增强有效沟通。
就像樊登老师曾经说过,一个人成长最有效的方法:无论命运把你抛到任何一个点上,你就地展开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刺激和回应之间存在一段距离,成长和幸福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利用这段距离。
在这段距离中如何“选择”,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你的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