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问之要与学问之法

学问之要与学问之法

作者: 刘绍发 | 来源:发表于2022-06-18 02:50 被阅读0次

学问之要,以治心、进德、明理、达道为根本目的。反过来,心诚、理明、德纯、知道又为学问之大法,何也?

当知,虽然智识可以陶冶吾之情与意,进而得善良之品性_德。然而,先葆有善良之品性,而去求学问、得智识,则悟性高,学得轻松,且行得笃实。

古之教人,之所以先教弟子以日常起居、饮食、洒扫、应对等,即欲以此让弟子于日常琐事中,明事之理、知人之道,渐进以修心。心安心净,则性诚且明,如此,则日后之学,只须由此心扩充,所学所问也不过印证、充实心之成长罢了,如此,则学得轻松自然,且饶有兴趣,可谓“乐知者也”。

这点,从聪颖聪慧学生成长之例子,可以得证之。往往心地善良、明理懂事的孩子,不唯学科成绩优异,而且善与人交往,且多具才艺,学什么都饶有兴趣,一会就会。为何?心明、性诚、德纯而已!

《中庸》说: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又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还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诚者,圣人也!做到真诚,自然明理,“不勉而中,不思而得”!

《中庸》此说,绝非虚言!或有人说:我孩子非圣人,只不过常人甚至庸人罢了,不能天生真诚。[捂脸]此说则大谬矣!试想:谁家的孩子,生下来时,哪个不是天生真诚,不带丝毫私欲的?_食色,非私欲,乃性之常情。只是成长途中,父母家人功利性思想及周围功利性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把孩子往孩子往这功利的臭水沟里引,让孩子原本明净的心上,蒙上了功利、世俗、势利的尘土,而变灰暗,不再那么明净罢了!唐时李翱icon的“复性”说、庄子说“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又岂是胡言乱语的?!世俗的功利性欲望,让孩子的心变小变窄变暗了!所以,学起来费劲了!

这些,又可引历史事例证明。苏轼icon说:“古之立大事者,非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人们往往只看到了这“坚韧不拔"四字,却忽视了“志”这个字。孔圣人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所指志向,谓求道;慧能初见五祖弘忍icon,自明其志:唯求作佛;阳明先生幼时之志:“当学做圣人",至于历史上的名人大家、伟人思想家,都有一个救天下于水火、安邦济民之志!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洋军阀时期,中国历史上这三个最为混乱时期,反而大家名人辈出?原因之一,因为天下混乱,民不聊生,这些人都希冀并思考如何安邦济民,有一大志!而不是只求“苟且于乱世”!他们有“好生之大德”、有悲悯天下之大心,心怀天下,所以有大境界、大胸怀、大气象、大悲心,所以才能成大事业!所谓l“乱世出英雄”,这英雄之所以能出,除时势之机遇使其能得到磨练的机会外,更主要是他们有安邦济民之志、之心、之德、之大境界、大胸怀!

所以,我说:学习之根本大法为德;德纯而境高,境高而思阔,思阔而悟强,悟强则学得轻松;而且,所学成之才,德才兼备!

至于如何德纯,一是父母初教孩子,要教做人,做真人,不要杂以功利思想;二是自小让孩子读圣贤之书,做能力所能做家务事;三是多读人文科社科方面的书,扩大其眼界、心胸、境界。

而德纯之人,乃天性不改,永远真诚之人。

所以,我说:心学是先讲战略,再言战术;而理学则是从战术中总结经验,摸索出战略。心学、理学,孰优孰劣,如此可知。

对于心没安、德不纯者,则只能走理学的路子了,不过,这已落入下策。《孙子兵法》攻城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此句,接引上上智、也接引中下智学习之法。上上智从阳明先生之“良知”解说,中下智从朱熹之“智识”解说。

相关文章

  • 学问之要与学问之法

    学问之要,以治心、进德、明理、达道为根本目的。反过来,心诚、理明、德纯、知道又为学问之大法,何也? 当知,虽然智识...

  • 学问之

    中医学习首先以针灸甲乙经为始明气血流注,后以黄帝内经明内外阴阳。再以伤寒论明药之阴阳。才可称谓知医!而且需强身...

  • 学~ 问

    看朱光潜先生的书,谈到读书做学问,他说学问是生活之必须,学问是训练思想的工具,是道德修养的途径。 而世俗中对学问的...

  • 《小学》,也许你从未读过!

    治国学的方法总叙 黄侃先生说:“语言文字之学,为各种学问之预备(各种学问者,汉学之各种学问)。由小学入经,出经入史...

  • 人去山更幽,云深不知处---回眸梁天柱先生山水小品

    绘画要达到有法而无法之境,夫无法之法,乃为至法。 画之大家以思想学问作画,画风平淡天真,洋溢着浓浓的书...

  • 养生之学缚身心,救人之法在自救

    养生之学缚身心,救人之法在自救,百无一用是书生,学问之道 求其放心而已。

  • [0615读书感悟]—思维—2188

    也说学问 今天读朱光潜先生的《谈修养》一书中的《谈学问》一文,感慨颇多,遂记之。 经常听人说“做学问”,...

  • 爱写,就是一种成功

    古人将文章分为三种:道之文、学问之文、辞章之文。其中,“道之文”“学问之文”,是写作价值高标。缺乏思想含量...

  • 学问之志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我以为,这...

  • 学问之"问"

    我们对好问的学生总是又爱又恨。 现在又有那么一个,我对她特别有印象是在一句感叹:怎么这样的问题还在错呢?"(那是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问之要与学问之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nhkv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