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中16 坚持分享1605天 23.10.30 运动打卡第527天 3650h 约练788
假如我们准备去旅游,目的地是一座美丽的山峰。现在遇到两个导游,第一个导游呢,说话特别难听,不听你辩解,总寄冤枉你,可能长的也不好看,但是他知道哪条路最近,如何让我们直达我们的目标;第二个导游呢,长得特别漂亮,还温柔又体贴,但是他不认识路。
请问,现在想去我们的目标,想去美丽山峰,你选哪一个导游。
孩子会说,选第一个导游;于是讲,你看,他又冤枉你,说话又难听;孩子讲,那我管他呢,我想去旅游。
此时,我们说,那你想一想,在你学习的道路上,我们的老师是不是相当于一个导游?你说你的目标是想当律师(孩子的目标和理想),这老师能引导你当外律师,能帮助你当律师,在学习的道路上,他就是个导游;再换句话说,老师实际上就是你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一个工具,包括我(父母或者心理辅导老师等)都是你提高自己素质、提高技能的工具,实现人生目标工具;有工具你不用,还跟工具过不去,你说你是不是傻。
此时,孩子就能明白。
可孩子是明白,但要真正去做还是有难度,比如孩子会说,可我到了学校,看到这个老师还是难受。
这是正常的,因为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
再讲个故事,前苏联有200个学生,他们找到校长说,我们不想上学了,要退学,要退学。校长说,可以,你们先跟我做个游戏,每天做,坚持一个月,做完后,你们如果还不想上学,那我就给你们办手续。
于是他们每天到学校第一件事就找校长做游戏,校长带领着他们,紧搓双手,面带微笑,想像一下,我非常愉快地和小朋友一起,非常认真的学习。让大脑保持这种激活状态,充分享受这种乐趣。“我真是太棒,我又开始学习了”,同时告诉自己,“学校的学习内容太重要了,我一定掌握它,我一定充满兴趣的学习”,还告诉自己“我一定会认真学习,努力学习,深刻理解,扎实掌握”。
这帮孩子天天到学校就跟着这样去做,一个月以后,除了个别的人,大部分的孩子都喜欢上学了,不再提退学的事。
此时问孩子,这个故事会给你有什么启发?
孩子当然疑惑,但他明白,老师可能也想让他这么做,于是告诉他,可以这样做,对自己讲,“又上语文课了(孩子不喜欢语文老师),我特别喜欢语文课,特别喜欢语文老师,这节课我的肯定效率特别高”,摩拳擦掌,面带微笑,充分享受这种感觉。
孩子说,说喜欢语文课可以做到,但说喜欢语文老师我做不到。
孩子的想法能理解,我们成人大多都难以做到,但可问孩子,你想不想语文成绩提到理想状态,想不想实现做律师的美梦,那就这样去做,这样“骗”自己,虔诚的去骗自己,你一定会把自己骗信。
这是个真实案例,结束时,孩子半信半疑的走了,半个月后,孩子反馈,我真的喜欢语文老师了,也更喜欢语文课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