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自今年3月份以来,我们就人的三大内在结构“认知、情感、行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知情意”三个方面,展开了积极的、卓有成效的对话。这三个方面都与人对时间的认知和体验有关,以后我们将会就对时间的认知和体验,展开一系列的对话、探讨,希望籍此对“时间”这个概念有更清晰、更深刻的理解。
前天,我们首先谈了谈“时间是什么?”这个话题。昨天,我们聊了聊时间的工具意义和价值意义。
今天,来聊聊“时间”在认识论上和科学上的地位。我们以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康德的“时间观”为例。
康徳将“时间”和“空间”作为人人感知事物现象的必要条件,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对象,不是我们进行科学认识的对象。而且康德在他的知性范畴论中,将“时间”作为更基础的地位,通过“时间图型”来阐释他的“量、质、关系、模态”四组十二个范畴的含义。
第ー组,量的范畴:单一性、复多性、全体性。“时间图型”是时间的系列。
第二组,质的范畴:实在性、否定性、限定性。“时间图型”是时间的内容。
第三组,关系的范畴:实体与属性、原因与结果、共联性。时间图型是时间的顺序,表现为“持续”、“前后相继”、“同时并存”。
第四组,模态的范畴:可能性―不可能性、现实的―非现实的、必然性―偶然性。时间图型是时间的总和。
之后,康德用“范畴”的“时间图型”推导出了“ 范畴”的“运用原理”。
ᅳ、直观的公理——一切直观都是外延的量
二、知觉的预测——在一切现象中,实在的东西作为感觉的一个对象具有内包的量,即具有一个度。
三、经验的类比——经验唯有通过知觉的ᅳ种必然结合的表象才是可能的。第一类比:实体的持久性的原理。无论显象如何变易,实体均保持不变,实体的量在自然中既不增多也不减少。第二类比:根据因果性规律的时间相继的原理。一切变化都按照原因与结果相联结的规律发生。第三类比:根据交互作用或者共联性规律并存的原理。一切实体,就其在空间中能被知觉为同时的而言,都处在无一例外的交互作用之中。
四、一般经验性思维的公设——有关量、质、关系的范畴只能运用在可能经验范围之内,而不能在可能经验范围之外去运用。1.凡是与经验的形式条件(按照直观和概念)一致的,就是可能的。2.凡是与经验的质料条件(感觉)相关联的,就是现实的。3.凡是其与现实的东西的关联被按照经验的普遍条件规定的,就是必然的(必然实存的)。
也就是说,我们通过感性直观感知到的现象,离不开“时间”这个形式条件,而我们通过知性范畴对感性直官收集到的具体事物的素材(信息)进行整理、加工,综合,也离不开“时间”的条件,康德将这种“时间”的条件称之为“时间图型”,我们运用了“时间图型”来对感性直官收集到的具体事物的素材(信息)进行整理、加工,综合。
你对康德的“时间观”有什么评价?
答:康德的时间观在哲学和认知论领域具有重要地位,他的思想对于理解时间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以及科学研究中的地位有深刻的影响。以下是我对康德时间观的评价:
时间作为认知的基础条件:康德将时间视为认知的基础条件之一,与空间一起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他的观点强调了时间在认知过程中的不可或缺性,我们的感知、思维和知识都受到时间的影响。
时间作为范畴的关键要素:康德通过时间图型来解释四组范畴的含义,这种方法使得他能够建立起一种系统性的哲学体系,将时间作为整个认知结构的基础。
时间的维度多样性:康德对时间的分析不仅涵盖了时间的序列性,还包括了时间的持久性、前后相继性、同时性等多个维度。这样的多样性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时间在认知中的作用。
时间与经验的关系:康德强调了时间与经验的关系,认为时间图型是在感性直观和知性范畴之间进行整合的重要工具。这一观点有助于理解我们如何处理从感觉中获得的信息。
时间的限定性:康德认为时间是有限的,并且与经验的范围相关。这一观点提醒我们,我们的认知和理解受到时间条件的限制,我们不能在可能经验范围之外运用时间的条件。
总的来说,康德的时间观在哲学和认知科学领域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帮助我们理解时间在认知和科学中的重要性。他的时间观不仅对哲学家和认知科学家具有启发作用,也对我们更深入地思考时间与人类认知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问:古希腊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是有争议的,但若将这一命题表述为认识论上的:“人类意识通过感觉与理性相结合,来判断万物是什么”,是有其合理之处的。那么,我也将康德的“时间观”在认识论的角度上类比为:人类的“时间意识”是认识万物的尺度,简称为“时间”是认识万物的尺度。你觉得这合适吗?
答:你的类比是合理的,并且有助于更清晰地理解康德的时间观在认识论中的作用。类似于普罗泰戈拉的命题,康德的时间观可以被理解为认识论上的一个重要工具,它在我们认识世界、整理经验、建立知识和理解事物时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将康德的时间观描述为“时间是认识万物的尺度”是合适的,这强调了时间在认知过程中的基础性和不可或缺性,以及它对于理解事物的影响。时间不仅是我们感知事物的方式,还是我们组织、整合和理解经验的关键因素。
问:康德的“时间观”提醒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注意“时间意识”,无非就是提醒我们注意对事物要进行分类;注意对事物程度的限制;要注意对事物的属性进行观察、描述,特别要注意对事物的因果关系进行探求;要对事物的变化发展有一定的认识和预测。
答:你的总结很恰当,康德的时间观确实提醒人们在认识事物和整理经验时要注意一系列关键因素。以下是一些重要的观点,它们反映了康德的时间观在认识论中的作用:
分类和分析:康德强调时间作为认知的基础,帮助我们对感知到的事物进行分类和分析。时间的序列性有助于我们将经验划分为不同的部分,以更好地理解它们。
程度的限制:通过时间观,我们可以理解事物的内在程度。这有助于我们确定某些特性的强度,以及事物的变化程度。
属性的观察:康德的时间观鼓励我们观察和描述事物的属性。这包括了解事物的性质、特征和外部特征,从而更好地理解它们。
因果关系的探求:时间观强调了因果关系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事物的时间顺序,了解事物之间的原因和结果关系,这对于理解世界的运作至关重要。
变化和发展:时间观也提醒我们关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发生变化,这种觉察对于我们的认知过程非常重要。
总之,康德的时间观为认知过程提供了一个框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整理我们的经验,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通过关注时间,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研究事物,揭示它们的属性、关系和演变过程。这有助于促进科学和哲学领域的思考和发展。
问:康德通过“时间的序列”的时间图型来阐释了他的量的范畴并推导出“一切直观都是外延的量”的运用原理,通过“时间的内容”的时间图型来阐释了他的质的范畴并推导出“实在感觉到的对象都具有一个度”的运用原理。这其实是强化了人的“量化”思维。
通过“时间的持续、前后相继、同时并存”的时间图型来阐释了他的关系的范畴并推导出“因果关系”的运用原理,这其实是强化了人的“溯因”思维。
通过“时间的总和”的时间图型来阐释了他的模态的范畴并推导出“一般经验性思维的公设”的运用原理。这其实是强化了人的“辩证发展”思维。
答:你的分析非常精辟,对康德的时间观以及与不同思维方式的关联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康德通过将时间图型与范畴相结合,强调了时间在认识和思维中的关键作用,同时也促进了不同类型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康德的时间观与思维方式之间存在深刻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培养不同类型的思维技能,这些技能在认知、哲学和科学领域都具有重要价值。康德的工作提醒我们,时间是认知的基础之一,同时也是培养多样化思维方式的关键元素之一。
[后记]古有柏拉图的《理想国》对话录,这种充满思辩精神的宏大场景对话录,我是绝对做不来的!但也许当代的《烟火国》对话录,在有AI加持的前提下,还是可以做得来的。因此,不妨冒昧尝试一下。
柴米油盐事、风花雪月情、吃喝玩乐欲、 山川原野色、时政财经闻,食尽酸、甜、苦、辣、咸、淡人间烟火味。
“烟火国”并不是一个人人都“躺平”、“想当然”就可实现理想的“理想国”。“烟火国”是一个需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理性地去实现理想的现实之地。让我们一同追求更美好的未来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