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周朝历史时发现一处疑问,就是周始祖后稷和不窋(音竹)的关系。
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上说,不窋是后稷的儿子。而刘刚的《一看就懂的夏商西周史》上说,不窋是后稷的十五代孙,但没有列出中间每代的名字。
后又分别看了傅乐成、吕思勉的《中国通史》,两人的说法也不一致。傅沿用司马迁的说法;吕则说“(从后稷)历若干代,至不窋”。他比较严谨,没有确切说多少代,但肯定隔得不是很近。
我百度了一下,跟司马迁的说法一致。其中列出的家族世系也是照抄《史记》。
到底哪种说法更靠谱呢?我计算了一下,按照司马迁的说法,从周的始祖后稷到周文王有15代,时间大约是从夏建国前到商末,大概有1000年左右。
这样平均算下来,每位首领的寿命在60多岁。在3000多年前的卫生医疗条件下,这个平均寿命是无法想象的,也是不符合常理的。因此这个说法不足信。
按照刘刚的版本,从周的始祖后稷到周文王有28代,这样平均算下来,每位首领的寿命在30多岁。这个平均寿命还是较为可信的。
所以不窋应是后稷的后世子孙,中间的若干代名字已经不可考证。
关于不窋。首先这个“窋”字非常生僻,拼音输入法找上半天才能找到。西汉第二个丞相曹参的儿子,就叫曹窋,后来继承曹参的侯爵,担任过监察部长,后被免职。
不窋此人,对周族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他带领周族离开自己的故土,开始流浪,跑到戎狄等少数民族聚居地,从农耕生活变成游牧生活。
直到不窋的孙子公刘成为首领,又带领周族继续流浪,来到豳地,筚路蓝缕,刀耕火种,重新回到农耕生活。
对于历史,常怀敬畏之心。司马迁的《史记》被公认为是一部信史。很多出土文物都证明其学术上的严谨。
如早些年出土的滇王金印,就印证了《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古滇国的记载。
再往前推,百余年前殷墟甲骨文的发现,特别是甲骨文中关于历代商王的记载与《史记.殷本纪》中完全相符。
但也不全是如此。去年国家文物局公布的“江村大墓”,被确认为汉文帝刘恒的陵寝。
这解开了一个千年疑团,也让很多人大跌眼镜。并推翻了《史记》中关于文帝霸陵依山而建的记载。
其实这完全符合汉朝皇帝封土为陵的惯例,只是文帝节俭没有封土而已。从江村大墓发掘情况看,符合文帝薄葬的遗诏。
当然,皇帝陵墓的准确位置,历来都是国家最高机密。作为史官,没弄清楚或是另有隐情,也是情有可原。
尽信书不如无书。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发现的疑问需要刨根问底,用正确的方法弄明白。
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其实也是一种深入的学习。我们不是专门研究历史的专家,但都是有生活常识和经验的人。
齐帆齐商学院13期写作营,第9篇1018字,共14635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