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正在高速的发展,对每个人都提出的更高的要求,然而,并不是知识就能让我们从激烈的竞争中脱离而出,而是一种抽象能力——创造力。
创造力是一种提出或产生具有新颖性(独创性和新异性等)和适切性(即有用的、适合特定需要的)的工作成果的能力。
创造力可能在工作中被体现,也可能在日常生活中被突显。对于社会的革新与发展而言,它尤为重要,科学、艺术以及社会规划等领域的新发现,都离不开这种能力。
事实上,许多文献都谈到创造力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能力、兴趣、态度、动机、知识、技能等,而个体创造力也可以通过科学、系统、专业的教育项目来提高。
作为教育者,需要把握住时机,用科学系统专业的方法去激发孩子创造力的潜力。教育者所设计教育内容、其教学方法以及教育者本身都非常关键。
那么,今天重点就“教育者”这个关键角色来谈谈,什么样的教育者更容易教育出有创造力的孩子?教育者应该拥有哪些必要的特质?
我们都知道,好奇心是激发创造力的关键,这与教育者的态度有至关重要的联系。
这种好奇心体现在对各种事物的真正解释都抱有深切渴望,对“显然”的解释抱有怀疑心态。能够从新颖而不同寻常的视角看待事物的能力、改变自己观点的意愿和能力、当进展不大时重新表述问题,这些被很多研究者强调为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
可能有些人天生就比其他人有更强的好奇心,也有可能所有的孩子都有好奇心,而他们成年之后是否还有好奇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在生活早期,也就是儿童时期得到的鼓励或抑制的程度。不管是否有好奇心,压制好奇心倒是非常容易的。
如果孩子们经常不表现出好奇感,或总是一味的接受“因为就是这样”作为他们“为什么”问题的回答,那么,其结果就是他们会对探索身边的神秘事物不再感兴趣。
这是一个需要所有人都严肃对待的问题。孩子天生就有好奇心,而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逐渐的学会不再好奇。教育过程的僵化扼杀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绝大部分的好奇心。孩子们提的问题,大人可能很难回答。
看起来,在达到成年期时,我们学会了不再问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将会揭开我们对世界无知的面具。
但是,教育者的态度往往决定了孩子们好奇心的走向。教育者面对孩子需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对于孩子的稀奇古怪的提问,我们可以坦然的承认自己不知道,但同时需要努力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
教育者自己也在一个学习的过程,去鼓励孩子提为什么,鼓励他们的“胡思乱想”。在教学中,除了客观问题的正确答案之外,一律没有“标准答案”,渴望听到孩子们内心的感受和他们极有创造力的想法。
如果孩子害怕失败、害怕暴露自己的弱点、害怕遭人讥笑,对他的创造性思维而言或者至少对创造性成果的公开化,是一个极大的障碍。也有学者说到,很容易受到压力影响而屈服的人,往往不具创造力。
所以,作为教育者,应该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设定相关的成长目标,去鼓励孩子去争取去尝试,当孩子一次次达到自己从未想过的目标时,教育者会和他们一起分析这份成果,让他们自己感受到勇敢尝试后的收获。
勇敢和自信均源自于不断的成功体验。教育者通过自身的环境建设,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宽容放松有激情的环境,从而能够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驱除胆怯。
我们很难想象,如果一位教育者自己对世界没有深深的好奇心,他怎么去教学生让他们对世界产生好奇心呢?如果自己的思想很闭塞,又怎么教学生开放接受新思想?如果自己并没有反思的迹象,又怎么教学生重视反思呢?
我们需要有大量而且合适的教育者。
网友评论